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第二节:希腊与“优美” 第三节:中世纪与“崇高” 第四节:本雅明的回答与现代“艺术之难” 思考题第一节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1.1 西方美学历史的两种划分方法 方法一:把西方美学划分为若干阶段: 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学、20世纪至今的美学。 方法二: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 “本体论”阶段指以“本体”或“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从古希腊早期到启蒙运动,跨越希腊、罗马和中世纪三个阶段,历时2200余年。 16世纪,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标志美学进入认识论阶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关注焦点从世界本源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思想范式从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或“人性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先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居于从属地位的语言迅速崛起,代替理性,登上了哲学的王座,整个西方开始纷纷求助一种全新的叙述语言来表述世界与人生,从此开始了语言学转向, 西方美学也随之走向“语言学”阶段,西方学者也把该阶段称为“生存论”阶段。 该阶段的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符号,另一方面又是本体。出现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主要潮流。1.2 西方美学渊源概论 结合西方美学发展,我们对西方美学的渊源进行整体概览。 如果说儒、释、道对立互补,最终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座,那么,西方文化主要受到什么影响? 主要有两个部分:“双希精神”、模仿说与表现论。 1.2.1 双希精神 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源头。 我们的世界正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阿多诺 “双希精神”可以进行如下比较:希腊精神希伯来精神产生地区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东北部,是西方文明发源地。发源于两河流域,与苏美尔等同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民族经历与特点是海洋文明,得到稳定发展。是农业文明,多次迁徙,经历磨难。倾向理性与科学道德与法律力量类型智力活力人的地位人是万物尺度,对人欣赏人是神创造的,对神崇拜美善关系美高于一切,美善同一善高于一切,美善不同一精神最终目的人的完满人被拯救最高观念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训诫与服从”高于一切体现形式哲学和科学发达,文学艺术繁荣,雕塑是代表艺术宗教和法律高度发达。美学范畴倾向优美的观念崇高的观念 1.2.2 模仿说 从“画龙点睛”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看“模仿”。 可以看出,不论画龙或者雕刻少女,只要神情逼真,假的可以变成真的,其实,这就涉及“模仿说”。 这在西方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在中国也不乏类似例子。 1.2.2.1关于模仿的艺术实践 赵元长,字虑善。蜀中(今四川)人。通天文,仕蜀为灵台官。亦善丹青,凡星宿纬象皆命画之。 入宋,太祖特原配文院为匠人,常备禁中之役。画驯雉于御座。会五坊人按鹰,有离鞴欲举者,上命纵之。径入殿宇以搏画雉。上惊赏久之。召入图画院为艺学。 (北齐刘杀鬼)官梁州刺史,与杨子华同时。世祖(文宣帝)俱重之。画门雀于壁间,帝见之以为生,拂之方觉 。 1.2.2.2关于模仿的哲学观点 在希腊,模仿论是极为普遍的美学观点,认为一切艺术源于模仿,认为艺术是“模仿的技艺”。 德谟克利特认为通过模仿鸟儿的鸣啭人才学会唱歌。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 模仿是诗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是其艺术理论的基础。他突破“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强调对人的模仿。 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给人带来快感和知识。 他认为模仿有两个根源:出于人的本性和认知的快感。 柏拉图认为荷马以来的一切诗人均是模仿者。 作为“再现论”核心的“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现实主义成为欧洲文学艺术史逾千年而不衰基本原则。 1.2.2.3 模仿说的基本观点 合理性: 首先,艺术技艺的评判标准是逼真与否,以假乱真是高境界。 其次,在艺术符号和实物之间,以实物为中心,模仿说的重心在于现实世界本身。 再次,欣赏中,观众带有自己的日常经验来判断作品优劣。 最后,在欣赏写实作品时,会发生认知理解向审美判断转变,真和美发生同一。 如罗中立的父亲。 1.2.2.4 模仿说的评论 不足之处在于:忽视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 莎士比亚说戏剧家的任务就是拿一面镜子,照射出人世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郑板桥则认为:真实竹子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不完全相同。 他的“意在笔先”表明艺术的摹写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主动发现与创造。 因此,艺术是“创造”而不是“模仿”。 创造,就与“表现论”相关,重心是艺术而非外在事物,从认识判断转化为审美判断。 “表现论”现在成为了西方美学的正宗流派。第二节 :希腊与“优美” 从古希腊早期到启蒙运动的16世纪,构成了美学的“本体论”阶段,跨越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三个阶段,历时2200余年。主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一、古希腊社会文化及思想状况 (一)古希腊的社会文化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从公元前800年至前146,持续了约650年。 1.朴素的唯物主义文艺观 赫拉克利特有“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德拉克里特坚持客观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原型的反映论,普罗塔哥拉的感觉论则提倡艺术模仿现实的观点,在柏拉图以前已经开始流行。 2.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3.坚持美善和谐统一的观点 狄金森认为“美的观念和善的观念的融合,是希腊人艺术理论的核心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目标的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康德等人都对美与真的统一有所论述。 尼多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普罗拉西特最著名的裸体雕像。维纳斯作为爱神、美神和掌管生育和航海的女神,由古希腊最美的女人芙丽涅做模特,但由此引出了一段艺术史上著名的公案。 19世纪法国画家席罗姆据此创作了油画法庭上的芙丽涅芙丽涅的事件说明了古希腊人美善一体的基本观念。二、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大希庇阿斯、理想国等著作,其思想对西方影响深远。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可是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英】 波普尔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 哈佛大学校训 雅典学派 拉斐尔 意 (15091511)基本观点: (1)美是难的 年轻小姐、一匹母马、一个瓦罐是美的东西,而不是美本身。 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 这是西方第一次开始对美的本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追问,标志其成为哲学美学的创立者。 (2)美是理式 真理是心中概念和心外概念的相符,心中概念是心外概念的摹本,心外概念就是理式。 他提出三种床理论,即神制造“理式的床”、工匠制造“具体的床”和画家绘的“幻想的床”,因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柏拉图否认古希腊朴素的模仿说和反映说。 认为艺术摹仿不可信,对艺术评价极低,主张将其逐出“理想国”。 (3)艺术效用说 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是:益于城邦,并合乎城邦规范。 极力反对快感,因为它破快了人们“心灵的和谐”,毁坏了“心灵的城邦”,破坏了城邦的正义。 无法否认艺术快感时,认为其存在前提是有效用,倘若仅有快感没有效用,宁可不要这种艺术力量。 因此他要用效用压制艺术的快感。 标志着西方感性和理性千年冲突的开始。 三、优美 优美是西方美学中与崇高相反相成的基本审美形态,具有肯定价值。具体说,就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具有优美特征的对象往往具有匀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 与之相适应的生理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激发人们对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 1、“优美”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优美这种审美范畴,是由古希腊文化所培养出来的。 独特自然和文化环境,使得希腊人有清醒的理智和丰富的情感,既追求自由又懂得维护城邦法律。对于希腊人,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都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 温克尔曼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古希腊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就是优美。 正如勃兰兑斯对“希腊式的美”所做的描述:“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朝着明净清楚的界限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这种完整、单纯和谐的美,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主体在感觉中既无阻滞又无冲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舒畅喜悦的感情基调,一种较为单一纯净的体验。 2、美学史上的优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西塞罗提出两种美,即秀美与威严的区别,他认为秀美更加平凡,犹如女性之美,具有“明媚”、“明亮”的特点。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明亮,上帝是美的化身。 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有几个特点: 第一,比较的说是小的。 第二,是光滑的。 第三,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 第四,这些变化的部分不能够成棱角,而必须互相融为一体。 第五: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不带任何显著强有力的外貌。 第六:它的颜色要洁净明快,但不能强烈夺目。 第七:假如他不得不有一种显眼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必须与其他颜色构成多样的变化。 这些观点主要是对客体做的形式分析。 康德认为,优美带给人的快感是“鉴赏判断”,而不是(崇高带来的理性的)“智力的情感”。 并认为,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 “直接在自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