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维奉佛原因探讨 (河西学院 文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维在诗歌创作中“以禅入诗”著称,其诗歌创作深受禅学影响,他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而诗人王维缘何走上奉佛之路,原因是多方面的,走“终南捷径”,以退为进也是其奉佛的原因。 关键词: 王维; 奉佛原因; 终南捷径Discuss of the Reasons of Wang Weis Belief in and Respect for BuddhismChen Wenxian(College of Culture,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China)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literature, Wang Wei, the Tang Dynasty poet, is called “Poetry Buddha” by the later generation. His poetr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an, and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Chan religion. The reason why he goes to the way of respecting for Buddhism is not single. And the shortcut of Zhongnan which means succeeding by retreating is the main reason.Key words: Wang Wei; believe in and respect for Buddhism; the shortcut of Zhongnan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王维以在诗歌创作中“以禅入诗”著称,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其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写下了众多充满禅理的诗句,被后人以“诗佛”称之。而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的王维,为何在开元十七年就置身于崇佛的行列呢?王维奉佛的原因很复杂,本文将对此作具体探讨,以助于全面认识王维奉佛原因。目前史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王维奉佛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在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在家庭佛教氛围的熏陶下,王维与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此外,王维的名与字均取自维摩诘经,可见受影响之深。其二,王维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崇佛风气浓厚。佛教禅宗的世界观、人生观符合文人士大夫的情趣与理想,使他们心灵上得到慰藉,文人士大夫普遍习佛。其三,王维在仕途上遭受了三次沉重打击,特别是安史之乱被俘,使他心灵上受到极大伤害。于是其由早年的积极寻求入仕变为逐步走向奉佛的道路。其四,王维奉佛是由于知识分子普遍有软弱性,同时是由于其自身性格气质的缘故。内倾型的性格,使他在遭遇仕途与现实的挫折后,容易退避到内心世界中,不能勇敢的和现实反抗斗争,以至于最终走向奉佛之路。我的观点是王维奉佛原因除史学界的观点外,也不排除其他的原因。其前期考虑到隐逸奉佛是一条体面的人生退路;而中年时期的王维则希望通过隐逸奉佛以退为进,走“终南捷径”达到报效国家的目的。一、 体面地人生退路 中国历史上自春秋以来,儒家就将从政确立为读书人固定不变的职业。孔圣人说:“学而优则仕”。1这句话表明读书人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仕宦从政,而从政的目的无非是推行仁道和获得俸禄。孔子也曾说过:“学也,禄在其中矣”。2意思就是学业优秀就能做官从政,也就可以获得俸禄。宋真宗的劝学篇也说过这个道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加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因此,无论是精神追求,还是物质保证,做官从政对于读书人而言,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正因为如此,王维早年曾积极从政,凭借自己的才华,开元九年王维便进士及第,授太乐丞,可谓“年少得志”。受盛唐时代精神的感染,王维和诗人李白一样义气豪迈,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有匡时济世的壮志,内心满怀当时士大夫们普遍具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曾表达过自己的志向:“今人做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他的游侠诗如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全诗热情洋溢,表现了游侠的豪迈气概和报国热忱,给人以强烈感染。王维的边塞诗燕支行、出塞作、观猎等,描写守边将士出征的气势与作战的威武,情绪激昂,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王维关心现实,对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敢于大胆抨击,如老将行和陇头吟两首,大胆揭示了军队黑暗腐败,寄托了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愤懑不平。总之,从王维早期诗作可看出其渴望献奇谋、建功立业的激情。 但是因“黄狮子案”被贬济州后,王维渐生退隐之心,不过王维最终没有选择从仕宦之路退下。虽然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 但是王维身处极其难堪的生存环境,王维出身仕宦世家,他的身上负有包括家族亲友、师长知己在内很多人的期望。如果王维真正选择隐逸,如何对待来自外界社会的流言蜚语?隐逸生活令人难堪的并不是退隐归家后的物质匮乏以及因穷苦所带来的世人嫌贫爱富的势利眼光,而是人们对读书人寒窗十年,却未能仕宦做官,光宗耀祖的怀疑。世人并不认为读书人是在“独善”,是在践行孔夫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4而是认为他们极其无能,这种社会心理给王维等爱面子的读书人带来的打击是极其大的。此外,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名可以不要,但饭不能不吃。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们,“往高处说,大都怀有为君辅弼、致君尧舜的宏远志向;往低处说,出仕做官,既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也是他们谋生养家的一种手段”。5王维之父早亡,母亲及弟妹需要照顾:“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偶然作之三)。诗中道出了其当时的心境:“正是由于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心,使他无法辞官而去”。6所以,在不能彻底罢官归隐的情况下,王维处在一种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矛盾心态中。在唐代,统治者武则天崇信佛教,曾大兴佛寺,广造佛像,还曾将神秀迎入宫中,奉为国师,“则天太后问之,昭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到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7武则天还颁布了释教在道教上制的诏书,钦定“佛教在道教之上”。正是由于其以强权政治抬高佛教社会地位,使社会上崇佛风气浓厚,佛门地位非常崇高,佛门弟子很受社会尊敬。王维奉佛原因综论:“王维由于对仕途的冷漠转向了其生活的另一方面,这就是儒家思想中与入世相对存在的出仕。而在以崇佛为社会时尚的盛唐初期,出仕者最理想的选择,自然就是非礼佛莫属”。8身份由孔门弟子成为佛门弟子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勤修佛法使自己不失去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体现了自己道德崇高,修养不凡,能坦然面对社会议论;另一方面,王维可以不放弃为官之俸禄,继续尽兄长之责,担负起养家糊口的任务。因此,仕途失意而求隐逸的王维选择了一条体面地人生退路奉佛。二、以退为进的终南捷径 唐统治者出于求贤和表现政治清平的考虑,很重视征召隐逸之士。贞观八年,唐太宗下诏“若有鸿才异等。留滞未班,哲人奇士,隐沦屠钓,宜精加搜访,进以殊礼”。9唐高宗、武后时期“访道山林,飞书岩穴,屡造幽人之宅,坚固隐士之车”。10统治者的推崇使社会上隐逸风气盛行,在这种氛围中,“隐逸不再是一种乐而为之的生存方式,不再是一种崇高精神生活的之必然,也不再是一种宗教的自觉追求,而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实现政治理想的手段”。11最早通过隐逸以退为进,受到统治者召见的是唐朝的卢藏用。卢藏用,字子潜,幽州范阳人。史载“藏用,能属文,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学练气,为辟谷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曰随驾隐士,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司马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12“终南捷径”由此得名,并且以卢藏用为开端,终南捷径成为隐逸入仕的代名词。诗人李白的隐逸即是终南捷径式的隐逸。旧唐书载:“(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少与鲁中诸生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 竹溪六逸”。13他通过交游,干谒来扩大自己的名望,唐玄宗曾对李白说过:“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止及此”。14但李白隐居并不是达到被皇帝召见的目的,而是心怀济世报国之志,其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15王维在盛唐文人中隐逸的声名应该最大,从王维的隐逸过程就可以看出,其所走的隐逸之路就是“终南捷径”。王维年轻时曾在洛阳一带隐居,其哭祖六自虚云:“南山俱隐逸,车洛类神仙”。诗有自注:“时年十八”。此时,他既无仕途的失意,也无为官者的萧散,其隐逸行为正是社会风气影响的结果。隐逸对他来说是标榜名节的砝码,其用世之心表现的很明显。他第一次被贬济州参军时,认识到朝中无援又远离京都,很难有翻身的机会,于是辞官返京。当时玄宗和张九龄都居于东都洛阳,王维就隐居于地近东都的嵩山,想引起朝廷重视。张九龄当上宰相后,王维写了上张令公诗,请求张九龄汲引,张九龄第二年便提拔他任右拾遗。此外,在隐逸时,王维并不是毫无心机,而是借隐居之所“地近皇居,颇多王侯和衣冠人物” 16的有利条件结交权贵。他的隐居之所终南山地近长安,是国家的礼仪场所,是皇帝经常光临的地方,也是士子们接近天子的绝好地方,王维隐居在此显然不是单纯为了佛禅。同时,王维选择和裴迪偕隐在终南山,就是为了扩大声势,以引起朝廷注意,他把终南山当做进入长安的跳板。他们的态度也并不消极“士人们在隐逸时全无消沉颓废之情,即使偶尔流露出伤感,也只不过是说给别人听听罢了,其骨子里并未丧失希望,并非真正要遗世独立,隐逸终生,也并非与政治仕宦彻底握手告别,而是以退为进,待机而动”。 17王维身在江湖,心存罗阙。王维选择亦官亦隐的奉佛之路是明哲保身,最终目的是希望在朝廷有所作为,达到报效国家的目的。他的做法既使他的官职按常度升迁,由右拾遗升至文部郎中和给事中,又中和了同李林甫集团的矛盾,没有成为政治牺牲品,为出仕蓄精养锐。在隐逸奉佛期间,王维写下众多充满禅理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其诗歌写作质量和数量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名气大增。安史之乱中,王维被俘后不但没有被杀,还被授予给事中的职务,战乱平叛后其能再次升迁,与其诗名较大不无关系。正如罗隐在鹿门隐书六十篇中所说:“故之隐也,志在其中;今之隐也,爵在其中”。中年以后的王维,沉溺于佛门,寄情山水,政治热情有所衰退。但王维并非如他所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其一生并未退出政治,“王维隐逸奉佛绝对不是隐名埋姓伏处于大山堪岩之下,亦不同于陶渊明弃官归里不复再有出仕之意”,18那种认为王维一心向佛,是一个对政治毫无热情的佛教信徒的观点是缺乏理性认识的,他的骨子里仍然以儒家的入仕思想占主导地位。 王维出生于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教育,又是在政治清明的开元盛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儒家济世思想在他的生命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仕进思想和“苍生谋”的观念到晚年也一直没有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