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 3者,称为核 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 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 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 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 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 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 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 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 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 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 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u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 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10. 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 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高 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答: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 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 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 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 叶居多,但可见到少 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 :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 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 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 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 少。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 5 叶以上的粒细胞超 过 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答: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 物质,长约 16um, 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 现棒状小体。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 个月后及分娩等可 见白细胞增多。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 不均;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棒状小体;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8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答: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9.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 重要的意义:(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 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1. 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DNA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红细胞外在异常;红细胞丢失12. 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 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名词解释1. 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 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 理性变化。2酮体:是B-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3.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 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lgA,l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 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4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糖蛋白 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6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 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 个,称 镜下血尿。8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9. 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 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10.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 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11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 易消失。12.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13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 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 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 病。14 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 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15、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6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 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小时表示。17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18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 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19 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 生肌酐清除率。20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h,称少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 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 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 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4. 尿蛋白产生的机制? 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 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5如何鉴别混浊尿?答: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6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答:血糖升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 激性糖尿);假性糖尿(药物性)。7. 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答: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肾小管仍有 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 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 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8. 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答: 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 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 早期; 2) 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 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混 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 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 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一过性蛋白尿: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 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9. 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答: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 敏感性差;2)生肌酐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Ccr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体内尿 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 抑制蛋白C (cystain C):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10. 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答: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由 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 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各类 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 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