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教学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教学方法】:讲授法【教 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二、作者介绍,解题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陇亩lng m 好(ho)为父 f 颍yng 乐(yu)毅 庶 sh 屯tn 卧w 枉wng诣(y)屏(bn)人 倾颓(tu) 度(du)德量力 欲信(shn 通“伸”)大义于天下 猖獗(chngju) 胜shng数 抑y 挟xi 塞si 沃w 殷yn 存恤(x) 胄(zhu) 戎rng 将jing 荆jng 夷越(y) 箪(dn)食壶浆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划分朗读节奏。4、齐读课文。四、课文讲授:(一)、疏通文意。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1、一词多义:(1)为:好为“梁父吟”(作动词,可译为“唱”);谓为信然(译作“是”);以弱为强者(作动词,可译为“成为”);贤能为之用(表示被动读阳平,可译为“被”)。(2)将: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将荆州之军(调动,率领);君谓计将安出(副词,将要)。(3)然:谓为信然(形容词词尾):然操遂能克绍(连词,然而);豁然开朗(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志犹未已(连词,然而)。(4)已:然志犹未已(动词,停止,完);自董卓已来(介词,通“以”。);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副词,已经)。(5)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6)信: 确实,谓为信然 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7)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2、词性活用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6、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7、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二、新课讲授:1、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刘表) 益(刘璋),可夺之。 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探究学习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1)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不能单独与曹操或孙权抗衡,也就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2)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兵家必争之地,天然粮仓。(3)夺取荆益后,应当一方面修明政治,跟少数民族修好,建立牢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孤立起来。四、课文精讲(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