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八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组织、领导与控制是保证实现计划目标所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同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但是,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便是曾被人们忽视的管理的创新职能。本章旨在分析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与维持的关系,探讨对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描述创新的类别、内容、过程及其特点,以揭示创新的规律,指导创新职能的履行。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创新”这个名词在管理学或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出现的时候,通常与设备的更新、产品的开发或工艺的改进联系在一起。无疑,这些技术方面的革新是创新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我们认为,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则,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二、维持与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作为管理的基本内容,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根据物理学的熵增原理,原来基于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而严密衔接起来的有序的系统结构,会随着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的摩擦而逐渐地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导致有序平衡结构的解体。管理的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则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但是,仅有维持是不够的。2.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系统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系统内部某个或某些要素在特定时期的变化必然要求或引起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从而对系统原有的目标、活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3.系统的社会存在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系统要向社会提供这种贡献,必须首先以一定的方式从社会中取得某些资源并加以组合。系统向社会的索取(投入资源)越是小于它向社会提供的贡献(有效产出),系统能够向社会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越是吻合,系统的生命力就越是旺盛,其寿命周期就越可能延长。处于孕育、初生期的系统,限于自身的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贡献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随着系统的成长和成熟,它与社会的互相认识不断加深,所能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便倾向和谐;一旦系统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其产品或服务不再被社会需要,或内部的资源转换功能退化,系统向社会的索取超过对社会的贡献,系统就会逐步地被社会所抛弃,趋向消亡。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要提高系统的生命力、扩展系统的生命周期,就必须使系统提高内部的这些能力,并通过系统本身的工作增强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难以被社会允许继续存在。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系统内部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见图18.1)。1.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局部创新是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对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整体创新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防御型创新与攻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3.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系统的组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项创新活动。系统的创建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这就要求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创造一个全然不同于现有社会(经济组织)的新系统,寻找最满意的方案,取得最优秀的要素,并以最合理的方式组合,使系统进行活动。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动荡的环境中“守业”,必然要求积极地以攻为守,要求不断地创新。创新活动更大量地存在于系统组建完毕开始运转以后。系统的管理者要不断地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利用新的创业机会,更新系统的活动内容,调整系统的结构,扩展系统的规模。4.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任何社会经济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转的开放系统,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系统的存在和存在方式产生一定影响,系统内部与外部直接联系的各子系统接收到环境变化的信号以后,必然会在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目标等方面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调整,以应对变化或适应变化的要求。同时,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的相关性决定了与外部有联系的子系统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自发地作了调整后,必然会对那些与外部没有直接联系的子系统产生影响,从而要求后者也作相应调整。系统内部各部分的自发调整可能产生两种结果:(1)各子系统的调整均是正确的,从整体上说是相互协调的,从而给系统带来的总效应是积极的,可使系统各部分的关系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除非极其偶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2)各子系统的调整有的是正确的,另一些则是错误的这是通常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从整体上来说,调整后各部分的关系不一定协调,给组织带来的总效应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取决于调整正确与错误的比例),也就是说,系统各部分自发创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与自发创新相对应的有组织的创新包含两层意思。(1)系统的管理人员根据创新的客观要求和创新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制度化地研究外部环境状况和内部工作,寻求和利用创新机会,计划和组织创新活动。(2)与此同时,系统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引导和利用各要素的自发创新,使之相互协调并与系统有计划的创新活动相配合,使整个系统内的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只有组织的创新,才能给系统带来预期的、积极的、比较确定的结果。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自发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创新。但是,有组织的创新也有可能失败,因为创新本身意味着打破l日的秩序,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更何况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任何一次突发性的变化都有可能打破组织内部创新的程序。当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创新取得成功的机会无疑要远远大于自发创新。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涉及许多方面。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以企业系统为例来介绍创新的内容(见图18.2)。一、目标创新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市场经济背景中,企业经营的一般目标是通过满足市场所反映的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经营目标,则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中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是有关技术方面的,因此,有人甚至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技术水平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作为要素组合结果的产品创新。(一)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合方法创新要素创新包括材料创新和设备创新两个方面。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要素创新和要素组合创新的内容将在下一章“企业技术创新”中详细阐述。(二)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和提供产品来求得社会承认、证明其存在的价值;通过销售产品来补偿生产消耗、取得盈余,实现其社会存在。产品创新包括许多内容,这里主要分析物质产品的创新,物质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品种创新和产品结构创新。1.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2.产品结构创新,在于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其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它既受制于技术创新的其他方面,又影响其他技术创新效果的发挥:新的产品、产品的新的结构,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而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又为产品创新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三、制度创新要素组合的创新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人、机、料各种结合方式的改进和更新,制度创新期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利益和责任。不同的时期,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中,生产资料是企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产权制度主要指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目前存在两大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和公有制(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共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在实践中都不是纯粹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它表明企业的经营方式,确定谁是经营者,谁来组织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行使,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经营制度的创新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3.管理制度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