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捡垃圾的人类学家、八 、前言 美国最大的城市生产废物的速度真是飞快每天平均 11000 吨。不过纽约人对此关注甚少。他们把垃圾丢在路边或扔进垃圾桶, 之后马上忘记。为什么要记住呢?按照一个准得不能再准的时程表, 总会有人来拿走它们的。但是他们是谁?为什么那些人那么默默无 闻?人类学家罗宾内葛们用了十年的时间,与纽约城市环卫部的各 层级男女员工一起工作。从访谈者到局内人,她开着笨重的卡车,看 到含糊的规则,听到隐晦的行话和难忍的伤痛。以一个人类学家特有 的视角去描述城市垃圾清洁者,这个被人们所忽略的城市的缩影。同 时内葛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纽约的废物管理历史,也改变了我们审 视周遭城市的方式。隐形的“人”正视,尊重每当我们扔掉一些东西,或者称之为垃圾的东西,可曾想到它们 的去向,它们被清洁的结果?是否见到过它们,这些曾被我们拥有的 东西,被遗弃,却依然裹挟着我们某些东西的物品。是否见过堆积如 山的垃圾山,一座一座,让你甚至产生了怀疑,原来我们就是生活在 这样的“大山”上面的。又看到垃圾山下的清洁人员,这个被广泛知 晓,却不爱戴的职业。他们的存在使整个社会功能运转更加流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空 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定期的垃圾清理),却又不用担心会明天的街 道会一片狼藉,因为你知道在一个准的不能再准的时程表会有人清理 这些,而你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不过好像也不用知道,毕竟他们都 是些无关紧要的人物。他们从没有被注意到,被忽视,甚至遭到嫌弃(因为总是会有家 长教孩子,你将来长大要成为消防员,警察而不会有人告诉他将来当一个清洁员,虽然我们倡导职业平等)。毫不夸张的说,当他 们穿上制服的时候,就变得隐形了。没有人会注意他们,认识他们, 即使清洁员是最致命的职业之一,它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当消防员和警 察。当警察,消防员不幸在任务中丧生,各种媒体基本都会大肆渲染, 各路人士纷纷缅怀,然而当一名清洁者在清洁过程中不幸失去生命, 我们会知道吗?不会,我们不会知道一名清洁者的丧生,顶多会出现 “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丧失”这样的字眼,不会有人说他们为 这个社会做出多少多少贡献,更不会有缅怀这样的事情。处理垃圾的劳动不被注意,这是在清理之中,但是环卫工人的肉 身却不是隐形的他们一直以来“不在场”的即时感是大文化赋予他们的一种状态。虽然他们对社会建设有很大的作用,保证了街道 的清洁,交通的流畅,但是大众认为他们的存在无可厚非,毕竟他们 属于社会建设的底层,他们是介于个人垃圾令人不悦的“此时此刻” 和它即将奇迹般抵达的“将来时”之间的调节者。这个状态的存在甚 至都是无可厚非的。垃圾本身就是繁荣消费性经济文化的一大产物,它未被标记且故 意无视。垃圾清理工作更加被无视和忽略,因为它在物理和认知层面 同时存在。很多人都认为环卫工人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漠视对环卫 工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自我衡量标准。他们对彼此可能是英雄,也 可能是恶棍,一些受人尊敬,一些受人鄙视,但他们都会因一种共同 方认理念联合起来:关于这份工作需要什么、这份工作有什么回报、 这份工作要拒绝什么,这份工作是如何深刻塑造生活的,他们有共识。在 1968 年的二月,连续九天的各行工人罢工,只有环卫工人得 到特别的恶名。也许是洪水猛兽般突然出现的垃圾,也许是他们要求 的不仅仅是更高的薪水和更少的工作时间,还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忍受 的摇摇欲坠的设备陈列,设备开关的失灵以及被多次使用又转到环卫 局的第三手设备。他们用这样方式,逼迫整个城市正眼看待他们。像环卫局这样大的机构,其内部社团组织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小的 一些的群体选择。通过清晰且同质化的方式,进行自我塑造。同样在 所有的慈善团体里,每次聚会的演讲人还是领导,还是临时发言人, 都是说的同一个主题:要感到自豪。你收集垃圾,并不意味着你就是 垃圾。你做的事情是重要的。你做的事情是关系重大的。你做的事情 是艰苦的而危险的,并且对这座城市的安康幸福有着绝对的基础性作 用。不要在意公众忽视你甚至藐视你。从认知角度让环卫工人真正意 识到自己的价值,真正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同样的,他们在努力, 自己接受自己,让社会接受他们,让他们不再隐形,得到正视和尊重。束缚挣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一定的规矩对其进行约束。同样从事 清洁工作,也不会有所不同。在美国纽约,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可没有 想象的那么容易,参考者不仅需要参加笔试,体能测试,还需要面临 时不时的酒精检测,如果超标,那么很抱歉,你的环卫生涯就此结束。 除了面临的硬性的素质要求外,环卫工人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毕竟谁也说不准,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当你精神饱满去回收垃圾 时,面临的是一堆隔夜的呕吐物,亦或者一包没有封好的狗狗排泄物, 这还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如果是一包有毒物质呢?这些都成为一种隐 患。总会有各种你想不到的事情或者物品可能更合适一点,一点一点 的敲击着你脆弱的心理,挑战你的底线。然而,在这一切都出现之前,环卫工人这个职业成为困扰美国政 府的一大难题。从最初的荷兰殖民者进入美洲大陆,带来新的生活方 式和政治制度时,垃圾问题就如影如随,毕竟这也是生产力发展带来 的副产品。而美国的独立战争让纽约这个城市陷入了停滞。且不说政 局的变化为城市清洁带来的问题,各个阶层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都不 一样。城市的污秽对无数受害者来说是致命的,各种传染疾病的肆虐 都与它逃不了关系,但是它也让许多商人变得富有起来。一些较低阶 层的人同样利用这些垃圾来摆脱贫困,尽管规模小得多。贵族们当然 是对此呈厌恶的态度,它使整个城市变得肮脏,污秽,尤其是下雨或 者下雪的时候,街道上满是那种油荤的气味,街道到处都是发酵垃圾 散发出的臭味。同样这对市长来说是个难题。尽管政府投入了一大笔 资金来改善这个问题,但是貌似并没有用。甚至一位评论员这样写道: 这个春天整个街道的清扫活动,是将所有公共工作视为分赃把戏的一 个强有力证明。然而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权威去支撑这样 一个体系的运转。但是沃林的出现使得事情出现了转机。他向市长要 得了“不得干预他”的承诺,用一种半军事化管理整顿清洁队伍。他 让环卫工人们身穿棉麻布做的白裤子,白夹克,头戴高高的白色盔甲, 让所有人知道他们是被注视的,观察的,让环卫工人不再隐形,公众 不再无视他们;在硬性制度要求上,他要求员工们有固定的工作时间 和地点,并且更新所有清洁所用到的工具以及马车,以保证清洁工作 高效进行。同样他相信一个干净的城市,需要整个市民阶层的通力合 作。因此建立“青少年街道清洁团”,以俱乐部的形式成立:为培养 工人的忠诚度成立“41 协会”来倾听工人的不满。不负众望,所有 的倡议改革都取得了奇迹般地效果。这个行业看起来跨上了正规。无 论人为的压力还是自身的缺陷都在一步步走向好的方面,最起码现在 看来如此。“归宿” 垃圾的清洁被重视起来,但是对于它的后期处理并没有形成完整 的体系。虽然有填海造陆的说法,但是这个准确程度确实不敢恭维, 毕竟让你想象一下你所站的地方是在一堆垃圾上,怎么内心也接受不 来,一座建在垃圾堆上的城市,确实让人无法接受。沃林上校虽然在 任职期间承诺到将会制止将垃圾倾倒到海里的行为,但他从未推行过 一个可行的方案。这个问题自城市污秽问题出现时也随之出现,但是 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毕竟城市街道的垃圾都没有得 到解决。然而垃圾正成为“一座宏伟港口的摧毁者”。垃圾被倾倒到 海里,这个看似简单,理所当然的行为,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且不说将垃圾倾倒到海里这种行为给许多游泳爱好者带来了不便,毕 竟谁也不愿意在游泳或者潜水的时候,遇到拾荒者的尸体或者宠物的 残骸(甚至更“恐怖”的东西我也就不说了),更不用说那些垃圾在 海岸造成的危害,有多少船只在停泊的时候,因为垃圾而触礁。不过, 在“巴尔尼自动船”出海倾倒垃圾出事故以后,垃圾的处置问题出现 在公众的眼中。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灾难开始一周以后获得营 救的两位船员,却被一位目击者这样形容:这两名船员“没有显出任 何遭遇过灾难的迹象。他们只能中的绝大部分似乎属于已经习惯苦难 的阶层。”苦难得阶层,是在形容垃圾清洁工吗?在大众的眼里,他 们所遭受到的只是因为属于习惯苦难的“阶层”。这样说很尖锐,且 不说垃圾给海洋生物带来的危害,仅仅在事故中丧生的船员,有该怎 么说呢?也许他们是隐形的,不值得引起大众的关心和注意。然而直 接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划分到一个阶层,习惯苦难的阶层,不显得有 些刻薄了吗?垃圾的归宿,亦或者会不会是环卫工人的归宿。在发展 的过程中,被需要,却忽视,被抛弃,却必不可少。不知道该说这是 可悲还是可惜呢?我们的城市在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地提高,产生 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多,但是着并不以为着我们所要淘汰得人也越来 越多,我们总要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高。环卫工人不应该被忽视,甚至被诅咒。我们买心自问,他们有什么错吗?仅仅只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吗?他们的归宿在哪里?何时才会得到尊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清洁工作也并没有想象的没那么简单,相反,和很多工作一样, 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清洁工要参加很多的考试以获得资格。工作的清 洁目标根据人口的密集程度、不同社区垃圾的可变属性以及季节因素 而变化。服务富人区的垃圾车在夏天时载回的垃圾会轻些,因为很多 住户都离开了,而服务郊区的车因为有庭院垃圾,载回的垃圾回更重 些。除此之外,每个清洁员还要经过驾驶证书得考核,这个驾驶证与 我们平时驾驶得小型轿车并不一样,而是 B 级商务用车,这就意味着 他们能够驾驶净重超过两万六千磅得单乘车辆。不仅仅在驾驶技术上 有着这样的要求,而且还要适应各种环境,穿过城市拥挤的交通,深 入狭窄的街道,进入高速公路,横贯收费站点,跨越各式桥梁。在考 试准备期间,你会得到一本手册,告诉你危险源包括孩童(我就知道)、 讲话的人(讲话的人怎么回危险呢?)、工作的人(所有工作的人都 危险吗?)冰激凌车子还有店员也是风险(毫无悬念)。困惑的司机, 反应慢的司机,开的快的司机,受过伤的司机以及各种冲突都包含在 这份危险之中。再加上工作地点分配的复杂程度,你很难快速适应清 洁员这份工作。在驾驶垃圾车工作的时候,总是会让你产生各种疑惑。 同样,在清洁车辆时,你所倾入的感情也与扫帚工们不一样,尽管他 们的工作更简便。在漫漫的工作中,也许会被清晨抬头时温暖的光线 所惊艳,前提是你能起得来。也许是因为这份工作太像例行公事,太 单调无聊了。甚至你也说不出感觉为什么这么无聊,就是觉得厌恶, 你对闹钟的痛恨是真真切切的。初次阅读这本书,我的震撼难以形容。一位学者,竟然愿意去当 整整十年时间的清洁工去研究自己的课题。这其中的艰难险阻确实是 现在的我难以想象的。这样说的话,那么这本书相当于作者用了十年 的时间去完成,且不说作品本身,单就说这份毅力让我敬佩。这,是 作者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我本身来说,初次接触社会学这个专业,对待好多事物还没有 办法以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读书呢,也是半懂半懂,但是内葛这本书 并没有给我晦涩的感觉,相反,很是通透。这个给了我很大的自信。 在后来的阅读中,有遇到过很艰难的地方,比如说在纽约的废物管理 历史方面,有很多地方并不清楚,美国的城市发展,政治内部结构的 变化,甚至媒体态度的转变,都和我现在所处环境有所出入,理解起 来也是有些困难的。不过,这种发现让我感到欣喜,在这个文化里, 我能了解到更多的不同,这对我自己何未尝不是一种机会和成长呢? 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发展的事物(毕 竟中国的国情和美国不同,研究也是会有很大的出入的。不过,我想 在社会阶层方面,大家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对环卫工人的忽视,这个 社会还是偏向脑力劳动的)这,是作者给我上的第二堂课。从作品的本身来说,从序幕开始,我就感觉像是在读一本文学作 品,作者的行文风格很有意思,是很舒缓的,而且很通俗易懂的,这 是让我很惊讶的,也不禁被这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