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1. 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2. 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 : 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谈话:张小楠是个有心人, 她每年生日都测量自己的身高, 并制成了统计表。(出示张小楠 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小结: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张小楠每年生日时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后来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导入课题:你们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二、交流共享1. 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1)随着年龄的增长, 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 岁到 12 岁,她一共长高多少厘米?(2)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得最快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估计一下,张小楠13 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汇报。汇报预测:(1)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身高逐年增高,从6 岁到 12 岁,她一共长高 28 厘米; (2)10 岁那年身高增长得最快,因为10 岁那年的折线坡度最陡; (3)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想一想: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 哪个更能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师生总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谈话: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你知道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吗?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再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介绍相应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 在介绍各部分的名称时明确其作用及画图时的注意事项。(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和纵轴后再进行描点;(4)标注数据;(5)填写制表日期。3. 制作折线统计图谈话:课前我们收集到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要想了解自己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可以先填写统计表, 再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 你有信心完成吗?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2 页“练一练”。教师展示部分学生制成的统计图,同桌互相评价并订正。观察自己的统计表并思考: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 你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从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你的身高增长最快?学生小组交流。提问:全班同学中,谁的身高增长得最快?身高增长最快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全班交流。追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三、反馈完善1. 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习四”第 1 题。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一位病人某天723时的体温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习题)提问: (1)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2)病人的体温从几时起开始下降?从几时起趋于平稳?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追问:从图中你还知道什么?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学会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材分析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了解其特点; 能够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表:例 1 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一组数据例 2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表示两组数据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把单式折线图和复式折线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以前教学单式条形图和复式条形图是分开进行的,单式条形图在四年级教材里, 复式条形图在五年级上册教材里。 本单元在教学单式折线图以后立即教学复式折线图,是考虑到学生已有单式条形图与复式条形图的基础。我们知道,虽然条形图和折线图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 但条形图呈现数据的思想方法与折线图仍然有本质上的一致,学生已有的利用直条表示数据的经验可以变式应用于折线统计图。所以,具有同时学习单、复式折线图的条件。第二,选择有意义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教学折线统计图。对小学生来说, 有意义的统计素材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相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和事实。因为感兴趣的素材应该是他们喜欢的, 比较熟悉的现象与事实, 有助于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本单元例 1 用折线图表示一名儿童从6 岁到 12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练一练”则用折线图表示学生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例 2 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性能,“练一练”则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陶瓷杯和陶瓷碗的保温性能。练习四里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 有表示病人的体温变化的折线图, 表示风信子的根和叶生长情况的复式折线图,有表示某商场去年各月销售电冰箱数量的折线图,有比较两架模型飞机飞行时间与高度的复式折线图,有比较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20XX年各个月平均气温的复式折线图(一) 联系统计表里的数据看单式折线图,体会折线图表达数据的方式与方法例1把张小楠 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学生已经很熟悉单式统计表, 能看懂身高统计表里的数据。 在这里首次接触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图, 理解图中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体验折线图的特点, 这些都是有待学习的新知识。教材先呈现统计表,再呈现折线图,它们都表达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那天的身高。学生可以把统计表和折线图对照着看,从而看懂折线图里每一个点及其数据的实际意思,理解折线逐渐上升所表达的信息。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独立观察例题里的折线图:先读读统计图的标题, 了解这张统计图所表示的内容; 分别看看横轴与纵轴, 了解横轴上表示了什么, 纵轴上表示了什么; 说说折线上各个点及其数据所表达的信息;想想这里的折线为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么逐渐上升。学生对照着张小楠身高统计表里的数据,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活动,完全能够把条形图的有关经验迁移过来,理解折线图里的各个数据的实际意义。教材在引导学生初步观察折线图以后,还提出三个问题, 引导他们继续关注张小楠从 6 岁到 12 岁的身高。算出这几年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感受这些年里身高增加了很多; 观察并比较统计图里的各段折线,联系有关数据, 分析几岁到几岁的身高增加最快,感受哪一段折线越“陡”,这一年的身高增加就快,哪一段折线比较“平”,这一年的身高增加就少;根据折线的变化趋势,估计张小楠13 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会是多少厘米,既要看看以往每年身高大致增加多少厘米,又要看看近几年,如10 到 11 岁、11 到 12岁每年身高增加的情况,才能作出比较合理的预测。 在上述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教材问学生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一组数据的变化状况,有助于人们把握数据的变化趋势,作出恰当的预测或估计。“练一练”仍然以身高为素材, 要求学生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时的身高数据,先填入统计表,再画成折线图。这里的统计表,有整理和记录数据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画出折线统计图。与画条形图差不多, 折线图也画在方格纸上,一般已经给出统计图的标题、横轴与纵轴,只要学生描点、连线,画出表示数据及其变化的折线。 在画成折线统计图以后, 一定要联系其中的数据信息,提出一些问题, 作出相应的思考与回答。 要让学生逐渐明白, 画统计图表不是统计活动的目的,利用数据解决问题才是统计活动的价值所在。(二)接着完成一幅复式折线图,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例 2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表达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情况。先用统计表给出两组数据,一组是不锈钢保温杯注入时的热水温度,以及经过30分钟、60 分钟、90分钟、120分钟、150 分钟后,水的温度各是多少度;另一组是陶瓷保温杯在上述相应时间的水温。再要求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画折线图,图例规定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不锈钢保温杯与陶瓷保温杯的水温数据;已经画出的表示两种保温杯注入时的水温以及30 分钟、60 分钟后水温的点与折线,能启发学生照样子画下去,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验折线图是怎样表示数据,怎样反映数据变化状态的。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往往从两个角度进行,教材通过一些问题来组织。 一是注入热水以后, 经过相同时间, 两种保温杯里的水温相差多少度。如 60 分钟后,两种保温杯里的水温各是多少度, 相差多少度?第 120 分钟后呢?二是注入热水以后,水温降到某个温度,两种保温杯各要多少时间。如水温到达70,不锈钢保温杯大约经过多少时间?陶瓷保温杯大约经过多少时间?经过上面的数据分析,才能得出哪一种杯子的保温性能好些的结论。单式折线图只呈现一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复式折线图不仅能同时表达两组数据以及各组数据的变化态势, 而且能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活动。 这正是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教材希望学生获得这些体会,因此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特别提出问题“与单式折线图比较,复式折线图有哪些特点”,以此作为例题教学的收尾。“练一练”进行陶瓷杯和陶瓷碗保温情况的对比实验,安排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首先明确实验内容: 同样多的热水分别倒在陶瓷杯和陶瓷碗中,看哪个容器中水温下降的速度快一些。 接着给定实验方案:把热水同时倒入两种容器里,每 3 分钟测量一次水温, 记录数据并制作折线统计图, 在统计图表里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然后是学生开展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并交流实验结果。与例题相比,“练一练”的统计活动过程更加完整。学生需要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并记录下来,需要根据规定的图例分别画出表示陶瓷杯和陶瓷碗水温变化的折线图,需要在统计图表上进行数据分析,需要作出自己的实验结论。 完整的统计过程有利于形成数据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大多数实验的结果会是杯子的保温性能比碗好一些,杯子里的水温下降要慢一些。 同样是陶瓷做成的容器, 为什么保温性能不同?这是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三)在有意义的练习中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现实应用练习四里的题围绕折线统计图设计,使用这些练习题要注意三点:第一,练习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观察统计图的上面,提取并利用图中的数据信息,解决或回答一些问题。这样的练习题占大多数,有四道之多。第二,适当进行画图练习, 且都在方格纸上进行。 第 6 题已经给出统计图的标题以及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只要画出表示各个数据的点,并连成折线。第 7 题在教科书附页里的方格纸上画一周各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可以仿照第6 题的平均气温统计图进行。教学应提醒学生按步骤画图:写出统计图的标题,简明指出统计图的内容;标注画图的日期,写出相应的年、月;画出折线图的横轴与纵轴, 在横轴上表示一周的各天, 用纵轴上的一格表示1或几摄氏度;规定图例,用不同的线分别表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先描点、再连线。即画出表示各天最高气温的点,连成折线表示其变化情况。一周最低气温的折线也要这样画。第三,在练习数学内容的同时, 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 第 1 题用折线图表示了病人体温“上升下降趋于平稳”的过程,正常人的体温在37左右。第 2 题用复式折线图表示了植物一般先长根、后长叶,根和叶都逐渐生长、慢慢变长。第 4 题用折线图表示了家电商场一年中销售电冰箱有旺季和淡季,有节日的月份销售量通常大些。 第 5 题用折线图表示了模型飞机的飞行过程,先是高度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就逐渐高度下降,有时会有一段时间水平飞行。第6题的折线图能看出一年中上海市气温较低的那几个月,悉尼市气温较高, 这是因为上海在北半球,悉尼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天,南半球是夏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3.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 体验成功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73+7395+921381325451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只可以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说说理由吗?(学生回答)2.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加法和减法,不过今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有所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二、交流共享1. 教学例 1。(1)出示教材第 80 页例 1,指名读题,并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提问: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41)为什么这样列式?谈话:这道分数加法算式,和我们刚才的分数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母不同的分数叫作异分母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2)学习计算方法。谈话: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应该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汇报预测: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这块长方形试验田,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折并涂色分别表示出它的21和41。这时教师可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说一说21+41的得数是多少。(43)追问:你是怎样看出得数是43的?(涂色部分一共占这张纸的43)也可以先通分,把21和41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计算。用算式表达为:21+41=42+41=43(教师相机板书)追问:把21和41这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过程也叫什么?(通分)想一想,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为什么要先通分,你能结合分数的组成说明道理吗?师生共同小结: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由于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才能直接相加。2. 完成教材第 80 页“试一试”。(1)课件出示:653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并思考: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531=6562=21教师小结: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2)课件出示: 194提问:你准备怎样计算?(可以把1 转化成假分数99)为什么要把 1 转化成99?(这样分数单位才相同)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194=9994=95指出:计算 1 减几分之几时,把1 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提问:你用什么方法验算上面的两道题目?还有别的验算方法吗?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 可以用差加减数, 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来验证。3. 总结计算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 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检验。三、反馈完善1. 完成教材第 80 页“练一练”第 1 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学生独立在作业本上计算。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集体订正。2. 完成教材第 80 页“练一练”第 2 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3. 完成教材第 82 页“练习十二”第1 题。学生各自涂色、写得数,同桌互相检查。小结: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 要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课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说教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 在这个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二、 说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问议导练”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 2 、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 学生先思先想, 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 ,启发学生“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掌握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规律, 把 “引”与 “探”有机结合起来。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去获得数学知识, 注重知识的迁移 , 淡化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的方式,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三、说学法: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四、说教具:口算卡片、主题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练习题等。五、说教学过程:基于新课标的学习理念,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五个教学层次:复习旧知,巩固练习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