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 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 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 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一、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 中。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 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 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我们知道,骈赋 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 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 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但我们仔细观察, 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 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提供了明确的要求。二、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 就不应称其为楹联。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 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 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 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 对、语意相关。比以前的要求更明确化了,将于后一一进行详细解析。三、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联的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有“词语对 仗”,但“声律协调”却和联律不尽一致。词语对仗就是所说的:“天对地,雨对风, 大路对长空声律协调就是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后面有关内容 里将详细解读。四、楹联文体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 而尤见时代风范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即要有时代性,要敢于创新,又不能有悖于传统体 范。以上四条是对联律通则引言的解读,从总体上概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内容,使 我们对对联能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下面就结合第一章基本规则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这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内 容。我们发现有不少联友的创作楹联时,在词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问题,因 此,下面结合出现的词性同时进行讲解。第一章 基本规则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 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 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句数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字数相 对就是指上联与下联字数一样多,字数不相等也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了。但有些特别的传统联不在此列,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一言:墨 泉=二言:花好=月圆三言:书锦绣=绘宏图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 传统的对仗种类。词性对品的问题,还有不少诗友搞不清楚,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 即实词和虚词。1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 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 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我们来看下面一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这联里,“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 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月-风名对名,斜-散动对动,诗-墨名对名,梦花名对名,瘦-香形对形。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 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 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 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 “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如: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 上下 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 字“有”、“无”为副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 “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 为形容词。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指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符合这种 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 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 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 “畅”、“和”均为形容词。再如: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 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 “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 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 有“风雨”一词, 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 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 “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 如用“晚霞”、“星光 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 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所以 大家在创作对联时,要充分考虑门类的问题。天文对天文或地理,在对仗中,句法、 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1名词对名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人、妇女、同志、 叔叔、汉族、作者等;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 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 己丑、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名词对名词: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诗写梅花月;茶熏谷雨香。高天悬日月;深水映春秋。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在以上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以“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 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可见一斑。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 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再如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药是当归,花宜旋覆;虫还无恙,鸟莫奈何。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 归, “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 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 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2动词对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 踢、闻、听;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 气愤、觉得、思考、厌恶;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有使令动 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对的时候尽可能按照不 同的小类相对,动词对动词: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杭州孤山放鹤亭联)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 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 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两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 览无余。 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两字分别三出,用字 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3形容词对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 满、多、迅速、悄悄。形容词对。形容词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赖少其 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 以“阔”饰“湖”,以“跃”饰“鱼 龙”, 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 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 无见雕琢。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两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 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 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再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都是巧用形容词的好对。4数量词对数量词: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 分之一等;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 老三、初九、初十。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苏州闲吟亭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 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 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北宋刘攽 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 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