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 花 源 记东晋陶渊明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学习“记”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对进一步学习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材是这样来处理的,首呈现课文原文,然后展示课后习题。二 学情分析就初一下学期的学生而言,易于接受有一定深度、可轻微拓展、需少量分析而得的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这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并且学习了一些陶渊明的诗歌,对古文的形式和陶渊明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今天要学的这篇记的具体背景和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细节问题不太清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课堂,用内外结合法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三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并在教师的点拨下,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文章主人公渔人的行踪,在梳理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内容。3反复诵读课文,体味课文简洁而清新的语言,背诵课文。4通过教师讲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5通过自由讨论,形成自己心中对“世外桃源”的独特见解。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五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相关文言词汇的掌握,了解古今异义现象,对出自本文的成语的理解与运用。3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内容。4掌握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通过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的习惯。六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实结合、引人入胜的写法。2掌握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通过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的习惯。七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同学们,大家早。今天我们要一起一篇新的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前呢,请同学们先不要翻开课本。好的,那我们现在开始做准备工作。首先有哪位同学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陶渊明?【根据同学的介绍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相信通过同学的介绍和老师的补充,大家对陶渊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听见桃花源记这个题目,大家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生明确是世外桃源】没错,“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写一下这个成语?【请三位不同的同学同时把这个成语写在黑板上】现在黑板上有两种答案,有同学认为是“园”,有同学认为是“源”,那么究竟是哪一个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课文的标题。看了标题大家会发现,正确的写法是三点水的这个“源”,那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是“源”而不能是“园”呢?【同学不解】同学们暂时回答不出来,那我们先来看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同学通过一、二段的阅读,发现桃花源应该与水有关】同学们非常细心。没错,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跟“桃花源”有关的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写错了这个“源”字。(二).小组探究【20分钟】刚刚大家在读第一、二段的时候,除了发现了“桃花源”的“源”为什么要用三点水的“源”,应该还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本文有一个主人公,是谁啊?【生明确是渔人】对,就是武陵捕鱼为业的渔人。好的,那么接下来这堂课的主人就变成在座的大家和武陵的渔人了。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跟随渔人的步伐,与他一起去桃花源一探究竟。大家的探究时间是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起来跟大家介绍你们的旅程。介绍内容中要包括你们与渔人一起进到桃花源前的所见所感、进到桃花源后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桃花源以后的所见所感。为了让大家能完美的完成任务,老师给大家提两点建议:一,在跟随渔人一起探究的时候,要紧扣文本,不要放过细节。二,因为渔人是东晋时候的人了,和我们毕竟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大家遇到“语言障碍”的时候,注意翻看昨天老师让大家带来的字典,或者找一找课文注释里有没有你需要的解释。如果这两条路都不能解决你们的“语言障碍”,那么可以举手示意老师,老师来充当“翻译官”,帮你们排忧解难。好了,话不多说,大家马上开始你们的桃花源之旅吧。【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室中走动,随机参加到讨论之中,做适当点拨】(三).小组探究总结【15分钟】好,收回来。20分钟的探究时间到了。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也随机参与到了大家的讨论中,大家的探究真的非常精彩啊。好的,那下面就要请小组代表起来汇报你们的探究结果了。在汇报结果之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觉得你们的这趟旅程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是哪几个阶段?【生明确三个阶段,分别是:进桃花源前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教师板书:进桃花源前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非常好,看来大家的探究真的是非常的成功啊。那么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就请一二组的同学来汇报你们在进到桃花源前的所见所感,请三四组的同学来汇报你们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感,而第五组的同学就请为我们介绍你们在离开桃花源后的所见所感。有请第一组的同学。【学生代表起来汇报探究结果】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也非常细致,这节课的时间刚好到了。那么对桃花源更细致的探究,我们就留到下节课。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请大家把黑板上这条由三大板块组成的线索补充完整:请大家把课文中描写每一个阶段渔人见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的句子写在相应的板块下面,我们下节课要用到大家补充完整的线索表。好了下课。【第二课时】(一).导入【3分钟】【课前批改好同学们的作业并发下去】同学们好,老师刚刚看完大家昨天的作业,完成的非常好。个别有错误或者遗漏的地方,老师已经帮大家做了补充。大家认真的态度对我们今天的深入探究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请大家为自己的优秀表现鼓鼓掌。【教师带头鼓掌】好的,那我们赶快进入到今天的探究中吧。请大家把自己做的“线索表”拿出来,我们要用到它。(二).文言文重点词、句讲解【15分钟】大家写在线索表上的都是课文原文中的句子,昨天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借助工具书、注释或者通过询问老师把这些句子的意思疏通了。那么现在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大家是否真的认真落实了这些文言词句了。下面请大家用“开火车”的方式,按在原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翻译线索表上你们摘抄出来的句子。【同学翻译,老师注意适时点拨。】【1.重点词和短语:为业:靠谋生。 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2.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3.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嫩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新鲜,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今义:不够,不充分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着,顺着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4.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房屋屋舍俨然志:动词,用符号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为:作为捕鱼为业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5.词类活用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顺着。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对感到诧异”。】(三).课文主题深化【7分钟】同学们的翻译非常准确。看来大家和渔人交流的真是非常顺畅了。那下面我们就暂时不与渔人交流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与文章的作者陶渊明交流交流。文章的作者陶渊明本在公元421年写出这篇作品,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那个时候啊,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是,陶渊明深知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于是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大家想一下,在渔人离开桃源后,他“处处志之”,但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呢?【生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没错,其实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作者陶渊明找到一个武陵渔人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让这个渔人进到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去游历,目的在于通过这个美好的和平的地方,来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与残酷。可以说是以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四).诵读训练【7分钟】1.同学试读我们的课文可以算是讲完了,相信大家对课文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请一位同学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一下课文。【同学读课文】2.名家范读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让同学们点评朗读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