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向全体学生提出“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开发语文智力”、“塑造语文人格”等四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从表面上看它是共性教育,实质上却是个性教育。因为其共性要求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便被个性化了,明显表现出学生之间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象万花筒一样明显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发展个性的教育,以适应面向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教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阅读教学模式化倾向,提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我认为个性化阅读的要义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一直被专制化、共性化的理念与行为所统治,以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人云亦云,讲解分析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普遍现象。在这种理念和行为的统治下,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个性体验被压抑,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课程标准凸显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目前新课标的要求,拿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来,鉴于此,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如何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创造、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教科书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曾经对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和职业的变化,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又不知不觉地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特长,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语文的语意空间十分开阔,它的文化意蕴又特别丰厚深邃。语文又是非理性的、非实证的、是混沌模糊的、空蒙的,因而学生在阅读它时,所品味出的感觉不可能像对科学语言那样精确和清晰。老师怎么能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得出同样的结论呢?要知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框框内,让学生只是单纯“读懂”教材,就很难进一步深刻思考问题。老师只有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摒弃面对评价机制时的功利追求,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将学生头脑中自由思索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够张扬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三)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形成个体教学风格的需要。 有个性,才有教学的魅力。“没有两片相同树叶”的世界才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综观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是万人一腔,这种现象自然会窒息个性强烈的学生的求知欲,以至学生往往在语文课面前望而却步。 个性化阅读教学,其实质就是要改变慢速度,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固有的课堂教学结构,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展示个性,超越模式,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语文教材是个性化的产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美,努力发掘每一篇教材的内在美所创造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形成个体教学风格,从而产生个性的特殊能量,取得个性的教育成就。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途径初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 (一)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老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肯定与理解。培养学生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在学习文章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取舍学习对象。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引导学生尊重阅读体验,充分利用课堂发展个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注重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表现在课堂中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流,并主观地期望达到同一目标。是提问的,便用口述方式回答;是练习的,便用答案的形式表达。而且学生的答案要符合教师的答案,不符合的便被无情地否定,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自己的语言思维陷阱,这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尊重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 强调个性化阅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充分表达。 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个性最好的操作平台,所以我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这样才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心中的“哈姆雷特”。要重视个性化的答案。过去,我们在评课时,总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很准确。其实真正沉下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一个深思,就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常常只是优生的活动天地,而大部分学生却成了听众或看客。况且我们只要求他们的答案能配合我们的教案,一个对不上再叫一个,直到对上为止,就算达到了目标要求,实际上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要鼓励个性化的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和倾向性,学生质疑一般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个性特征。一是零散重觉型,二是广杂发散型,三是立体辐合型。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质疑问题虽然表现出不同水平,但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贵出新,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提出的问题就新颖、灵活而又独特。创贵在勇,有勇才敢于质疑,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要允许个性化的表达。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引导个性的想象。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不同的知识、经验等得出各自心中的“哈姆雷特”。 (三)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认为,面对文本,读者也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与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相当,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都不能是“清白的阅读”,都必然加进读者自己的“前理解”,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带着情感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进入一所所“精神家园”,进入了一座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的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与现代的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与孔子、孟子,与苏格拉底、莎士比亚,与鲁迅、老舍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表面无声无息,内心机锋万变。例如学生读了屈原,就会感到自己的卑琐;读了陶渊明,就会感到自己的势利;读了李白,就会感到自己的狭窄。这种对“卑琐、势利、狭窄”的自责心理,就是与文本中屈原、陶渊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达”对话的反观效应。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创造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性探究性地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总之,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我们要教学生入情,促使学生善读,启迪学生思疑,诱发学生敢说,激励学生爱写,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才能够达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语文素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