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第一部实话孔子 第一集(总第01集)夫子何人 孔子是个学人的原因: 1.好学;2.博学;3.活学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 1.悟性;2.贯通;3.实践 第二集(总第02集)学而优则仕 孔子急于从政的原因: 1.实施政治蓝图;2.实践学术主张;3.实现人生价值 读书为什么首选做官: 1.做官是读书的目的;2.做官是士人的正当职业;3.俸禄是士人的正当收入 孔子做官的原则: 1.天下有道;2.取之有道 第三集(总第03集)君子固穷 孔子的“三有一懂得”: 1.有准备;2.有想法;3.有策略;4.懂政治 第四集(总第04集)头号教书匠 第五集(总第05集)谁是好学生 冉有:理财专家 子贡:赚钱专家 颜回:读书专家 子路:打仗专家 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可以看出: 1.孔子的收入不错;2.孔子的学生可以做他的管家;3.孔门师生关系像个家庭 第六集(总第06集)伤心事与玩笑话 孔子是什么人: 1.文化巨匠;2.失意官员;3.模范教师;4.性情中人;5.孤独长者;(6.众矢之的)第二部儒墨之争 第一集(总第07集)儒与侠 孔子和墨子的不同之处: 1.时代不同; 2.立场不同; 3.代表不同: 一、代表不同的士(孔子代表士的上层,有贵族气;墨子代表士的下层,有平民味); 二、代表士的不同群体(孔子代表文士;墨子代表武士); 三、代表是的不同出路(孔子代表士的未来;墨子代表士的过去) 墨子中以非字开头的有四篇: 1.非攻;2.非乐;3.非命;4.非儒 秦汉以前的社会阶层: 1.贵族(一、天子;二、诸侯;三、大夫;四、士);2.平民;3.奴隶 秦汉以后的社会阶层: 1.贵族;2.平民(一、士;二、农;三、工;四、商);3.奴隶 孔子和墨子的相同之处: 1.有理想;2.有追求;3.有原则;4.有底线 第二集(总第08集)孔子的药方 孔子的药方:仁爱(有差别有等级的爱) 第三集(总第09集)墨子的药方 墨子的药方: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的唉) 第四集(总第10集)两位侠士 孔孟之别: 1.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2.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3.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为人张扬。 孔子是“润物细无声”;孟子是“一洗凡马空”。 孟墨相似之处: 1.墨行侠,孟仗义; 2.墨反战,孟爱民。 第五集(总第11集)三大分歧 墨子的三个方案以及引出的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 1.利害的算计功利还是仁义; 2.鬼神的吓唬鬼神还是天命; 3.君主的专政君权还是民权。 第六集(总第12集)儒墨是非 孟子认为合格君主的三大条件: 条件一【关注民生,与民同乐】三个考核标准:1.保证基本生活;2.关心弱势群体;3.与民同乐。 条件二【了解民意,尊重事实】 条件三【尊重民权,对等交流】 墨子思想纲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第三部儒道之争 第一集(总第13集)隐士哲学家 儒家和墨家的分歧:做什么和怎么做。 道家和儒墨两家的分歧:做还是不做。 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 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 道家代表隐士。 士的两个共同特点:1.都要做事;2.都要依附于高级贵族。 春秋时期士做的事情: 1.忙时帮忙;2.战时帮凶;3.有事帮腔;4.没事帮闲。 隐士的特点:1.有本事;2.能做事;3.不做事。 道家与儒墨两家三大分歧: 1.天下有药可救还是无可救药; 2.是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 3.是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先秦道家的三个阶段和代表人物: 1.第一个阶段:杨朱; 2.第二个阶段:老子; 3.第三个阶段:庄子。 孟孙阳讲的道理的三个启发: 1.口子不能乱开; 2.局部不可小看; 3.别把小民不当人。 杨朱:无利而无不利。 第二集(总第14集)从杨朱到老庄 道家思想给我们的启发: 1.爱护天下从爱护每个人自己开始; 2.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的。 第三集(总第15集)无为之谜 无为的内涵:1.寡欲;2.愚民;3.反智 第四集(总第16集)道之谜 庄子反对儒家仁义道德的三个原因: 1.虚伪;2.违背人性;3.破坏天性。 找回道德的三种方法:1.仁;2.义;3.礼。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不做也不想做) 下德:一、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做但不想做) 二、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又做又想做) 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不但自己做,还拽着别人做) 老子论道: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道可道,非常道。 德字的三种写法: 1.徝;2.憄;3.惪。 德的两种含义: 1.直;2.得。 道规律 德方式 老子眼中的道德堕落: 道:原始氏族社会 德:西周 仁:春秋 义:战国中期 礼:战国晚期 第五集(总第17集)老庄之别 老子和庄子的区别: 1.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2.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 3.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 4.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老子的权谋: 1.无为而治; 2.后发制人; 3.弱能胜强。 老子:以无为求有为 庄子:以无为求无为 儒墨:以有为求有为 禅宗:以有为求无为 第六集(总第18集)儒道是非 道家为什么讲无为: 1.古代无为;2.道无为;3.天无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1.古无为而今有为;2.道无为而德有为;3.天无为而人有为。 儒道之争的内容: 1.古今之争; 2.道德之争; 3.天人之争。 道家认为道德的三重含义: 1.道是规律,德是方式; 2.道是远古,德是近古; 3.道是理想,德是现实。 道家认为: 1.规律高于方式; 2.远古好于近古; 3.理想优于现实。 结果:道家大气,儒家实在。 儒墨道三家的特点: 1.道家是无为而无求(道家无求同于道); 2.儒家是有为而无求(儒家无求得于德); 3.墨家是有为而有求(墨家有求求于鬼)。第四部儒法之争 第一集(总第19集)血染的思想 诸子年龄排行榜: 孔子儒家七十三岁 荀子儒家七十六岁 孟子儒家八十四岁 庄子道家八十四岁 墨子墨家九十三岁 商鞅法家五十二岁(死于非命) 韩非法家四十七岁(死于非命) 商鞅之法的优点: 1.公正严明; 2.不畏权贵; 3.血荐新法。 商鞅之法的缺点: 1.立法太严; 2.执法太酷; 3.不容置疑。 第二集(总第20集)谋士的哲学 反对法术的两种人: 1.朝中大臣;2.人民群众。 法家的主张: 1.尊崇君主; 2.消灭五蠹; 3.防范臣下。 五蠹所指的五种人: 1.儒生; 2.侠士; 3.食客; 4.纵横家; 5.工商业者。 墨子站在天下的立场为天下谋; 杨朱、庄子站在个人的立场为天下谋; 孔子站在君主的立场为天下谋; 韩非站在君主的立场为君主谋。 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不同的士: 1.儒家代表儒士; 2.墨家代表侠士; 3.道家代表隐士; 4.法家代表谋士。 儒家学说是文士的哲学; 墨家学说是武士的哲学; 道家学说是隐士的哲学; 法家学说是谋士的哲学。 谋士的三个特点: 1.有职业道德; 2.懂权谋; 3.主张一定要有用。 法家与其他三家的两点不同: 1.三家理想主义,法家面对现实; 2.三家复古守旧,法家与时俱进。 法家的特点: 1.面对现实;2.与时俱进。 法家成功的原因: 1.面对现实; 2.与时俱进; 3.“横行霸道”; 4.“两面三刀”。 第三集(总第21集)横行霸道 道: 1.道家讲天道;(原始氏族社会之道) 2.墨家讲帝道;(部落联盟时代之道) 3.儒家讲王道;(邦国时代之道) 4.法家讲霸道。(帝国时代之道) 当时的国家制度: 天下 天子 国 诸侯 家 大夫 韩非如何批判继承之前的思想遗产: 1.非先圣; 2.反传统; 3.批孔墨; 4.变老庄。 孙子兵法体现军事辩证法;老子思想是哲学辩证法;韩非子的思想是政治辩证法。 韩非主张无为的三个原因: 1.无为尊贵; 2.无为明智; 3.无为安全。 第四集(总第22集)两面三刀 管仲的霸道: 1.查户口; 2.定编制; 3.实行军管。 管仲在齐国建立的十五个士人之乡: 五家一轨,设轨长(5兵);十轨一里,设里长(50兵);四里一连,设连长(200兵);十连一乡,设乡长(2000兵);五乡一军(10000兵)。(每家每户抽一人当兵) 全国十五个乡,编成三军,中军由国军率领,左军右军由大夫率领。 法家的两面:1.赏;2.罚。 法家的第一把刀:势(建立威望)。 法家的第二把刀:术(对付官员)。 法家的第三把刀:法(统治人民)。 韩非法的三大特征: 1.明文规定; 2.官方制定; 3.公开宣布。 第五集(总第23集)人性是个问题 孟子:人性向善。 孟子认为人的四种天性: 1.恻隐之心;(仁) 2.羞恶之心;(义) 3.恭敬之心;(礼) 4.是非之心。(智) 荀子:人性包括“性”和“伪”。人为的就叫做“伪”,天生的就叫做“性”。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荀子划分世界存在物的等级: 第一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人,有物质有生命有感知有道德) 第二等:禽兽,有知而无义。(动物,有感知无道德) 第三等:草木,有生而无知。(植物,有生命而无感知) 第四等:水火,有气而无生。(无机物,有物质无生命) 荀子:人性有恶。 第六集(总第24集)儒法是非 荀子的四大法宝: 1.君权;2.礼义;3.法度;4.刑罚。 孔子不谈人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人性有恶;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儒墨之争的关键:要兼爱还是仁爱,区别儒墨两家的是一个“兼”字。 儒道之争的关键:是有为还是无为,区别儒道两家的是一个“无”字。 儒法之争的关键:要德治还是法治,区别儒法两家的是一个“法”字。 韩非法制三原则下的“三不怕”: 1.不怕人民不服从; 2.不怕君主没能力; 3.不怕官员干坏事。 三个问题: 1.是什么(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2.为什么(前因后果);3.怎么办(继往开来)。第五部前因后果 第一集(总第25集)事出有因 晏婴反对的理由: 1.儒者不可重用; 2.礼乐不可复兴。 第二集(总第26集)以人为本 殷商王朝如何不把人当人:1.人牲;2.人殉。 周朝统治者做的事情(“以人为本”的三点表现): 1.把人当人(人道主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