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二一一年八月 / 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1一、发展回顾2二、面临形势4第二章 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6一、指导思想6二、发展目标7第三章 着力提升涵促降能力8一、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技术支撑8二、突出先进标准引领,强化能耗约束9三、突出市场服务机制,强化市场作用10第四章 深度挖掘结构促降潜力12一、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强化节能低碳发展12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持续提升优质能源比重13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运行系统能耗14第五章 系统提升重点领域能效15一、深化工业领域节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15二、大力发展低碳建筑,系统推进运行节能15三、深入推动绿色交通,综合促进交通节能16第六章 提升其它领域减碳能力18一、开展农业减源增汇能力建设18二、强化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控制18三、增强园林绿化系统碳汇能力19第七章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二、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应急能力20三、增强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第八章 夯实节能减碳基础工作22一、完善能源与碳排放统计计量体系22二、健全能源与碳排放监测平台22三、健全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22四、加强多方交流合作23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综合保障24一、落实目标责任24二、加强统筹调控24三、动员社会参与25前 言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在要求,是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举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以降耗促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本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规划编制依据:1.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绿色”行动计划(2010-2012年);4.其他相关规划等。规划适用围和实施期限:规划适用围为市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十一五”时期是节能工作受关注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工程实施推进,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以年均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4%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1,“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一、发展回顾(一)能源利用效率位于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79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582吨标准煤(按2005年可比价格),年均下降5.99%,累计下降26.59%,下降幅度位居全国首位,绝对值全国最低,是全国唯一连续5年完成年度目标的省级地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约29%,降幅位居全国前列。(二)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特征初步显现。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69.6%提高到2010年的75,低能耗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343吨标准煤,不足全市能耗水平的60%。高耗能企业加快退出,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流程、焦化厂、化工二厂等搬迁调整或全面停产,累计推动180多家“三高”企业退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52吨标准煤下降为2010年的0.933吨标准煤,累计下降38.72%,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市节能工作的贡献率达80%左右。(三)能源结构优质低碳化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电力、油品、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12.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大幅降低,占一次能源比重由2005年的42.7下降到2010年的30。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2%。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率达到11%。(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成功研发新型天然气锅炉、余热余压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领先的节能新技术。连续3年编制发布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荐目录,推广了45类175项新技术、新产品。累计推广节能灯3200万只,在全国率先实现居民家庭、公共机构绿色照明推广工作的基本覆盖;推广高效电机、节能变压器1000余台。建成了德青源沼气发电、全国首座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等节能低碳示项目。“十一五”时期,技术节能贡献率约为12%。(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加强林业碳汇工作管理,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由2005年的1521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810万立方米。提升优化基础设施能力和布局,城市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进一步加强。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万元GDP水耗降至29.4立方米(2005年可比价),“十一五”时期累计下降40.46%,再生水年利用量6.8亿立方米,年雨洪利用量达5055万立方米。(六)政策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节能降耗管理体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市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强化落实节能属地管理责任,开展区县、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工业、统计等部门联动。不断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市实施方法、市贯彻落实的意见、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市节能减排奖励暂行方法与节能监察方法等规性文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制定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建筑节能等40多项地方节能减排规和标准。率先建立节能监察执法队伍,自2007年开始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执法检查。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增量)控制和“条块结合”节能目标分解机制。率先实施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累计完成712个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评估后净核减能耗27万吨标准煤。率先建立清洁生产全过程工作体系,组织150多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订出台合同能源管理资金奖励政策,国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达到153家。构建市区两级联动宣传机制,连续5年举办中国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本市“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二五”科学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有待提高。与同纬度世界城市相比,在万元GDP能耗、制造业万元增加值电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以政府主导推广为主,企业和社会公众承受程度不高,大围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环境尚不健全。三是基础支撑工作仍需加强。法规标准、统计计量等基础工作尚未健全,综合性激励约束手段仍然欠缺。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的自觉性有待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公众自觉参与节能减碳的行动仍然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五是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初步形成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的工作机制,但在数据共享、形势分析、重点问题会商和重大项目联合调度等机制还需完善和固化。二、面临形势未来五年,是本市全力实施“人文、科技、绿色”发展战略,推动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更加严峻,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一)能源刚性需求快速增长,推进节能工作难度更大。“十二五”时期,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规模持续扩大、交通总量保持高增长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市建筑规模将达到8.5亿平方米,汽车保有量接近600万辆,常住人口规模预计突破2000万,全社会能源刚性需求大幅增加。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必须深入推进节能减碳工作,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实现以有限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碳排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能耗重点领域发生变化,结构促降空间逐渐缩小。本市能源消费特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第三产业能耗和居民生活能耗占比已达到全市总能耗的60%以上,成为新的能耗重点领域,与工业领域相比,“面广点散”的特点更为突出,推进节能工作的手段和措施仍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同时,“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以退促降”的空间进一步缩小,与其他省市相比,以传统手段推进节能减碳工作的边际成本逐渐增加,实现“以退促降”向“涵促降”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三)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亟需深化创新工作模式。“十二五”时期,国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市产业结构步入深度转型的新阶段,需要下大力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本市能源结构、能效水平、终端用能效率都需要深度优化和提升,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节能工作模式,以技术创新丰富工作手段,以制度创新实现各部门合力推进,以利益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四)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十二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首善之区,需要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二章 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本市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文、科技、绿色”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减碳关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强化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强化顶层设计、合力推进,以降耗促发展,加快形成“涵促降、系统促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规划实施中,突出“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制度引导、市场培育、整体推进”,更加注重五个方面的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在依靠结构调整促降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把推进节能减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节能低碳发展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针对节能低碳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推广应用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节能低碳技术与产品,使成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源”。坚持标准引领,在挖掘存量节能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量准入约束。抓好节能低碳相关标准的制订、修订与实施,切实推进国际国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完善形成适应首都特点的地方节能标准体系,力争使节能低碳标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使成为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坚持制度引导,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合力推进。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计量、能源在线监测、能源审计评估、能源管理师制度、目标责任与评价考核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部门联动协作,加快研究制定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准入、价格调控、财政支持等各项政策,使成为节能低碳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