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熟悉7个字。 2、 学习文中消失的比方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体会说的“一股特殊劲儿”中蕴含的坚韧、坚韧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课文中消失的比方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2、 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和“一股特殊的劲儿”。 课前预备 : 1、 山茶花的课件 。 2、 组织学生收集查找山茶花的资料并在课前感知写山茶花的古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布置你们预习19山茶花,有信念承受教师的检查吗?这里有两组词语,谁英勇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排列有致 潇洒伸展 特殊劲儿)(强调致、舒是翘舌音 劲儿是儿化音) (课件出示其次组:晶莹的水花 碧绿的清潭 粉红的轻纱) 同学们,我们的语言很奇妙,一个简洁的词语就能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不信,听教师读,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出一些奇妙的画面。(师轻缓地、富有感情地读这三个词语。)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脑海里有画面,读出来味就非常足,情也就非常浓。按着这种方法,试着边读便想象画面。(生试着读) 这三个词串之间有联系吗?(没有)同学们,知道吗,有一种花把这三种事物串联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什么花呢? 山茶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山茶花的美 1、师:山茶花把这三种漂亮的画面连在一起了,看来,山茶花有它的独特之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山茶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课件出示句子:山茶花是一种( )的花。) 2、生自由读课。 3、指名沟通。 山茶花是一种(漂亮)的花。 山茶花是一种(特殊)的花。 三、品读课文,体会山茶花的美。 1、确实,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提到了“美”字,现在,请大家再扫瞄课文,找出课文中含有“美”字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真是美极了! 山茶花的花形也美。 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美啊,美啊 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2、从哪些方面详细些山茶花的美的? (1)学生读文,勾画。 (2)师生沟通: 花色美: A、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你能将句子中的“绝”换个词吗?(那真叫美。那真叫与众不同。那真叫好。那真叫棒。) 师小结:美呀、好呀,都不错,但 “绝”字更妙,它代表的是山茶花一株树上多种颜色,这是的啊,这个“绝”用得多传神啊! 指导朗读 这么多的花色,而且一树多色,多么与众不同啊!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种颜色的山茶花呢? B、 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山茶花与“晶莹的水花”有什么联系?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C、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 墨茶是一种什么颜色的茶?墨绿色,绿得发黑的一种颜色。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D、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由于粉茶红白相间,联想到 那是织女用朝霞与白云织成的轻纱。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读。 美得如此叫人联想翩翩的山茶花,怎不是一种特殊的花?想看看它们吗?(课件出示山茶花的图片) E、还有那么多颜色的山茶花,没有写,它等着我们来想象呢,请大家仿照书上的写法,学着说一说你喜爱的山茶花的颜色。喜爱哪一朵种颜色就说哪一种。指名说。 沟通反应。 花形美: A、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伸展。 课件出示:山茶花的花形有( ),也有( ),有叠成( ),也有叠成( ),还有( ) 还有什么外形的?课文没写,你能接着说吗? 圆形的。 五角形的。 锯齿形的 (3)是呀,它的花形这么多,多特殊。难怪说:“即使闭上眼”(生接着读) 看来山茶花的美深深映入了的心海里,刻入了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来观赏这多姿多彩的山茶花吧,尽情地朗读这如诗如画的语句吧。(课件图片变换,配乐朗读)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9、山茶花 花色美 像 仿佛 是 花形美 大小疏密排列有致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转变开头的道理,并擅长从生活中去感受、发觉美。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绘声绘色讲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预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爱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日,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把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爱的字或词语。 2、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稳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3、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指名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展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方“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消失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全部这一切的转变,只是由于大家的一熟悉: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全都的话,我们就能制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1)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2)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留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3)学生小组内讲故事,相互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4)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积存美丽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漂亮,培育爱美的情趣和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荷花开放的种种姿势。 教学难点 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教具预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学过程 预习题纲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搜集荷花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喜爱猜谜语吗?请听好了: 一个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粉红袍,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2.说说你了解到的荷花。(学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荷花的资料)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组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A.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读了这些词,你眼前消失了怎样的景象?) B.荷花、莲蓬、饱胀、衣裳、仿佛、舞蹈、蜻蜒、 3.接读课文,边听边思索:课文哪些段落详细描写了这一池荷花?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一)品读二、三段。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边读边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说说为什么喜爱,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你们看,这就是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这就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看了画面,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C.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小结:多么得意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现在你应当明白为什么说这个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势这些姿势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b.看了刚刚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势不同的美和得意么?)e.指名朗读。 小结:课件演示:一池荷花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