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一【摘要】:p 审计证据的数量表达的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特征。在抽样审计中,样本规模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在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因素中,审计证据的数量与重要性程度成反向变动关系;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与抽样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但不受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变异性不影响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即不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但在细节测试中,总体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关键词】:p 审计证据数量;重要性,审计风险,抽样风险,预计总体误差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根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独立审计准那么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根底。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诸多方面影响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也影响着审计证据的数量。本文利用图表形式,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因素进展了直观分析p ,旨在进步对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一、重要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假如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即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错报程度就是重要性程度。根据独立审计准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展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搜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承受的低程度。由此可见,重要性程度影响搜集审计证据的范围,从而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程度也称为“可容忍错报”。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承受的最大错报。重要性程度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转化成可容忍错报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在抽样审计中,可容忍错报与样本量即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可容忍错报越大,样本量越小;可容忍错报越小,样本量越大。而样本量越小,审计证据越少;样本量越大,审计证据越多。因此,可得出推论:在方案审计阶段,重要性程度越高,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程度越低,审计证据越多。这里所指的重要性程度是指重要性的数量特征,即20000元的重要性程度比10000元的错报重要性程度高。而为合理保证存货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10000元所需搜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0000元所需搜集的审计证据要多。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独立审计准那么,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式说明,在可承受的审计风险程度下,可承受的检查风险程度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承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方案的、可承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当可承受的审计风险程度一定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程度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承受的检查风险程度,从而设计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这一关系式从外表看,解释的是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其本质却是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可承受的审计风险前提下,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可承受的检查风险越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低,审计范围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重大错报风险越小,可承受的检查风险越大,会计报表中错报未被审计师发现的可能性越高,审计范围越小,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越高,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多;审计风险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越少。三、审计风险、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动态影响(一)三者问的关系根据独立审计准那么,重要性程度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由上述分析p ,重要性程度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二)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否仍然合理,从而确定是否面临过高的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满足了充分性要求。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假如注册会计师确定承受的重要性程度接近方案阶段重要性程度,那么意味着初始重要性程度确定适当,审计风险控制适当,审计证据数量适当。假如注册会计师决定承受更高的重要性程度,那么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于初始重要性程度的估计过于保守,注册会计师执行了过多的审计程序,搜集了超过充分性最低数量要求的审计证据,虽不影响审计效果,但影响了审计效率。假如注册会计师决定承受更低的重要性程度,例如初步评估的重要性程度为20000元,而再次评估的重要性程度为10000元,那么意味着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理解的深化,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各个层次的重要性程度做出了重新估计。此时注册会计师认为,10000元的错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原来按照重要性程度为20000元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没有搜集10000元20000元之间的错报。此时较低的重要性程度使得重大锚报风险程度进步,注册会计师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程度超过了可承受的审计风险程度,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注册会计师应中选用以下方法搜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承受的低程度: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施行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2通过修改方案施行的本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四、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结论和对总体工程施行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样本不可以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例如抽样风险为10%,那么意味着即使注册会计师遵循了独立审计准那么对样本进展审计,其结论也不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为10%。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同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例如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合适审计目的,未能适当定义误差或错报,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的的审计程序,未能适当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等等原因所导致的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控制失败。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展适当的指导、监视和复核以及实务的改良,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承受的低程度。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审计风险,即: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假设想要求样本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即抽样风险越小,那么样本规模必然越大;样本规模越小,代表总体的可能性越小。即抽样风险越大。也就是说,抽样风险和审计证据数量之间呈现的是反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由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共同构成。非抽样风险不受审计方式的影响,不随样本规模而发生变化,无论注册会计师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非抽样审计,非抽样风险都客观存在。而抽样风险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在非抽样风险一定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愿意承受的抽样风险越低,可承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低,样本规模通常越大,审计证据数量越多;而注册会计师愿意承受的抽样风险越高,可承受的审计风险要求越高,样本规模越小,审计证据数量越少。当样本规模等于总体时,即在N点处,也即详细审计时,抽样风险为零,审计风险全部由非抽样风险所构成。五、预计总体误差对审计证据的影响抽样审计中,预计总体误差即注册会计师预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误差。其他条件既定的前提下,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预计总体误差越小,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小。在既定的可容忍误差下,当预计总体误差增加时,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此时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同向变动六、总体变异性对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总体变异性是指总体的某一特征(如金额)在各工程之间的差异程度。控制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样本规模时一般不考虑总体变异性。在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确定样本规模时要考虑特征的变异性。总体的变异性越低,通常样本规模越小;具有高度变异性的总体,样本规模越大。也就是说,在细节测试中,总体的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各工程之间差异越显著,样本规模就越大;反之,越小。除以上因素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所搜集证据的数量还会受到诸如经历、审计环境和审计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多方面考虑,在搜集到充分的审计证据为根据的根底上,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恰当地发表审计意见,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承受的低程度。会计审计毕业论文二【摘要】:p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开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导致企业面临宏大的经营风险。经济环境的开展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面临更高的要求,为躲避审计风险,同时进步工作效率,注册会计师开场采用分析p 性审计程序,从而令审计工作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本文将对分析p 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展开讨论。【关键词】:p :分析p 性程序,审计分析p 性测试,是审计人员获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手段,是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科学评估审计重点的技术方法,也是总体评价审计发现、检查审计成果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分析p 性程序一般作为审计取证的一种辅助手段使用。本文将对分析p 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展开讨论。一、分析p 性审计程序的特点分析p 性审计程序既可以降低审计本钱,又可以进步审计效率,分析p 性审计程序的特点主要表如今以下方面:一分析p 性审计程序是获得审计证据更为客观的方法分析p 性审计程序的运用是根底会计信息以及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内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只要注册会计师分析p 得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分析p 性程序中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分析p 性审计程序就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审计证据,也可以对审计对象业务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关系做更好的理解,通过理解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的潜在关系,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二分析p 性审计程序可以节省审计本钱,进步审计效率分析p 性程序可以消耗更少的审计资提供一样的或者相对更好的审计证据,分析p 性程序有时会被描绘成发现和形成证据的技术,同传统的会计报表细节抽样审计方法是不同的。分析p 性审计程序是利用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并不局限于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而细节抽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的证据进展搜集以及检查来证实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两者相比,本钱是不同的。分析p 性审计程序通过模型的构建以及会计师的经历以及知识就可以判断,可以大大的节省审计资,而且在电算化的时代,通过利用电脑,分析p 性审计程序的优势可以发挥出来,在节省审计资的根底上也可以大大进步审计效率。二、分析p 性审计程序的关键分析p 性审计程序的关键在于分析p 以及比拟,要分析p 所搜集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即相关性,而且要保证搜集数据的可靠性,并且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然后利用审计人员积累的经历以及搜集的合理标准,对照分析p 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合常理的趋势或者比率。一应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比拟基准运用分析p 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