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摘要】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写作课堂上只注重语文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的训练,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情感表达、素材积累等能力,使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深度、没有灵魂。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语文素养。本文主要针对优化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做以下探究,以供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写作 策略 1G633.34 1A 12095-308901-0100-01 1.前言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写作训练中注重学生写作思维的开发、写作技巧的创新、写作内容的立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写作教学方法做一个科学、有益的探索,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在文章的立意上标新立异、突破现有写作框架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相信教师对写作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后,学生在考试中看到作文题目时不会再心慌意乱、烦闷苦恼,而是下笔如有神、文字激扬,情感丰富真实,写出真正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从而引导学生把写作作为一种习惯。 2.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永远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追求,渴望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的文章言之有物、情感真切、蕴涵生活哲理。但据调研发现,初中的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只是一味的向学生讲授各种写作技巧,写作训练的教学形式也呆板、枯燥,这些都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互动,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对实物有视听上的感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写作难度。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参观展览会这一命题进行写作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对展览会游览的记忆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对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主题展览会的场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思游记作文的写作思路。 2.2 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禁锢,创新文章立意与布局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课上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立意上做到标新立异、耳目一新。所以,教师在写作课堂上要不断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写作框架的束缚、发散思维构思文章的布局与内容,让自己的文章大放异彩。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新颖、切合时代发展的命题,注重命题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在讲授记事类文章写作时,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命题模式,设计一些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新颖题目,如假如火星是第二个地球、二十年后的我们等等,这些命题时代感强,思维空间广阔,有助于突破写作框架的束缚,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文章立意上有所创新,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自由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观点1。 2.3善于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写作最怕的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掌握了再好的写作技巧,没有素材可应用文章也是空洞乏味、“纸上谈兵”式的,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累计生活素材的良好习惯。所谓写作源于生活,说的就是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来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趣事、感人事迹以及愉快的经历等。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不同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以及感受生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让学生领悟到写作源于生活。 3.结束语 写作能力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适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表达的欲望,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爱上写作;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在文章立意、布局上打破传统写作模式的禁锢,从而发散思维多角度创作;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丰富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所以,教师应在日常写作教学中不断优化写作教学手段,以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及综合素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