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案例 别让教材牵着鼻子走 煎饼中的数学教学案例文峰学校 郑群飞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煎饼中的数学”一课的课堂案例,同样的内容我在两个班上课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一班上课中我被学生的表现弄得不知所措,落荒而逃,经过认真反思、精心设计后我在二班上课时却博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达到欲罢不能的高潮,这是怎么回事呢?情景一:遭遇尴尬。上课铃声刚响完,我就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和我的教具个“大煎饼”来到四()班上课,我满含激情地创设情境:小明家中来了个客人,妈妈要煎个大饼招待这些客人,小明家的一口锅可同时煎两个大饼,如果煎一面大饼的时间是分钟,那么个大饼正反两面都煎完最少要花多少时间?学生们听完题后都非常兴奋,赶紧动手操作,摆的摆,画的画,巴不得自己第一个公布答案。很快全班学生就展示出了各种方案:生:先同时把两个大饼的正反两面都煎熟,再煎第三个大饼的正反面,时间是(分)生:一个一个地煎,共费时(分)生:我用的时间最少,是分钟我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这个同学的脑子很灵活,他的反应真快,这正是我所期盼的一种方案,于是我热情地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分钟煎好个大饼有什么好方法?”,于是这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我的教具示范了他的摆法,我根据他的摆法很快在黑板上列出了表格:饼饼饼时间第一次正正分第二次反正分第三次反反分分学生们都对他的方案表示赞同并且投去了敬佩的眼光,我也很高兴的表扬了他:“不错,你真棒。”这时突然站起来一位学生,他很不服气地说:“这样的策略的确很省时间,但是生活中哪有这样煎饼的?煎了半个就晾在一边而去煎另外一个饼,等分钟后再回头煎这个饼时,这个饼已经变冷了,接着煎的话反而更费时,而且也不好吃了,我觉得很不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同学们好象若有所思,不一会儿教室里就炸开了锅:生说:“是的,生活中不会这么煎饼的。”(许多学生也随声附和。)生说:”我们只是通过煎饼这个例子来学习数学中如何巧妙安排时间的策略,不要管他例子现实不现实,重要的是学会这个方法。”(部分学生点了点头。)生说:“如果学到了这种方法,而生活中也不会这样去做,那有什么用。”生说:“一定是有用的,不然数学课本中不会出现这种题目的。生K说:“我们学校附近就有煎饼卖,你见过他这样煎饼吗?如果是好方法,大家应该都知道。”学生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双方都不相上下,最后他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了我,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但是我也被学生们的一席话给说得乱了方寸:似乎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的变着花样来煎饼?课前我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但是这种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是很有应用价值的啊,我怎么来举例说明呢?况且我备的教案中设计的练习是个热水瓶在个水龙头下灌热水的问题和王大叔烤面包的学问,这两个练习和教材中妈妈煎饼的情况类似,不但不能体现煎饼策略的价值,而且还会引来学生的更多非议,怎么办呢?我的心里非常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我得赶快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啊,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说:“这是一个数学策略的问题,小明的妈妈可能还没有想到这个策略,假如她选择的是这种策略的话,那么她的煎饼速度会令客人们都刮目相的看的,如果按照这个策略继续煎饼的话,个饼最少花多长时间?个、个、个、个、个、个分别是多长时间?你能找出规律吗?”虽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进入了下个环节的学习中,但是学习气氛异常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点也不高,规律的探索也进展不大,我费了好久时间引导,个别学生才磨磨蹭蹭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终在铃声响起时同学们还没有找出规律。一下课,我就心虚地逃离了课堂,我知道虽然在表面上我化解了学生的疑惑,但实际上我根本没有解决学生的问题,导致后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探究新知时毫无激情和进展。这一切都源与我没有深入了解学生,一味的依赖教材,相信教材,选择的素材没有体现出生活的应用价值。那么,到底用那种素材既能体现出煎饼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又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呢?我冥思苦想,查找了许多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素材。情景二:赢得喝彩第二天,我自信满满地来到四()班,同样是上数学广角中的这块内容,但是我的手中不再有“大饼”了,而是打开了多媒体,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两个画面:画面:印刷工人正在印精美的图案画面:餐厅中位客人正等着上菜,厨房中个厨师正在忙碌学生看到这两个画面后都非常好奇,急于想知道事情的究竟。于是我点击第一个画面,画面中出现了印刷工人印图案的信息:工人必须把一张纸的正反两面都印上图案,印刷机上可以同时放两张纸,同时印出两个图案,现在工人要把张纸的正反两面都印上图案,最少印多少次?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动手操作,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低头思考,不一会儿,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次,有的说次。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的示范摆一摆,学生们马上就确定了哪种是最佳方案。然后我顺势点击播放多媒体,画面中印刷工人用次印完了张纸的正反图案,他采用的正是同学们公认的最佳方案。学生们一看结果,全都高声欢呼起来:我成功了,耶!”随着欢呼声,多媒体马上出示了工人的策略:纸1纸纸第一次正正第二次反正第三次反反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愉快地理解了这个巧妙的策略,而且很快主动地参与到下一知识的探索中,他们自信地带着疑问去解决5张纸、6张纸、7张纸、8张纸、10张纸、11张纸的印刷策略,并积极地展开讨论,自主地与同学们合作,顺利地找到了其中的规律,然后学生们迫不急待地向我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每个同学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脖子伸得长长的,仿佛自己的发现怕被别人抢走了似的。我暗暗高兴:今天的题材我终于选对了。接着,学生们在满腔激情中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等方法学会了厨师炒菜的学问,他们学得非常轻松,很快找到了这种策略的规律,我顺势点击多媒体,画面中的厨师笑哈哈地向同学们送出了一顶顶的厨师帽,并进行祝贺:祝贺你顺利通过厨师资格考核!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鼓舞,紧接着他们又很轻松地完成了课后的练习题。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但是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很多同学都站起来说:“老师,请你再给我们出一些这种问题吧,我们还不想下课”,有个学生说:“郑老师,今天的课怎么那么有趣,我太喜欢了,以后能不能多上这种课?”“老师,我觉得学了这个策略真的很有用。”听着学生们天真的话语,我心潮澎湃,久违的幸福涌上我的心头:当老师真有成就感啊!自我诊断:课后,我一个人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了想,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在两个班中的效果有这么大的悬殊呢?第二节课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我在四(1)班上课前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生活经验估计过低,导致自己无法回答学生所提的问题。而在四(2)班上课时我就已经充分了解了学生,知道学生会出现哪些状况、想法,心里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有了充分的准备。第二,选择真实可信的生活素材为教学内容。 在四(1)班我以教材中的煎饼为素材,结果让学生挑出了毛病,虽然来源于生活中,但并不真实可信,学生不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策略带来的优越性,反而让学生感觉到这种策略好虽好,但却没有用武之地,或有牵强的味道。而我在二班上课时针对这个问题,放弃了教材中的素材,自己找到了新的素材,通过创设印刷工人和厨师炒菜学问的生活情境,不但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有趣,而且真实可信,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当然好了。 第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表扬。在四(2)班上课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利用多媒体这位会说话的好老师在旁边一个劲儿的激励着学生,它利用画面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对学生发放厨师帽给予奖励、和它对学生笑哈哈说出祝贺的话语,都令学生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做数学”,而且自己成功了,这比以往老师和同学千篇一律的表扬方式要好得多。他们在这种自主地探索中尝到了数学给自己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所以他们才会感觉到这节课是多么短暂,出现意犹未尽的情景。这种高潮带给老师的兴奋程度可想而知。真是可遇不可求啊。总之,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这个教材是否真正具有代表性?有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不能体现出现实应用价值?要不要用其他素材取而代之?我们要把自己的理念渗透在教材中,赋予教材“生命”,使这个鲜活的教材高与原有的教材,让学生在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中“做数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更上一层楼。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