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重庆卷)历 史(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第卷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高坎垅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A 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B 呈现出早期农业文明特征C 陶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D 已出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2东汉四民月令中“三月”条规定:“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赈赡匮乏,务先九族,自亲者始。”这反映出当时()A 民间救济的出现B 精耕细作的推广C 基层治理的完善D 宗法制度的延续3 世说新语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又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反映了()A 统治者思想较包容B 魏晋名士放浪形骸C 法律制度相对宽松D 儒家地位受到冲击4唐代宗(762 年779 年在位)曾下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重”,(新创置)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科都不再以帖经试之而代之以大义和试策,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A 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B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C 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5宋代的立法出现了一种新的体例“编敕”。“敕”是皇帝发布的涉及国家管理的各种事项的指示、决定等文书。“编敕”就是将皇帝的敕令进行分类编纂并且发布天下,对各级政府机关在未来的行政管理起到调整、协调的作用,是宋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敕”的出现()A 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 促进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标志古代法律走向成熟6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如果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分宗教名词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A 经世致用观念促进了科技传播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D 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719 世纪 70 年代,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指出,西洋各国与历史上的“夷狄”不可同日而语,“洋人之与吾民,亦类也”。他认为与西洋诸国交往,“朝廷为之瞻顾避就,以为迫不得已与之交接”,但“与西洋交涉已成终古不易之局”。其主张反映出他()A 有了初步的反清意识B 秉持新的世界审视视角C 力主改变中国的体制D 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传统8下表为 1916 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订的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表中的规定()类别基本内容关于留学考试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初试由省行政长官组织,复试由教育部在京组织进行,初试合格者的试卷要送教育部复核关于留学生的管理留学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学监督进行管理。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验明留学生毕业凭证等A 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B 说明政府对留学大力支持C 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D 规划了留学生的发展目标91931 年,中共对苏区的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一是在苏区内部,苏维埃政府应保证商业自由,不干涉正常的商品市场关系。二是对于苏区与白区的贸易交换应采取开放的态度。三是必须极力帮助消费合作社的组织与发展。这些政策()A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 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经济3C 旨在应对严酷的革命战争D 使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巩固10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至此中国社会的舆论宣传“致富”的途径和方式不再限于“体力劳动”,并扩展到“体力劳动以外的技能、经验、经营管理”等方面。这一变化表明()A改革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思想解放C多样化的生产分配方式逐步确立D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11下图最适宜于探究()A两河流域早期文明B地中海时代的来临C古代帝国扩张潜能D中古亚洲帝国扩张12据如表内容推知,当时欧洲 13 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签署的重要法案()时间法案及签署者内容1215 年英国贵族与国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大宪章保护每个自由人的人身和财产不受非法侵害1220 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城镇居民自制马格德堡法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通过市政机构和公民集会等形式实现市民的参与1222 年匈牙利低等贵族和士绅迫使国王签署了金玺诏书确认了贵族和士绅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处置自己的领地,确定国家每年召开会议处理贵族和士绅的不满A城市经济获得发展B君主权力有其限度C契约观念开始出现D土地贵族权力加强13卢梭认为,英国人民“只是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他们就是奴隶”。马克4思也认为,资产阶级普选权“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这表明,二者都()A坚决反对代议制民主B赞扬了无产阶级专政C具有相同阶级的立场D揭露了西方民主弊端14 剑桥欧洲经济史曾提到,“这个时期”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个时期”()A出现钢铁制造业等新兴产业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调整C催生了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D具有工匠精神的发明家减少15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某跨国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 年代转移至韩国,80 年代迁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本质上反映了()A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B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C 跨国资本全球流动D 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第第卷卷二、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5 分。16(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5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12 分)17(2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 年 10 月,英国卫生大臣贝文就主张彻底改革地方管理体制,维护城乡的均衡发展。他设想把城镇区和乡村区结合起来,建立 238 个当局,其中 2/3 人口在 15 万及以下,确保绝大多数人居住在离行政中心 10 英里的范围内,极少人超过 20 英里距离。这个想法没有成为现实,直到 1972 年地方政府法,才废除了原来的 1086 个城镇区和乡村区,而设立了 296 个区。在各个都市郡下基本上都设立都市区,在非都市郡下则设立非都市区。到 90 年代,郡和区都为单一当局所取代,通常包含城市和乡村地区,从而把乡村腹地与城镇中心联结起来使之均衡发展。据陆伟芳20 世纪新格局:行政区划分与英格兰城市化的深度发展材料二1978 年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流动,“农转非”人数增多,改变了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出现了城市人口逆流到农村的情形。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户,户籍管理由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控制过渡;1985 年公安部发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为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公安部分别于 1997 年、2001 年出台了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体而言,19842001 年中国城乡户籍壁垒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很多中小城市基本放开了户籍制度,甚至有些6大城市也悄然放松了落户限制。据郭君平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结构性失衡及重构方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8 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变化的认识。(7 分)1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任选一个“变化处”,拟定一个论点,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要求:所选“变化处”应从宏观、整体的视角,选择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或重大事件,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