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味语言: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我若为王教学例说 瑞安中学 金晓涛 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具备双重价值,一个是它的原生价值,即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即学生要学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李海林语)。而其中的教学价值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那么,收入高中教材的新课文我若为王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是什么?一般而言,学生阅读之后所获取的信息是聂绀弩先生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批判,因为“语言是如此透明,以致可以说,它融化在本身的意义之中了,我们根本不觉得有什么特征明显的媒介” (鲍桑葵语);而引起语文教师关注的,恐怕不仅在于作者批判了什么,而是杂文没有媚骨的散文批判的艺术。而后者才是我若为王的教学价值所在。我若为王是怎样通过艺术的批判来达到振聋发聩之效?杂文以极富形象性的生动的笔墨,运用漫画化手法,对反面形象王与奴进行尖锐泼辣的讽刺。这些耐人咀嚼之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再现历史生活的某些典型细节,从而理解隐藏在里面的意义。而对于逻辑性强、简洁精辟的语言,则需要慎思明辨,分析辩驳,这样才有利于探索语言奥秘。学习我若为王,关键是品味语言。但是,到底如何品味呢?“品味”是一种心理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这种心理行为转化为一种外显行为,才具有教学意义。因此,所谓品味语言,关键是找到一种心理指向于语言的外显行为。、还语言以动作“捧来捧去”一学生发现“捧”字用得很好。“对待尊贵的事物一般用捧。比如,捧星星、捧月亮、捧着珠宝,生怕它掉下来摔坏了。”说到这里,他很自然地双手放在胸前,手心朝上,仿佛真的捧着什么东西似的,“文章中被捧的人有王后、公主、王子。面对他们,人们只能必恭必敬,小心侍奉,即使他们德行不端,智力低下,如同娼妓白痴。他们尊贵的地位与低下的品质及智慧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从而显得很可笑。”老师对学生的体验发现十分赞许。“小心翼翼地捧着的,竟然是这样的东西!这不是对被捧的人的讽刺吗?”他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再体验一下,捧来捧去又讽刺了谁?”说着,老师由左而右,又由右而左,缓缓地走了几趟。学生若有所悟:“哦,这讽刺了底下的奴才。不管王后、公主、王子等人走到哪里,奴才就跟着捧到哪里。当主子轻声喊一声:来人哪!马上就能听到奴才在的回答。那些电视剧中的奴才们,不是随叫随到,随时出现在主人的身边吗?捧来捧去反映的就是奴才的全部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联想是建立在言语与生活的必然联系之上。因为思想的表达有时是借助于那些同感受联系起来的具体的可感形象进行的。形象性的言语的描述,能激活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顺利地把意义转化到自己的意义世界里来。如“捧”“捧来捧去”这描写动作行为的词语,就引发了学生对珍惜事物的体验和对电视剧中奴才表演的回忆,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意义。2、还语言以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对于文中两处“万岁,万岁,万万岁”,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意识到两处三呼是有所不同的。不错,前面的“三呼”来自奴才,是阿谀之词;这里的三呼“万岁”,来自“真的人们”,是人们对平等、独立思想的追求者的赞美,是对平等自由胜利的欢呼。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这点,老师请同学们试把两句的语气读一读。一学生朗声说道:“前面的万岁应用拖音来读,这样可以读出那种唱小旦的声音。”接着,他捏着嗓子,声音变得细细的、低低的:“万岁,万岁,万万岁。”同学们听了都会心地笑了。“后面的万岁读得短促有力才行。万岁”他感到很难继续读下去,于是望望老师,摇摇头说:“老师,我找不到感觉。”于是,老师请他发挥想象,设想人们往往在什么场景中会这么高呼万岁的。他想一想说:“很多人聚在一起,高高地抬起心中的英雄,发出欢呼声。让同学们和我一起读,我们一定能读出那种感觉的。”“好!我们一起读!”于是老师和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当读到“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处,群情激昂,十分振奋。老师按捺不住激动,大声说:“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我为你们鼓掌!”学生激动地说:“好啊!为我们鼓掌!万岁!”与口语比较而言,书面语言由于漏掉了最能表现感受、感觉的细微变化的声音,因此被喻为罪恶的漏斗。其实,许多著名的大师“都是嘴里一边大声地念,手里一边写的”,(阿托尔斯泰语)声音作为文字的内含质素,它指向特定的意义;因为它与作品所表现的特定的意象、情境相联系。但是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书面文字本身不会反映说话者的语调语气,需要读者更积极的联系语境,参与创造。正如两处的“万岁,万岁,万万岁”,当我们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的语言时,会从它的外部声音如语调、节奏中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内部意义。3、还语言以思想“最大的王” 学生质疑:“作者说我对奴性和奴才相深恶痛绝,主张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消灭了奴种的王,他不再王了。为什么还说古今中外最大的王呢?”老师就把这个问题转交给同学们:“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谁来接受挑战?”同学们各抒己见。于是出现了两个阵营:“王不为王”派和“王为王”派。“王不为王”派认为:“到了民国,封建王朝结束了,王没有一个臣民,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了。因此,王不为王。”另有学生修正他的发言:“我也认为王不为王。因为在我失去了所有的臣民的同时,我将拥有真正的自我,自由的精神,真的人性。因此,我也认为这里的王并不是指君王,而是指具有很高精神成就的人。”“王为王”派反驳:“不,王还是王,而且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我认为他所说的最大的王在民国,杀死了所有奴种,使每一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王,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这是历史上任何帝王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创造了真正的民主,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功绩,在这样意义上可以说他是最大的王。但是这个王跟古代的王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与人是平等关系。” 有学生继续发言,支持他的观点:“作者用古今中外作修饰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表明这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终追求。”两个阵营从最初的对立,经过碰撞,最后汇到一起: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平等民主自由的憧憬。 学习语文不仅需要体验,而且需要沉思。学生诠释文本意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咀嚼讨论不足,分析消解太快,学生所接受的将是老师奉送的真理,而不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理解。通过诘难,辩驳,商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充分地展开讨论思考,学生能深入挖掘语言的深意。正是因为这样,此处的“最大的王”这样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言语智慧,使他们充分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把握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以及对于人的尊严、生命的关怀。在很多人眼里,只有言语的内容、意义,因为这个“媒介”是如此透明。正如生活在山里的老人,自从出生就在空气中呼吸直至死去却不知道空气为何物一样,我们往往整天与媒介打交道,而感觉不到媒介的存在。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存在,感觉到“特征明显的媒介”,就是将“学什么”、“教什么”拎出来,不是主要学习文本的意义内容,而主要学习文本中用来表达内容的形式。(王尚文语)只有“感觉到”才能引发学习的愿望,学习才有对象和把手。 3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