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掀开教育课题研究神秘的面纱龙口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丽萍一谈起课题研究,有些老师觉得很神秘,认为那是教育科研人员做的事情,离我们普通教师很远,有畏惧心理。其实,课题研究并不神秘,不必畏惧。所谓的课题研究就是把教育工作中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恰当的教育理论,展开深入的跟踪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进而能够推而广之,再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的过程。简单地说是从教学中来回教学中去,这个过程离不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掌握大量实践经验的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多是实践问题,需要实践智慧。实践者是实践智慧的拥有者他们最聪明,真正的教育家产生于教育实践,而不是理论演绎中。这个实践者就是我们老师。实践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实践者的课题研究。譬如素质教育:理论上几乎无人反对,实践中怎么搞似乎谁也不清楚。不给卷子打分,下午早早放学孩子满世界乱跑,不布置少布置家庭作业就是素质教育?有种说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尬尴与无奈。再如教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上无人反对,实践中没有一套有价值的培训体系可以操作。还有教师职业幸福感问题,十分重要,理论与实践也实在相差太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者们大多没有真正感受到真正的职业幸福。这些实际问题都在老师们身边发生,都值得老师们研究。相反还有的老师认为课题研究就是写写论文、反思、案例。也是不对的。其实科研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写写论文、反思、案例。而是针对某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长期的系统的研究,除了需要投入热情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课题研究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此不是一时冲动就能搞个课题出来,教师在教学工作不耽误的情况下搞课题研究非常辛苦,需要各级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的关注。在实践中的操作思路就是把问题转化为目标,将目标转化为课题。问题要真,目标要明确且恰当,课题要小且实。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工作中处处有教研课题。即教育问题就是课题。如:为什么学生上某个学科爱走神,课堂纪律差?为什么有的老师每天很累,埋在批不完的作业改错堆里,成绩却不理想?为什么有的老师班级的课其他老师无法代课?为什么有一个老师他很懒,作业布置的很少,他的学生玩的时间很多,成绩却比别的班好?有的老师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唧唧喳喳的学生,而有的老师学生见了他就跑?为什么有的老师对学生很严厉家长对他恭敬热情?有的老师即使每天宠着学生却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教育实践中,如果你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只要你善于研究都可以找到答案。都能把它转化成课题。例如,我在教学中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打瞌睡,尤以夏季为最。这个问题,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情绪,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你讲得再好,他在“梦周公”,讲得天花乱坠有用吗?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的,制约教育教学成效的真实问题。 问题找到了,就需要确立目标,怎样减少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次数(注意是减少而非杜绝)。这个目标可以转化为课题:关于学生课堂打瞌睡问题的成因与消减研究。课题有了,接下来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记录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现实状况,至少应该有一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查查资料,看有没有可信的研究成果。分析学生上课打瞌睡与季节的相关性,说明季节对学生疲劳程度的影响;分析学生上课打瞌睡与休息状况的相关性,说明学生最佳的休息环境和休息方式;分析不同学科不同教法与学生打瞌睡状况的相关性,说明学科及教法对学生疲劳程度的影响;分析学生打瞌睡与饮食的相关性,说明营养对学生疲劳程度的影响;分析打瞌睡与体育活动的相关性,说明体育活动对打瞌睡的影响然后不断设法改善之。这就是实践成果。将实践成果,加以理性梳理与成文,就形成了现实的课题,关于一个重要教育现象的研究。课题题目就是关于学生课堂打瞌睡问题的成因与消减研究 担任班主任期间还发现一个问题:我班个学生,极不服管理,“百法难治”,家长教师都无奈。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真”问题。问题有了,接下来就是目标:让这个孩子“服管”实际上是让管理对这个孩子有效,课题就产生了:关于某某不服管理的成因与改善研究。接下来需要调查,了解其生存的环境,家庭朋友师长对他的态度,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等。进行原因分析:家庭关系紧张?性格倔强?心理逆反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心理创伤?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借鉴他人的教育智慧,与孩子做朋友,不断地改善关系。不管有多少改善,作为教育科研来说,都是成功至少可以知道怎么做无效。同样可以梳理成文,同样是优秀的教科研课题,一个优秀的个案成果。另外,教师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分析问题的过程即科研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课题形成的过程。例如,对上课学生走神的问题,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进行了一下研究,我觉得学生上课不老实爱走神,这可能不单纯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说服、教育不解决根本问题,到底根本原因是什么?我翻阅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注意的品质。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大略篇中说:“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这里的“壹”就是专一,意为只要教师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就能保证学生最终学业有成。而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注意的品质差距很大。因此听课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注意有四个品质,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品质的好坏影响注意的效果。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大的注意广度、持久的注意稳定性、较强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能力,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就会让老师很满意。其实,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注意广度的问题。1830年,心理学家汉密尔顿(Hamilton)最先做了这方面的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子儿,发现人们很难在一瞬间同时看到六颗以上的石子儿。如果把石子儿两个、三个或五个组成一堆,人们能同时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一样多。 要扩大学生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发现所学知识的规律养成总结的习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勤学多练。如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指导学生扩大词汇量,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大量进行阅读训练。此外,使学生了解当前活动的性质和要求,适当安排教学任务,明确活动的目的,也可以扩大注意范围。注意广度还受注意对象排列组合特点以及内在联系外在形式等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注意较大范围内的教学对象,就应该使它们在排列组合上集中有序,或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正是在扩大注意的广度。一个优秀的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同样的45分钟教学的效果当然不相同。 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一方面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另一方面就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有时需要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观察教师的演示。根据注意分配的条件,需要增强学生的听讲、书写、表达等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当它们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做到“一心二用”。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不同的个体这个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或者是沉浸在上一个活动中不容易转移,或者是很容易从正在从事的教学活动转移到外界刺激。因此,教学活动的安排一定要力求合理。例如如果把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易使其过于兴奋的活动安排在前就可能妨碍学生对后继活动的投入。或者体育课之后马上语数课学生比较难控制。再如课中如果课件动画场面过于激烈对学生的学习未必是好事。但这种能力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注意的转移时,可以在两种活动之间给予一定的信号或言语提示,在低年级课堂中甚至要给予命令式的要求。当然,提高注意转移能力,根本上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行为的监控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服从教学安排,及时转换注意的对象。但是小学生正在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各种生理机能还不成熟,因此不能过高要求他们,只有循序渐进对注意的四种品质进行引导和培养,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在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习惯不好,批评挖苦,使他对上课产生厌烦情绪,对老师有了畏惧感,反而会使她丧失信心,真的成为问题儿童,因此,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是不懂得教育规律和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老师家长们制造出来的。常常听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爱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懂得儿童注意发展的规律就会知道,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课上多半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教师上课过程中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就能及时调整课堂安排,掌握知识重难点的讲授时机,合理安排讲练时间。就不会出现老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如坐针毡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了。因此一个好老师要善于观察,及时调整课堂设计,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形成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矫正措施探究。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变成课题?l 深入文本,走个来回,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l 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l 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l 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l 有效预习后的数学互动课堂 l 营造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社会课堂的情境教学 l 有效利用视听资源,凸显音乐主题学习 l 自主合作探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l 预习导学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优化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l 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生成和解决的主体 l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呈现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当前,教育课题研究面临的最迫切的改革是,让教育科研课题常态化,与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相连,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让教育科研课题平民化,课题研究不仅是专业人员的事情,而是普通教师平常工作的一部分。实现每个人都有课题不是难事。总有一天,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再象皇帝,高高在上;是平民,是我们的朋友,生活在我们中间,与我们交流,给我们帮助,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一部分。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