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市电子商务技工学校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课程代码:/学时分配:40赋予学分:/先导课程:中国古代史后续课程: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二、 课程性质与任务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历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通过历史学习,知道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进行历史的学习与探究,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学系,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3、史料实证是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探求历史真实及进行历史阐述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历史学习,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4、历史阐释是进行历史叙述和形式历史认识的能力与方法。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事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能够依据事实与史料进行历史叙述,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以及职业发展中的问题。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通过历史学习,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课程结构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等,科学合理设计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模块和学时安排。(一)课程模块1.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2.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时数为72学时。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建议教学时数为18学时。本课程标准提供“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历史上的著名工匠”两个示例模块,供各地各学校开设拓展模块时参考。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地、各校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以及学生实际等,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课程教材管理的规定,自主开发相应的拓展模块。(二)学时安排模块内容学时基础模块中国历史45基础模块世界历史27拓展模块自主开放发模块(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等”)18五、教学内容与安排6(一)教学内容基础模块为“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本模块共有16个学习专题。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100多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逐步发展,出现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经济文化、中外交往成就卓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中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中国近代史始自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亡。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列强侵略,救亡图存,开启民主革命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于1945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巩固了新生政权,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过失误和挫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迈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二) 教学安排序号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课时表合计讲授上机实操机动1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2221-1鸦片战争21131-2太平天国运动2241-3洋务运动2251-4民族危机的加深21161-5戊戌变法2271-6辛亥革命2281-7五四运动21191-8中共的成立22101-9土地革命22112-1国民革命211122-2抗日战争22132-3解放战争2214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2152-5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211162-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22172-7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22182-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211192-9文化大革命2220考试考试六、教学设备和设施本课程主要安排在多媒体、实训室、模拟工作现场,实现教学场所与职业场地的一体化,以便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模拟工作现场等。校内实训室:多媒体设备、话筒、黑板、其他办公用具等。校外实训基地:与文职工作相关,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定期按受顶岗或跟岗学生,能提供符合要求的岗位。七、教学师资配备要求本课程建议采用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经历和经验,建议校内专任教师继续学习写作教程,提升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行业兼职教师应有相关工作经验并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建议“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八、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1.本书历史2.教师:教师均为本科大学相关专业毕业,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且有很强的责任心,教学前做好充分的教研及教学准备工作。3. 学生:学生均为初中毕业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应用文写作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校外课程资源:主要为网络资源,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上网查找或搜索相应知识。九、教学实施1.有效讲授: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有效提问: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3.有效倾听: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4.有效反馈: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学目标。十、课程考核方案文化课程考核表考核成绩考核标准考核类型占比考核方式评价主体平时成绩出勤(10%)作业(10%) 课堂提问(20%)考查40%过程性考核 教师期末成绩期末考试考试60%终结性考核教师 十一、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臧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二章)、余桂元(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四章)、史明迅(中国古代史第五章、第六章)、马执斌(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李伟科(中国近代史第四章、中国现代史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李隆庚(中国近代史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审订:王宏志责任编辑:余桂元马曙慧地图编绘: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出版分社 制定人: 审核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