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我对互联网与人的认知现象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是作者对互联网带来的心理现象的初步但有启迪性的思考。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心理现象,如感觉与印象的形成,时间空间观念的形成,字符的认知与理解交流,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互联网认知模式,大数据的特点,认知中虚拟世界的意义等问题,是对信息时代的一声初啼。关键词: 互联网 认知心理 虚拟世界 作者简介 黎明 男,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许多与互联网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本文试图从两个角度来谈论自己的一些思考。一认知与镜像 人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是最令人好奇关心的奥秘。从一般的生命体验来看,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是基于感官世界的。一个完全没有感官的人是无法对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作出精神反应的。我们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官。我们的精神活动是基于神经元对感官刺激以神经冲动全有或无(0或1)的方式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印象。“所有感官都是将物理刺激(如光波)转变为形成感觉的神经冲动。”以视觉为例,我们的眼睛之所以看到蝴蝶是因为:“视觉刺激首先将蝴蝶反射出来的光波进行换能,在这一过程中有关光的波长和强度的信息被编码为神经信号。然后,神经信号被传送到大脑的感觉皮层,信号在那里被转换为颜色,明亮,形状和运动感觉最后感知通过感觉与大脑其它部分的记忆,期望,情感和动机联系起来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解释。”感官对象的客体不被感官觉察时,我们运用心理的意象来思维。“心理意象是我们创造的类比心理结构。意象可以涉及任何感觉,最普遍的意象是视觉意象。”苹果被拿走了,人的大脑在思考这个苹果时,大脑里面有一个苹果的意象。“有研究表明视觉意象本身可能包含两个不连续的心理表征系统,一个系统涉及非空间视觉特征(如,颜色和形状)而另一个系统涉及空间特征(如,位置,方向以及大小或距离缩放)。” 让人好奇的是感官印象是在大脑皮层里呈现的。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并没有发生在客体世界,而是发生在大脑皮层里。大脑皮层的知觉经验可能是一个镜像,一个二维的平面。我们可能依靠深度视觉线索在大脑皮层的镜像里面形成了三维的图像。如果四维的信息呢?这个苹果是在10点15分的苹果呢?还是10点20分的苹果呢?我们借助于文字符号的标示理解了一个处在时间变化之中的苹果,而无法通过三维的视觉意象来描述它。比如我回忆这个苹果不是昨天那个苹果时,我借助了思维之中昨天这个概念来理解它。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意象假想一个苹果变化的过程,但是你无法看到一个昨天的苹果。在二维的图片上出现了两个三维的苹果,一个是10点15分的苹果,一个是10点20分的苹果。我们用一个三维的距离来表达时间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假设。实际上时间并不是在图纸上那样。对时间的等分只是一个假设。时间同时是人们的一种知觉形式。双重编码理论就是假设我们即使用意象又使用语词的编码来表征信息。这两种编码将信息组织成知识,以便在后继的使用中对其进行操作并以某种方式存储。苹果不仅是一个感官印象而且还包括了苹果这个字符。字符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超越于感官经验,形成思想和观念。镜像认知是一种将精神投射到一个知觉平面的主客体分离的认知过程。主体通过客体(镜中的我)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如果从认知的角度,互联网的电脑屏幕就是一个镜像。人们通过镜像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人们在使用互联网获得信息和知识时,感觉的对象是图像,声音,字符。“图像凭借与所表征的事物的相似性,更适合用来捕捉具体的和空间的信息;字符则凭借符号来表征事物,更便于捕捉抽象和分类的信息。图像表征表达了事物的颜色形状的视觉信息,而字符表征则通过能指链联接来表达事物的规范和关系。” 电脑视频上的图表征与现实的实物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一个苹果,在日常感知的现象界,它不仅有颜色,形状,味道,还有香味,新鲜与否等等。在电脑上则只表现为电子图片。以此为感觉基础的认知和以现象界真实苹果的为基础认知是不同的。要验证这种差异对人的认知有什么影响,可以通过字词联想来测验。被试在字词联想的过程之中通过被试对字词的描述和对大脑皮层加工过程的核磁共振(MRI)正电子放射型断层扫描(PET)脑电描记器(EEG)的运用来检验脑电图得到证明。对没有味觉经验的苹果的联想是否就不引起大脑皮层味觉经验的加工呢?如果被试在日常生活之中有苹果的经验。在看到电子图片的只有视觉信息的苹果时,大脑是否会出现替代性填空的现象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将刺激感知为完整的,平衡的自然倾向,即便是在物体的局部有所缺失的情况下。”另外互联网的信息是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这类似于人的心理意象。人可以对心理意象做任意的加工,而在感官的现实世界中这是不可能的。一个让人关心的问题就是当感知的世界是互联网信息时,人们的认知是否会出现虚幻与现实的分裂,重叠。在互联网的电子游戏中,出拳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而在现实世界中出拳是一个肢体动作。人一但通过互联网获得某种条件反射时,是否会迁移到生活中呢?现实生活之中出拳只需要点一下鼠标吗?人在虚拟世界的生活经验会复制到他的现实生活之中吗?当人的大脑在以苹果这个词进行思考时,他是否会区分虚拟世界的苹果和真实世界的苹果呢?在文字符号的世界里他们都获得了“苹果”这一概念。一个只在互联网上获得苹果这一概念的人会和在现实世界中获得苹果这一概念的人之间在认知上有什么不同呢?二互联网与认知 互联网是一个交互媒体 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大家的信息,因而互联网的信息是一种传媒信息。人类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指这样的过程:把被一个人或某些人垄断的东西让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分享。”“不论信息被以何种方式来解码-常规语言,电子信号或是其它形式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信息传输的目的只有一个:在目的地精确地重新构建信息。”通过电脑屏幕,一端的信息被发送到另一端,以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与其它人交流。我写一个苹果这个词发送到对方,他会与我的理解一样吗?每个人都会用他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觉模式,心理状态来理解他所获得的信息。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蝙蝠通过回声定位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一样。在互联网交流中,及时的回馈对双方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看贴不回贴”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是通过电子信号模拟的图像和声音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但是人的感觉器官还包括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的不完整性会对人的认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人的很多高级的交流是否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呢?一些流传的观点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中的神光能传递非常高层次的信息,“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对方,不用再说什么了,一切尽在不言中。”互联网上能达到心领神会的状态吗?互联网能使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吗?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人们不断的向这个人类的集体大脑输入各种信息,另一方面从这个集体大脑里提取各种信息。人们并不知道这一过程是怎么样的,正如黑箱操作一样。这种操作方式是否会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呢?人们不再关心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被转换为一个输入输出的认知模式。我输入问题,它输出答案。或者这形成一种类似于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的模式。我们人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你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他既不分析,也不进行逻辑运算,而是静默一会儿,然后给你做出回答。这让人们想起了卜筮。为了解答心中的问题,我随机的抽取一个卦象,通过看卦辞,我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原型就是这样一种领悟模式。“原型作为心理的反应,心理的结构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固然可能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千百万次的心理体验的疑难和结晶,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生物本能的分化,是生命内在性质和固有法则的宿主,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是生命内在的性质和固有法则的演变。”“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原始意象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记忆印痕,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这方面他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并且是它们典型的基本模式。”我们通过向电脑输入问题以求获得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否是一种模拟?模拟人对自己大脑中潜藏的信息的提取?只不过是将人类的大脑对象化为电脑了。互联网,一个镜像的人类大脑?互联网信息是虚拟的现实,好像是虚拟的大脑皮层的功能。我们的感官常常会欺骗大脑,让大脑误认为是真实的。正如黑客帝国的名言,“Your mind make it real.”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会尽可能地感知最简单的模式,即需要耗费最少认知努力的知觉。”一但互联网提供了人的大脑需要的信息,人还会努力耗时耗力的去亲自把事情弄清楚吗?我们生活在信息的幻觉之中吗?另外一个问题是互联网巨量信息会造成巨大的认知困难,你从互联网中可以找到无数相关信息,你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呢?这会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通过互联网这个镜像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客体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体。“据估计,人类知识总量从1900年到1950年增加一倍;之后每10年增加一倍;1970年后,每5年增加一倍。1980年后,每23年增加一倍;预计2000年后,不到一年即增加一倍。这完全得益于信息网络技术和群体认知模式改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正在进行的评估发现,世界正以每年1千兆-2千兆的字节速度制造信息,换句话说,整个星球上每一个男女,女人和儿童的人均负担大约是2.5亿字节冲垮了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极限。信息超载干扰了我们的睡眠,精神,乃至与免疫系统,消化不良,心脏疾病,和高血压等一些物理疾病有关。”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理解的越少。虚拟世界的出现到底有什么社会学的意义呢?笔者认为互联网扩大了人的感知范围,使人的大脑中产生了超越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可以想象当全世界数亿人在操作互联网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无数人的大脑被联结在了一起。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网络有催眠作用吗?人在催眠之中是否受到互联网的暗示呢?互联网是否将它的思维方式植入了人类的大脑呢?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反向提取别人的思维吗?我们怎样进行有效的信息匹配呢?互联网会成为人们认知中的智慧老人的原型吗?人可以通过脑电波直接交流吗? 参考书籍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著)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by Robert.Sternberg )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 荣格文集(冯川编 冯川 苏克译)超常思维的力量(Jerry.wind ,Colin Crook著,周晓林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