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节约用水通告节约用水通告范文一 自 10月22日起引黄济津应急调水 正式开始。为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缓解本市用水的紧张状况 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生活和城市用水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法、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通告如 下: 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市人民政府各部 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坚决贯 彻执行国家关于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和落实节约 用水责任制;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珍惜和用好每一 滴水;进一步增强市民爱水、护水、节水的意识形成科学用水、节 约用水、文明用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二、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驻津部队、 驻津单位等非生活用水户必须按照天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核定的 用水计划指标用水。未按规定办理用水计划指标或临时用水计划指标的自本通告 发布之日起 15日内到天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补办相关手续。逾期 未办理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未取得用水计划指标或临时用水计划指标的非生活用水户 供水企业不得供水。三、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淘汰非节水型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不 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产品;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禁止设 计、采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产品。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单位要选用政府采购名录中的节水型产 品。市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全市用水产品生产、销 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四、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节水型工艺安装 使用节水型设施和器具。为用水量大的建设项目配套的相应节约 用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 用。配套的相应节约用水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 入使用。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 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节水目标到位。五、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相应的鼓励优惠措施积极推进再 生水、海水、微咸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 海水淡化研究。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建设施工、生态景观、工农业生产等 用水在再生水供水区域内、再生水水质符合用水标准的应当使用 再生水。六、本市供水企业和各用水单位应当加强供水、用水设备和 设施、器具的管理、维修、保养及时修复跑、冒、滴、漏杜绝长 流水现象降低管网漏失率。七、工业用水应当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处理综合 利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以水为主要原料生产酒类、饮料、饮用水等产品的生产后的 尾水应当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八、洗浴业、游泳场馆、水上娱乐业等行业应当制定有效的 节水措施采用循环用水设施和节水型器具降低经营用水量。九、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定期对办公场所和 所属经营性、服务性、公益性公共场所的用水计划指标执行情况 以及节水设施、器具等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2个月内全市主要公共用水场所,包括宾 馆、饭店、商场、超市、机关、学校和游泳、洗浴等场所应当全 部更换节水型器具。十、天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应当加大对超计划用水户、无计 划用水户以及洗车、洗浴、游泳场馆、园林绿化、供热锅炉用水 等方面的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水行为。天津市人民政府 201_年_月日节约用水通告范文二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计划 单列市水利(水电)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水资源紧缺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 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切重大国策。组织、指导、监督全社会的 节约用水工作是国家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水行 政主管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务求实 效努力开创节水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 的领导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情况极为严重。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开源与节流并举 减少浪费、防治污染和加强管理。要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硬性 措施落实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 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这项系统工程。中央多 次强调对这三项工作(人口、资源、环境)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总 责、亲自抓。这三项工作搞得如何成效怎样要拿一把手是问任期 内要逐年考核离任时要作出交代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当前 首先要落实提出的“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水资源 统一管理的职责提出节水的目标、要求、措施实行节水目标责任 制。经国务院批准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已在水利部成立负责组 织、指导、监督全国的节约用水工作。各地要抓紧落实国务院规 定尽快明确负责全面节水的管理机构报全国节水办公室(办事机构 设在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备案。二、突出重点全面节水积极开展“节水型”创建活动 要 在农业、工业、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全面节水。农业节水是节水的重点各地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 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各类农作物 制订灌溉定额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技术一定要尽快消灭 大水漫灌等粗放、落后的灌溉方式。农业灌溉用水要逐步完善计 量措施安装计量设备。灌区要大力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和灌溉方式 的调整对于新建和配套改造的灌溉项目一律按节水灌溉要求设 计、实施。各地要高标准完成农业节水增产示范县的建设任务及 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工业节水的重点是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节水 水平。各级水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耗水大的行业企业开展 水平衡测试工作拟定行业用水定额、节水标准对企业节水实行目 标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对现有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对新工业 项目要求采用节水技术逐步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 备。促进废、污水的处理、回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各级水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城市节水工作城镇生 活节水要在实行户表计量、彻底取消包费制的基础上着力推广安 装使用节水器具。各地可根据情况选择用量大、节水效果好的器 具全面推广使用。必须坚决执行国家对各类建筑使用节水器具的 有关规定。各地要对城市供水企业提出要求减少供水环节的跑冒 滴漏。为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鼓励各地将节水 事业推向深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节水型社会的创建活动分 别在全国部署开展以县(市)为单元的“节水型农业”和以城市为 单元的“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希望各地积极培植典型做好前 期工作。三、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各地要在实施 取水许可制度的全过程中强化对节水的监督管理。缺水地区生产 力布局要做到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的 建设。实行节约用水“三同时”、“四到位”即在取水许可审批 和年审时要求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要求取用水户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 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各地要在科学制订用水定额的基 础上下达用水计划实行计划用水对超计划用水的取用水户实行超 计划累进加价收取水资源费。各地要对重点行业、用水大户的取 水、耗水、节水情况予以公布。对采取节水措施并成效显著的用 水户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采取节水措施、用水浪费的用水户给予 批评、警告和曝光;对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用水户要依法给予行 政处罚或核减取水量。全国节水办将组织对重点地区、行业、用 水大户的节水工作进行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四、抓紧节水政策、规划、标准的编制工作促进节约用水 各地要根据实际抓紧对本地区已有的节水政策、标准进行清理研 究制定完善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法规、标准提高依法节水的水 平。节水政策要有可操作性奖惩措施要具体;节水标准既要考虑现 状用水水平也要体现先进性和控制性。各地必须高度重视节水规 划的编制工作把全面节流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 施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各地要十分重视水价的改革改变目前水价 过低的状况促进节约用水。要把节水列入重点科研计划积极组织 对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引进、吸收国外先进节水技 术的工作。要建立多种类型的节水示范工程发展技术市场搞好技 术服务推动节水科技成果的转让和推广应用。五、广泛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的社会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各 地要把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集中宣传活动与日常 宣传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工作。要通过媒体公布本地区水 资源状况和浪费水的情况宣传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对我国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意义普及节水的科学知识使全社会树立起节约水资源 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破坏水资源犯罪的社会公德。水利部已部署 开展“跨世纪节水行动”各地都要制定宣传计划务求实效推动节 水工作的开展。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节约用水工作全国和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节约用水监督电话已经公布。各地要按要求 抓紧设立省内各级节水监督电话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公布。 年月日节约用水通告范文三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节约 用水的通知、徐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徐州市城 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徐州市教育局创建节水 型学校等相关要求敬请全校师生员工一定做到科学用水、节约 用水、文明用水并欢迎监督、举报浪费用水行为。监督举报电 话:_-5018_-。各部门在做好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文明用水的同时做好节 约用水宣传周系列活动活动形式自定 3 月 31 日各部门将活动材 料、资料、成果等分类整理上交办公室。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加强节约用水从自身做起自觉倡导人人节 约用水、共同创建节水型学校形成良好的节水风尚。特此通知 徐州市第一中学年 3 月 15 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