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徐潺潺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黯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描绘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将作者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抑郁苦闷、追求个体心灵宁静的情感,更展现了文章的独特魅力。(二)本节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荷塘月色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当代散文。而其作者朱自清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熟悉的作家,学生早已学习过朱自清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春以及叙事抒情散文背影,对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色有了初步认识。因此,本节课程起着衔接初中阶段现代文赏析的任务,统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现代文赏析的功能。做好本文的教学工作,让学生领悟荷塘月色的幽美意境,感受并思考朱自清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能够培养学生揣摩语言、鉴赏文章的能力,使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的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失意和挫折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相对于初中时期而言,高中生的思想将更为活跃、个性更加鲜明,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的理解。从知识结构上讲,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初中的语文学习,对文章具备一定的感性理解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知识、写作技巧等,并且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语文教学大多限制在对文章表层的理解之上,学生对有关内容缺乏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更缺乏较为理性的认识。另外,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课文中的有关词语,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包括比喻、通感的妙用,叠词、动词的精心选用。并且背诵课文4至6段。(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学生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并使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良好品格。四、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通过对第45段的赏析,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2.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学习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解读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1.通过对文章“情景交融”的认识,感受“景语”、“情语”的浑然一体,理解作者渗透的思想感情,解读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2.体会引用采莲赋及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五、教学方法(一)教法: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运用讲解法、提问法、配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深入挖掘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学法:学生运用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阅读、朗读,整体感知文章;通过思考、讨论,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六、教学计划(一)课时安排:本篇文章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对第4-6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三)第二课时:了解作者的感情发展的脉络,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让学生从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七、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 课程导入1.以初中课文朱自清的春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让学生相互讨论朱自清散文写景的特点;2.提出问题:通过预习及回忆,春和荷塘月色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3.引入荷塘月色。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并讲解其创作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的背景。1.学生讨论得出朱自清散文写景的特点:语言凝练明净、清新隽永、细腻典雅、善用修辞、精雕细琢。2.语言特色相似,感情色彩不同。3.了解文章是朱自清在1927年社会剧荡、前路黯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认识文章的感情色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文章,为充分剖析文章做好铺垫。示范朗读感受意境1.播放示范性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感受文章意境,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2.联系课后练习题,指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第4-6段。1.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相关字词读音并做标注。2.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并划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反复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自由讨论重点分析品味语言1.提出问题:分享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说明这句话的特色,为什么?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通感”手法。3.给学生自由时间,发挥学生想象、创造能力,利用各种修辞手法,仿写句子。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分享。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月光像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通感)等。2.了解“通感”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明白“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3.学生分享自身所创的句子。利用赏析法、比较法、替换发、删除法等,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程小结布置作业1.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2.要求学生课后背诵4-5段。1.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有较为系统的看法、理解。2.学会揣摩语言、赏析散文的方式方法。采用记忆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一)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课程导入1.回忆上节课内容,抽取部分学生背诵自己喜爱的一两句话。并指出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2.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语言特点,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 3. 提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概念,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1.举手发言,背诵喜爱的句子。2.讨论景物深层的内涵。3.找出体现作者心情句子。承接上一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从表层与语言的赏析,升华为对思想感情的理解。梳理全文探讨细节1.梳理作者“独出家门观荷赏月返回家中”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寻找文章“文眼”。2.提问学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不宁静、烦躁心情的起因,引导学生讨论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3.提出问题:“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句中“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4.引导学生分析“妻”以及引用采莲赋及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分组、配乐朗读全文,在对文章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再次感知全文内容。在教师的引领下,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心情的变化,根据提出的问题,相互讨论,思考,挖掘文章深层的思想感情。围绕全文,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适当补充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学生可各抒己见,不求统一答案。老师可以有倾向性指导,可结合课文说明,适当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处处流露出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 课堂小结1.扩展知识,让学生举例描写荷/莲/月的古诗词。2.总结月与荷在文中的代表意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知识运用到日记/作文中去。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八、预期效果(一)课堂活跃,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二)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阅读、分析文章内容;(三)以课堂练习为主,让学生充分掌握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够创造富于特色的句子/文章;(四)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五)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