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 设计的目的及任务1.1 设计目的 1 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2 培养综合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3 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测试。 4 了解电路调试的基本方法。1.2 设计任务和要求 1 设计一个能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函数转换器。 2 能同时输出一定频率一定幅度的3种波形: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3 可以用12V或15V直流稳压电源供电。1.3 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1输出波形频率范围0.02hz20khz且能连续可调。 2 正弦波幅值为2V。 3方波幅值为2V。 4三角波峰峰值为2V且占空比可调。二 方案比较与论证 方案一采用L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压比较器、积分电路,构成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函数转换器。LC正弦波振荡电路具有容易起振、振幅大、频率调节范围宽等特点,但是输出波形较差。LC正弦波振荡电路 电压比较器 积分电路图2.1.1 方案一 原理框图 方案二采用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产生正弦波,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具有振荡频率稳定度高的优点,但其频率调节性能较差且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 电压比较器 积分电路图2.2.1 方案二 原理框图方案三首先用一个RC振荡电路产生正弦波,然后在用一个电压比较器产生方波,最后在方波基础上利用积分电路产生三角波。电路框图如图2.3.1所示。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电压比较器 积分电路 图2.3.1 方案三 原理框图 综上三种方案,方案一虽然对频率的调节性能好,但输出波形较差;方案二振荡频率稳定性好,但频率不易调节,且受环境影响大,对电子元件要求也较高;方案三能实现频率的连续可调,具有简单容易操作等优点,而且对电子元件的要求也不高,都为常用元件。综上所述,方案三为最佳方案。三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3.1.1 产生正弦波的振荡条件所谓正弦振荡,是指在不加任何输入信号的情况下,由电路自身产生一定频率、一定幅值的正弦波电压输出。 (a) (b) 图3.1.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方框图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方框图如图3.1.1示,上一方框为放大电路,下一方框为反馈网络。图(b)中,电路和闸通电后,在电扰动下,对于某一特定频率f0的信号形成正反馈。 由于半导体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及供电电源的限制,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稳定在一定的幅值。即表明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平衡条件为: 而平衡条件又分为幅值平衡条件和相位平衡条件,即: 幅值平衡条件 相位平衡条件所以电路的起振条件为:3.1.2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引入正反馈的反馈网络和放大电路,其中接入正反馈是产生振荡的首要条件;要产生按振荡还必需要满足幅值条件;要保证输出频率单一且实现频率的可控,必需要有选频网络;同时还应具备稳幅特性。因此,正弦波产生电路主要有放大电路、反馈网络、选频网络、稳幅环节四部分组成。(1) 放大电路:保证电路能够有从起振到动态平衡的过程,电路获得一定幅值的输出值。(2) 正反馈网络:满足相位条件,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等于其反馈信号。(3) 选频网络:确定电路的振荡频率,使电路产生单一频率的信号,保证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4) 稳幅环节:即非线性环节,稳定输出信号的幅值。3.1.3 判断电路是否振荡。判断电路能否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方法: (1)观察电路是否存在放大电路、反馈网络、选频网络、稳幅环节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2)放大电路的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正常放大,静态工作是否合适。(3) 电路是否满足起振的幅度条件。若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又能满足起振条件,则说明该电路一定会产生正弦波振荡。正弦波振荡电路检验,若: (1) 则不可能振荡; (2) 产生振荡,但输出波形明显失真; (3) 产生振荡。振荡稳定后。此种情况起振容易,振荡稳定,输出波形的失真小3.1.4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图3.1.2 RC桥式正弦振荡电路 电路的起振条件:Rf 2R1 振荡频率:f=1/2RC可通过调整R和C的数值来改变振荡频率,要想提高振荡频率,则要减小R和C或减少两者之一。3.2.1 单限比较器 将集成运放的一个输入端接地,另一个输入端接输入信号,就构成过零比较器,其电路和电压传输特性如图3.2.1所示。当UI 0 时,输出一个低电平 UO UOM; UI 0 时 ,输出一个高电平,UO UOM 。3.2.2 滞回比较器滞回比较器该电路的作用是将正弦信号转变成方波信号,其传输特性曲线如图3.2.2(b)所示。电压比较器输出电压:Uo= UZ UP=R1/(R1+R2)Uz令UN=UP求出的UI就是阀值电压,因此得出UT= R1/(R1+R2)Uz假设UI+UT,那么UN大于UP,因而UO-UZ,UP-UT。只有当输人电压UI减小到-UT,再减小一个无穷小量时,输出电压UO才会从低电平-UZ跃变为高电平+UZ。因此,图(a)所示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如图(b)所示。从电压传输特性上可以看出,当-UTUI+UT时,UO可能是-UZ,也可能是+UZ。这取决于UI是从小于-UT,还是从大于+UT变化而来的,即曲线具有方向性,如图(b)所示。实际上,由于集成运放的开环差模增益不是无穷大,只有当它的差模输人电压足够大时,输出电压UO才为UZ。UI在从+UT变为-UT或从-UT变为+UT的过程中,随着UI的变化,将经过线性区,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滞回比较器中引人了正反馈,加快了UO的转换速度。例如,当UO+UZ、UP=+UT时,只要UI略大于+UT足以引起UO的下降,即会产生如下的正反馈过程:UO的下降导致UP下降,而UP的下降又使得UO进一步下降,反馈的结果使UO迅速变为UT,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电压传输特性。电路组成:用积分电路将正弦波转换为方波 图3.3.1 积分电路当输入信号为方波时,其输出信号为三角波,其传输特性曲线如图3.3.2示:四 系统中各模块电路的设计4.1 正弦波发生电路设计 图4.1.1 振荡频率可调的RC桥式正弦振荡电路4.1.1 频率调节电路产生正弦波的频率为:f= f=1/2RC。可通过改变电位器的阻值来改变电路的频率,还应设置多个电容,每个电容对应一个档位,输出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波形。若电位器R11和R12同时调到最大,则若电位器R11和R12同时调到最零,则 若电位器R11和R12同时调到最大,则151HZ若电位器R11和R12同时调到最零,则 同理,当电容为0.1uF、1uF、10uF、100uF时,频率的调节范围为:15.1HZ312HZ、1.51HZ31.2HZ、0.15HZ3.12HZ、0.015HZ0.312HZ。 由上述个式可知,相邻档位的频率相互覆盖,可以实现频率的连续可调。4.1.2 幅值调节 可通过调节电路中电位器R4阻值的大小来改变输出波形的幅度,与R4串联的两个正反倒向的二极管,起到稳定输出电压幅值的作用。正弦波振荡电路仿真输出波形如图4.1.2所示:图4.1.2 正弦波振荡电路仿真波形4.2 正弦波转换成方波电路设计图4.2.1 正弦波-方波电路 该电路用的为过零比较器,图中用到的稳压管起到稳定方波幅值的作用,若所加为2V稳压管,则输出方波幅值为2V。图4.2.2 正弦波转换为方波电路仿真波形4.3 方波转换成三角波电路设计 图4.3.1 方波-三角波电路该电路为一个积分电路,通过此积分电路将方波转换为三角波输出电压:U0=-+u0(t1) 可通过改变滑动变阻的阻值来改变三角波的峰峰值。 图4.3.2 方波-三角波仿真输出波形系统总电路图为: 图4.1.1 系统总电路图图4.1.2 系统电路仿真输出波形五 电路调试电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RC桥式正弦振荡电路,其功能是利用RC振荡产生特定频率的正弦波;第二部分为电压比较器电路,其功能是将正弦波转成方波;第三部分为积分电路,其功能为利用积分电路将方波转成三角波;5.1 RC正弦波振荡电路调试确定好电路和元件参数后,先进行元件的排版和布局,然后采取分块焊接的方法焊接电路。先完成RC正弦波振荡电路部分,完成后,接通电源,用示波器观察是否有正弦波产生。一开始没有正弦波产生,首先对电路进行了检查,是否存在短路、虚焊等问题;在排除电路和焊接问题后,检查电源是否连接错误。最后得出的结果是,连接电源时,没有将“地”连接上,待连上“地”后,接上示波器,观察到了正弦波。波形出来后,调节电位器,观察其频率是否能连续可调,正弦波幅值能否达到2V。5.2 电压比较器电路调试正弦波出来后,接着完成电压比较器电路部分,用示波器观察,能观察到方波,但方波的幅值过大,没有达到要求的2V,在排除第一部分正弦波振荡电路的问题后,发现电压比较器中选用的稳压管稳幅电压过大,换上2V稳压管后,方波幅值达到了要求。问题解决后,继续完成下一部分。5.3 积分电路调试 方波部分完成后,继续完成最后一部分积分电路,波形出来后,接着进行整个电路系统的调试。5.4 系统电路调试 整个电路完成后,对电路进行整体的测试,若波形存在失真,则应进一步完善,将波形调到最佳状态,所有波形出来后,则完成了设计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完成提高要求。第一步、对RC正弦波振荡电路进行调节,调节正弦波振荡电路放大环节的电位器,正弦波幅值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正负2V,同时调节RC选频网络电位器的阻值(保持两电位器阻值相等),其频率能实现连续可调。RC正弦波振荡电路部分完成了设计要求。第二步、对电压放大器进行调节,方波幅值能达到2V,方波部分达到设计要求。第三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