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学习绩效与发展水平评价方案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发展研究所 总课题组专家 时俊卿(教授) 一、评价方案的提出背景:(一)互动技术应用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 利用互动技术发展社会化学习网络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 互动反馈技术提高教学成效的研究 课题所依托的系统是一个教室内 的互动学习平台,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中的生成性内 容,逐步拓展以支持更广范围的社会化学习。1、在备课阶段,教师通过该平台管理教学资源和数据,整合该系统 在课堂上可实现的互动反馈功能(每人一个移动的数字化设备) ,优 化课堂教学设计并实现教学预设。2、在授课阶段,教师通过该平台把握教学进程,通过即时反馈信息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 及时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我们研究在课 堂上利用互动技术如何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 深入探索课堂教学四要 素之间的互动联系,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素质和绩效;深入研究 基于课堂互动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理念、模式、策略、方法的应用绩效 等。3、在课后阶段,将互动教学的生成性内容,通过网络传输到网络学 习信息整合中心。 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的学生数字成长记录, 进行教 学管理,开展形成性的评价方面的研究并配合开展家庭教育, 促进社 会化学习网络的建设。二)课题研究与“新课改”精神之间的关系 我国新的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 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 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要求已体现在我们“十 一五”的课题指南中。目前正是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 中小学教师关心的核心问 题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长期 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发展表明,在教学领域,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对形成实效性强的教学策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五”期间,我们通过对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证明, 互动反馈技术确实具有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基于现有成果,进一步将互动反馈技术与学科教学更好地进行整合, 更加深入探讨互动教学的理念、模式、策略与方法,以圆满达成新的 课堂教学目标。而目标实现得如何?是否具有信度和效度, 建立科学 的评价体系成为我们课题研究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二、评价方案的理论基础(一)国内外课程观与评价模式的启发课程改革评价依据现代有关教育评价和科学理论,确定对课程的评价 标准。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教 师、家长全方位共同参与的教育评价活动。在新课程的推行中会有不同的评价模式和改革措施, 但目标是共同的, 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最终目的。1课程观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影响: 课程改革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世界课程发展史上, 曾流行过多种对学校课程改革评价产生过重大 影响的课程观,概括起来主要有:1)知识中心论:又称学科中心论,是一种以传递各学科知识为中心 任务的课程观。 它关心的是如何把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因此强 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学科课程。2)学习者中心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课程价值观,它主张以学习者 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设计课程, 认为学校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 顺应和满足学习者自然发展的需要,因此特别强调活动课程的作用。3)社会中心论:主张以社会需要为中心设计学校课程,认为课程是 服务于社会的一种工具,课程的编制应完全以社会需求为转移。 由于以上三种课程观在理论上均各偏执一端,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 一些旨在修正弥补其不足的新的课程理论于是应运而生, 情境中心论 和三足鼎立论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两种。4)情境中心论:以培养学习者适应社会未来情境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一种课程理论,由英国当代课程学者丹尼斯劳顿提出。这种理论 主张“学校应该关心学生毕业离校时世界将要发生的情况, 要据此来 培训青少年,使他们善于适应做成人时将要遇到的情境。 ”情境中心 论虽然实际上仍属于社会中心论的范畴, 但由于它兼顾了社会现实的 眼前的需要与未来的长远的需要, 吸取了知识中心论和学习者中心论 的合理因素, 既要求学生获得各种必要的系统知识, 也主张要发展学 生自身的能力。 也就是说, 在重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各种情境的能力 的同时, 也兼顾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因而可以说是比 较全面、比较正确的。5) 三足鼎立论: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课程论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课 程设计者认同的一种课程观, 其理论主张比情境中心论更加鲜明。 它 明确提出,知识、学习者、社会是制约学校课程编制的三个主要因素, 这三个要素就像一尊鼎的三只脚,相互密切关联,不可或缺。忽略哪 一个要素,或者偏重哪一个要素,都会使学校课程失去平衡,以至不 能完整地全面地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而不能完整地全面地提高学 生的素质。 力求以社会的需要、 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为建立新课 程体系的三个基点,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来求得三个基点的 平衡。从对以上各种课程观的评价中可以看出, 社会、知识、学习者是影响、 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几个最关键的因素, 所以,学校课程改革评价标 准就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这几方面因素的要求。2系列教育评价的模式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影响 所谓模式,乃是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法论或程序,可以说,它是从具体 的评价实践中抽象出来, 被认为是规范性的评价程序。 主要的教育评 价模式有:1) CIPP模式:它是由斯坦费尔比姆()在1966年创立的C(C on textEvaluatio n)即前后关系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客体的综合地 位,鉴定客体的不足之处, 集中和整理能用来纠正其不足之处的因素, 并诊断哪些方法能提高该客体的素质。 它由一系列客体兴趣的测量及 各种类型的分析组成。一般从对客体访问着手,获得该客体的优势、 弱点和存在问题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客体再作深一步的访问,鉴定 客体的行为模式和背景材料、 组织特殊的诊断测验、 邀请专家访问并 观察、开设实验进行研究等等, 最后用调查结果得出调整客体行为设 想。l(ln putEvaluati on)即输入评价。旨在对前后关系评价做出的改进计划 能否实施作现状调查, 同进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做出估 计,从而修订改进讲划, 避免它的盲目实施, 以避免失败和浪费时间、 人力、物力。其步骤是调查客体在满足学生的需要方面已作了哪些努 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系统地调查和分析现有人力、物 力及现行的政策, 收集各种有竞争价值的改进设想, 并分析其有效性 和可能性,综合各种改进计划的精华, 提出一份确实有效可行的改进 计划。P(ProcessEvaluatio n即过程评价。目的是首先向计划人员和具体操作 人员提供实施改进计划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其次,是为不断修正改进 计划提供信息; 第三,是定期评定改进计划实施的深度以及实施对象 接受的程度; 最后, 详细描述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价值以及旁观者和 参与者对总体实施质量的评判。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要进行追踪评价, 定期写出报告,其目的是使改进计划及时得到修正、不断充实、不断 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使实施过程少走偏路、弯路,保证实施 质量。P(ProductEvaluatio n)即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的目的是测量、判断改进 计划实施结果的目标到达程度。 反过来, 也是对改进计划是否确实弥 补了客体的不足之处、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价。 结果评价应从广 度上看待实施改进计划的效果, 包括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以及肯定和 否定的结果,还应收集和分析同实施改进计划有关的各种人员对实施 结果的评判; 分析和解释没有达到改进计划所判定的目标的原因。最后,从整体上评定改进计划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方面。 结果评价的手 段可采用选择常模、设立对照组、进行目标测验、准则参照测验或应 用行为测验, 也可访问旁观者和参与实施计划的人员。 为了评定超出 预计的结果行为,必须对不在预计中的结果, 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 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必要时进行追踪研究。2) 目标游离GoalFree模式:该模式由斯克里芬提出。他认为,实际 进行的教育活动除了收到预期效应外,还会产生各种 非预期效应 , 或者叫 副效应 。他进一步认为,根据预定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往往 只注意目标规定的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很难得到反映。因此,为了 降低评估活动中的方案、 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图的影响, 不能把方案制 定者的预定的活动目的告诉评估者, 以利于评估者收集全部的关于方 案的成果信息。3) 对手(Adversary)模式:这种模式是为了提示方案正、反两方面 长短得失, 而采取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的一种评估模式。 它十 分重视听取关于教育方案和教育活动的争议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 这为各方面的情况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提供了保证。 这一评估的基本特 点是它充分反映了各类人员“多元的”价值认识,是依靠人们直觉与 经验的评估。4)达标模式:确定达到某个教育计划目标的程度,同时,该模式也 是确定改革效果的一种系统形式。哈蒙德(Hammo nd)的模式就属 这类达标模式。 哈蒙德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教学方面、机构方面、 行为方面。 他认为各个方面又有各种因素, 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产 生各种因素的组合, 这种组合因素在某个教育计划评价中应看作是变 量。教学方面的主要因素有:组织:在该组织中有教师与学生,目 的是进行教学,包括时间与空间的成份。内容:由某门学科内容确 定的知识结构。方法:有助于学习过程,可以分三种(教学活动、 各种相互作用和学习原则)。条件:空间、设备和资金。费用: 供应、保养。机构方面的主要因素有: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教育 专家、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又都有各自的次因素,这些次因素也能 直接影响教育计划。行为方面的主要因素有: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 心理活动领域。系列的评价模式,各有优势与局限。在课题研究中,成为我们评价的 重要参照和可选择的工具。我们应该依据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 目的与内容等,策略的予以应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依据课 程标准,借鉴成熟的评价模式。3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评价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评价研究的角度主要有:(1)以某一学科为评价的研究对象。 例如探究性学习课堂评价研究, 实现课程改革评价的新突破。 这是以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教学改革,重要着眼点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立足问题、 科学假设、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和改变以往传承式教学为主教学体系的一种尝试。 这为课程评价工作 带来新得挑战。(2)以课堂教学为评价对象。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对一堂课 的评价来达到评价课程的目的。 评价标准常常包括: 课堂教学策略要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具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 能主动参与课程及学习层次的设置和选择,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 达到因材施教、“人 人成功、个个发展”的目标。(3)学分制评价机制研究。学分制是相对于百分制,以选课制为前 提,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受教育程度的计算单位, 以取得最低的必要 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摆脱了百分制单一学 科成绩的评价作用, 体现了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保障功能、 评价激励功 能和学籍管理功能。特别有效的保证了选修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有利于素质教育课程化、 课程构建素质化; 有利于国家地方和校本课 程的完整实施,又激励学生追求“最近发展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