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永生的眼睛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句子谈感受。2、 运用生活体检以读促悟,以读激情。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4、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盲姑娘安静只能有手触摸春天、用爱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借助课件,教师叙述什么是眼角膜)。补充资料:有关数据表明: “角膜盲人”占全部盲人总数的1/4,人数约为800万,在这些患者中,绝大多数是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4069岁的青壮年人,而复明的唯一手段就是角膜移植手术。但是,由于眼角膜的捐献者太少,全国每年可以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只有2000-3000例,还有数百万的失明者目前只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过渡:孩子们,通过预习,你一定知道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怎么做的?板书:琳达 父亲 温迪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用横线画出。 出示: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2、妈妈和外公哪些语言和行为令温迪感到“骄傲”呢?温迪的哪些语言和行为令妈妈感到“骄傲”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和同学间交流交流在旁边简单写下你的看法。根据学生回答,抓住三处语言描写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物思想品质,预设如下:4、抓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第一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名学生读到此句,谈感受。 让学生联系自身谈对“给予”、“最珍贵的东西”、“死的有意义” 这是谁说的话,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引导学生品读,此时的父亲应该安慰痛苦、气愤的女儿?(平静、温柔、语重心长),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品读感悟。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过渡:父亲还有哪些话触动了你的心?第二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交流,学生谈读句后明白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引导学生感悟语境。 引导品读,感悟人物形象。师:这样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爱家人更爱他人的父亲怎不让人为之骄傲呢?我们为这样父亲骄傲,温迪更为这样外公骄傲!过渡:温迪的哪些言行令妈妈“骄傲”呢?第三处:“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学生身临其境“盲了2秒”感受什么也看不见的可怕? (课件:配音,盲童认识世界的图片)如果你就是这其中的一位盲童,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句式训练:我多想.(让学生真正走进盲童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盲童渴望光明的心声) 走进温迪的内心,领会人物形象。你读懂了这样的温迪?过渡:这就是对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这种方法,并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从而展现人物的光辉形象。 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人性的善良与美好!(3) 出示上述三处语句,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深入感知文本。补充故事的结尾部分:(课件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4、提升主题,写话训练,激发学生情感认识。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和女儿温迪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们留下的是 留下的是 ,留下的是 学生写话 交流反馈。 由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三、拓展阅读深化情感,指导学生行为 向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拿出老师发给你的文章读读.四、作业: 1、向身边的人讲述故事:永生的眼睛,将爱传递。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落实到行动中去,加入到关爱他人的行列中来。板书设计:18、永生的眼睛世代传承 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琳达 父亲 温迪(不理解-理解-捐献) 骄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