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河北卷)历史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原创)张家口市尚义县四台遗址出土陶器上,压印纹饰中的类“之”字纹、网格纹、窝点纹、编织纹等文化因素,在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哈民文化、太行山东麓北福地一期文化中,均得到延续和发展,可能是“之”字纹等纹饰的源头之一。由此说明()A该区域文化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强B该区域草原文明发达C该区域和西辽河流域文化同源D该区域制陶工艺较其他区域先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张家口市尚义县四台遗址出土陶器上,压印纹饰中的类“之”字纹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哈民文化、太行山东麓北福地一期文化中可能是“之”字纹等纹饰的源头之一”可知,这些发现印证了燕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故选 C 项;A 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故排除;张家口在古代处于北方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处,材料未体现草原文明的发达,排除 B 项;遗址陶器上,压印纹饰中的类“之”字纹、网格纹、窝点纹、编织纹等文化因素不能说明该区域制陶工艺先进于其他区域,排除 D 项。2(原创)西周晚期,出现了大量有关于重视血缘与宗室的诗歌,如“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邦家”、“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尤其在贵族之间,这种重视兄弟家人情谊的表现则更为明显,乃至成为了他们苦苦呼吁的事情。这表明()A宗法制出现了危机B贵族之间矛盾增大2C维护旧的统治秩序成为共识D文学水平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正是因为宗法制在西周晚期出现了危机,导致当时的人对于兄弟及家人的重视程度大大下降,宗族的凝聚力也已经远不如前,所以人们才会有着这样的表现,故选 A 项;材料未体现贵族之间矛盾增大,排除 B 项;材料体现贵族维护兄弟家人情谊而不是维护旧的统治秩序,排除 C项;材料中诗歌内容并未体现文学水平的提高,排除 D 项。3(原创)汉书食货志中说:“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这说明()A实施抑商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汉代商业总体发展水平很高C汉代农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和盐铁专营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大商人囤积投机,防止物价猛涨,对农民安心生产也有好处,抑制商人资本为牟取暴利而对封建国家经济生活起到破坏作用,朝廷也增加了收入,故选 A 项。材料未提及汉代商业活跃表现,不能据此推断总体水平很高,排除 B 项;“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不能说明西汉农业的发展,排除 C 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4 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D促进官僚队伍流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强调三省负责官员任用要有地方州官的执政经历,旨在增强官员执政能力,故 B 项;材料表述的是担任中央三省负责官员需要具备的条件,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吏治是否清明,排除 C 项;材料表述的是担任中央三省负责官员需要具备的条件,没有涉及官僚队伍的流动情况,排除 D 项。5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3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西北地区有辽和西夏,北宋为了和平,连年向辽和西夏政权送岁币,故造成了“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故选 B 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 项;材料仅仅说了铜钱的流向问题,未提及原有的和流向西北后的具体分布状况,排除 C 项;D 项并未从实质上揭示材料的内涵,故排除。6(改编)明清时期,儒家的理念、精神不仅没有成为商人谋取物质利益的障碍,没有沦为空泛的道德教条,反而具有很强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这表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A成为商业经营的行为准则B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C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D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儒家的理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可知,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故选 B 项;儒家思想对商业经营有影响,但并非成为商业经营的行为准则,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提高工商业者积极性,排除 C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 项。7(原创)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慨叹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灯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的落后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D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当作商品的销售市场和榨取原料的基地,外国售价低廉的棉纱、棉布的大量进口,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也使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者大量失业,其他手工业也相应遭到机制洋货的破坏,故选 C 项;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的落后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 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表现,排除了 B 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8下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由此可知,辛亥革命()领导人评价毛泽东辛亥革命实际上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4胡耀邦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证明了中国的命运不是帝国主义所能任意支配的胡锦涛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A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B推动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发展D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证明了中国的命运不是帝国主义所能任意支配的”和“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强调辛亥革命在反侵略,挽救中国命运以及中华民族发展方面的作用,这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 C 项;“明确了”不符合史实,排除 A项;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排除 B 项;极大地解放了民众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项。91935 年 4 月 1 日蒋介石在贵阳首次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设想,并强调这是一个“整个的根本的方案,而非局部的临时的办法”,目的就是要“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B为抗战进行经济准备C力图实践实业救国思潮D认识到民族矛盾占主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规划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特征,目的是抗日救亡,说明为抗战进行经济准备,故选 B 项;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排除A 项;为抗战做经济准备不等于实业救国,排除 C 项;此时国民政府尚未认识到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排除 D 项。10在太行山脚下最后一个中国革命农村指挥所,毛泽东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思想。毛泽东在这所“指挥所”()A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提出了稳固抗战总后方的方案C绘制了新中国的发展蓝图D开辟出了中国人民革命新道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太行山脚下的西柏坡是最后一个中国革命农村指挥所,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绘制了新中国的发展蓝图,故选 C 项;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 A 项;B 项中的“抗战总后方”指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排除;开辟出了中国人民革命新道路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 D 项。51120 世纪 80 年代,在河北邯郸的一些农村,牲口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一匹大牲口的价格涨到一千五百元以上,小毛驴的价格更是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由于()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广泛B机械化耕作方式已无优势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主经营,对牲口的需求加大,其价格随之上涨,故选 D 项;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不会出现材料现象,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项。12(原创)11 世纪以来,西欧农民向封建主交纳的货币地租有所增加,有时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使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但并未减轻甚至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西欧骑士阶层崛起B西欧农业经济发展C西欧农民斗争的结果D西欧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1 世纪以来由于西欧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状况,也影响到农民交纳的地租形态,货币地租比重增加,故选 D 项;西欧封建领主制的发展导致骑士阶级崛起,排除 A 项;西欧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封建货币地租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 B 项;西欧农民斗争会导致封建剥削的减轻,不会影响到地租形态,排除 C 项。13(原创)格劳秀斯认为,人们既然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订立契约,组成国家,那就要给国家足够的主权。这种主权,“其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其主要观点是()A主张社会契约论B倡导人民主权说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启蒙运动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格劳秀斯认为,所谓“另外一个权力”,就是指人民主权。他曾公开说,“最高权力永远无例外地属于人民”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故选 A 项,排除 B 项;资料未来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排除 C 项;格劳秀斯的观点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影响,排除 D 项。14西方史学家艾芙瑞克罗斯比在其代表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提道:“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和西半球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6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克罗斯比意在强调“哥伦布大交换”()A是一次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B推动了东西方的思想交流C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D导致了东方殖民地的落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东西半球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生态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故选 C 项;“哥伦布大交换”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排除 A 项;“哥伦布大交换”不仅仅局限于思想交流,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东方殖民地的落后,排除 D 项。15美国善于吸收和利用欧洲资本,1850 年后,随着英、德、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