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阳县后叶小学新学习之“心动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交流会读本2011年11月28日新学习之“心动课堂”实验理论篇一、新学习之“心动课堂”实施背景1、新学习之发展宗旨:发展学习力。学习力是指: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转化力、学习的创新力和学习的社会适应力。2、新学习之四个学习目标:(1)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学会学习。(2)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学会实践。(3)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学会创新。(4)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学会适应社会。3、新学习之学习领域(1)知识学习 (2)实践学习 (3)创新学习 (4)适应社会学习二、“心动课堂”的课堂愿景1、“以学活教”这里的“学”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名词性质的“学”主要指学生及其学习条件、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动词性质的“学”强调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检测。同样,这里的“教”具有名词和动词的双重词性。名词性质的“教”主要指教师及其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动词性质的“教”主要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和行为。这里的“活”是动词,具有“创新”“解放”“松绑”之意,是对“学”与“教”的新型关系的定性。“以学活教”的基本旨意在于揭示“教是依据于学”、“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或少教”、“教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通过“学”的行为来丰富和创新教师“教”的行为,期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进度、学习特点和规律等,灵活处理教材、活化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潜质,让学生充满活力地学习。2、“心动课堂” 这里的“心”主要指心灵。“心灵”在哲学中主要被用来指称人类思维的“器官”及其功能,它以个体的意识活动或认识活动为表现形式,具体由个体在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构成,其生理部位是个体的大脑。同样,在这里,“心”主要用来指称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和教师)在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活动。 “课堂”是一个具有模糊边界的场域,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和“学”行为的时空范畴。在传统意义上,“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按照特定安排展开教与学的场域;但在这里,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心理层面,即但凡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和“学”展开心理认知活动或行为的时空范畴都是课堂的场域。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堂本身超越了传统教学把 “教室”或“课时”作为区分“课堂”边界的理念,从而把课堂扩展至教室之外学生的经验或体验过程,扩展到教师在“课堂”之外围绕着“教”进行的教学经验或体验过程。因此,“心动课堂”的基本旨意是要求借助教师的思维活动激发、调动、维持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形成教学活动,其亦可称为“思维课堂”。而“心动课堂”中的“动”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动”。一般来讲,“心动课堂”的境界是:心随课动、课随心动。3、“心随课动”“心随课动”中的“心”承载了“心动课堂”中的“心”的基本含义,其主要指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及其过程。“心随课动”中的“课”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静态的课程文件,其具体包括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二是指动态的、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其主要指师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认识活动过程。“心随课动”则蕴含了这样一种理念: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活动或课堂认识活动要仅仅围绕课程文件来开展且紧随课堂教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展开。总体来讲,“心随课动”是确保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学生预期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四)、“课随心动”“课随心动”中的“课”在外延上比“心随课动”中的“课”窄,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二是指课程内容即教育性经验或范例。同时,这里的“心”也主要指学习者的思维,而非教师的思维。“课随心动”的基本旨意是加强教育和个体经验之间的联系,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堂教学行为要视学习者的思维状态而动,即“随心所欲”;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所包括的教育性经验或范例要根据学生在此时此境下的思维状态而定,即“因势利导”。根据这种基本定位,“课随心动”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三种行为:一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来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方法、形式和内容。二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活动来创生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新范例或教育性经验。三是创设适应学习者特征的学习情境。在某种意义上讲,“心随课动”与“课随心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前者强调了“课”的本体地位,尤其是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地位,是“心动课堂”必须秉持的旋律;后者强调了学习者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活动状态对“课”的制约作用,其主要着眼于“心动课堂”的微观方法;“心随课动,课随心动”之间排列的先后顺序也强调了二者在“以学活教,心动课堂”中的主次地位和优先地位,同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以学活教,心动课堂”的基本策略。三、“心动课堂”的设计思路1、经验问题化:从“成人体验”到“本质问题”这里的“经验”主要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文字讯息、动作技能和态度)。“经验问题化”意在把经验转化为问题形式。 2、问题情境化:从“本质问题”到“学习情境”“本质问题”的获得为教师创建学习情境奠定了基础。学习情境是学生解决本质问题的资源库。把本质问题转化为学习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自主探究“本质问题”的效果。学习情境的创设有两大功能:一是向学生暗示“本质问题”;二是为学生探究“本质问题”提供学习资源。3、情境理智化:从“情境展现”到“问题归纳”“情境理智化”是学生在进行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心智或行动上的障碍等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心智失衡与行动无能的感情,学生再通过反思情境中的各种信息,结合个体经验对情境所引起的感情性因素进行理智化,从而找出心智失衡或行动无能的地方及其症结,从而使教师寓于情境中的“本质问题”成为学生发现的“问题”。4、探究自主化:从“问题体验”到“主动探究”“探究自主化”强调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根据归纳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并运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获得问题解决的答案。“探究自主化”是整合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发展的关键。5、体验客观化:从“经验归纳”到“经验展示”“体验客观化”是指学生将主动探究的体验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发布,使经验从个体走向公众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扩散,实现经验的共享,从而成为一种客观知识或公共知识。6、经验个体化:从“经验信息”到“认知结构”经验个体化是指个体将知道或理解的经验整合到个体经验体系中,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形成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新学习之“心动课堂”实验实践篇一、导学案的编制 (一)导学案的质量要求一课一案,前部分为导学,后部分为巩固达标,主要是自主学习用。经验要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明确,问题之间循序渐进的坡度要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完成学习的过程。总的来说:进入有路径,路径不平坦。 (二)导学案的内容要求:导学案的内容,要求执教者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巧妙设计,步步深入。部分课文还需要设计一些“课前准备”,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目标。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告知学习者通过完成导学案给予的学习任务,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状态。导学案上所描述的学习目标必须是学习者在学习完导学案之后可以进行自我检测的结果。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是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对学生达成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任务。学习难点是相对于学习者而言,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而言,学习难点可能不同。但是,导学案的学习难点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其重在提示学生学习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经验链接。经验链接重在帮助学生把正在学习的经验同其他类型的经验联系起来,其包括需要学习的经验同已经学习的间接经验、学习者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的经验等。导学案需要在这部分提示学生待学习的经验可能与这些经验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回忆这些经验,并启发学生通过这些经验来更好地理解新经验。问题逻辑。问题逻辑是一连串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序列,其中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获取最终需要学生掌握的经验。问题逻辑部分是导学案的主体部分,是经验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与情境化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逻辑是学生从现有经验通过预设问题情境推到出新学习经验的思维逻辑或思维过程。学法指导。它是对学生学习指定任务的方法的指导,其在于帮助学生采取适切的方法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法指导主要通过建议或提示的方式进行呈现。学法指导主要是学习策略的指导,是专门针对学生的元认知的一种指导。学习反思。它是引导学生对完成指定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的回顾与思考。学习反思是学生理清问题解决过程的思路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再次澄清问题、重复推理过程、检查问题解决结果的环节。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总结,并通过重复和自我肯定巩固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巩固达标。它是通过设计一定的任务,使学生运用前面问题解决过程所获得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测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 (三)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主要在预习阶段提供给学生使用,因而并不能代替教师必要的讲解活动或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结对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好提示和指导作用,帮助学习者正确地使用导学案,充分认识到导学案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做必要的解释。在导学案中,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学习任务就让自主完成;学生能够合作解决的学习任务就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生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和讲解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就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或讲解来完成。导学案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哪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哪些问题必须讲授,从而真正做到“能不讲则不讲,能少将则少讲;需详讲则详讲,需略讲则略讲”。二、课堂操作流程(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把全部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6人,组员编号为每组均从1-6号。组内进行两人结对。组长选组织能力强、热心、有责任心的学生,可不同科目选择不同学生并定期轮换。组员搭配应分上中下三层。(二)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抓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教师集体备课(一次备课)1、时间安排小学分年级分科安排每周一晚上。初中分年级分科定在周一晚上。2、备课组织上次备课时定好的主备课教师准备好导学案初案,复印并分发给每位教师,由年级骨干教师负责主持。3、集备内容对课文设计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增删。A删除本堂课的非重要学习目标。B检查学习难点引导梯度是否合理,导学方法是否科学。如果引导梯度较大,则需再分解成小问题。如果导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和知识掌握情况,则需要重新寻找更恰当的视角。C增加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内容,删除重复设计的内容。针对导学案编排中的细节进行修改,如页码、排版等尽量科学合理。(四)教师个体备课 (二次备课)1、备内容:结合教材把印制好的导学案熟悉于心,备重难点、易错点、一题多解、知识归纳、规律总结。对文本深入地理解,自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