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语】杨氏的分布地区:弘农郡:西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 省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东汉至北周, 曾一再改名恒农郡。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 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 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 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阳)。隋于 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 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 王将领杨苞。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 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2.为五胡十 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3.据魏 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4. 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 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5.赐姓转姓。6.改姓。如北魏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 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迁徙分布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 秋战国(前 770前 221 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 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 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 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 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 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 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 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 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 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 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 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 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 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 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 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诗人诸暨杨 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 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 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 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 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 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 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 3696万,为全国第 6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 3.1%。根据新华社北京 2006年 1月 10 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 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杨姓保持第 6 位。从明朝至今 600 年中杨姓人口由240 万激增到 3700万,增长了 15 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 13 倍。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 1000 年中杨姓人口的增 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 约占杨姓总人口的 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 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 1 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 12.4%,占省总 人口的 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以北、内蒙古以南和以东的高比率杨姓区,以及 长江以南的低比率的南方杨姓区。在内蒙古、大西北、西藏地区,杨姓人数很 少;而高比率杨姓区又以秦岭和三峡为界,形成云贵川高密度的杨姓区,以及 两湖、黄淮、北方和东北四块低密度的杨姓区。在近 600 年中,杨姓人口流动 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 已经大于由北由东南和南方的迁移,特别是向西和西南地区的强劲的回迁,以 及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