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学习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讲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涉及主要内容是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分布地图,展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的使用。通过教师讲述各国的变法,学生思考变法的原因和历史作用。学生归纳整理变法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变法的本质。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学生学情分析一、学生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也有一些历史知识,愿意寻根究底。二、学生不能完整地掌握每课知识,缺少整体感知。三、有利用网络 学习的潜力。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1注意前后联系。学习本课时,应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3综合归纳。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4人物评价。引导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学生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具体目标: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时间和意义。2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3商鞅变法背景(原因)、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作用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什么影响。师生活动:导入新课:首先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一、农业的发展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教师首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2、都江堰教师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来。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二、商鞅变法:1、背景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2、内容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3、作用学生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应该已经明白变法措施的作用,教师总结并加以分析。教师分析讲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封建制度的确立教师直接讲解: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与工具:课堂提问评价量表内容: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A.革命斗争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7.阅读下列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请回答: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备注新的教材不光要我们有新的教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实际还要我们去更新知识,补充知识,去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新的教材要求我们有更深厚的知识底蕴,要求我们更扎实地备教材,备学生。在我们设计活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的更多,更细致。要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