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病于本病于1895年由伦敦外科医生年由伦敦外科医生Jonathan Hutchinson首次在一对首次在一对l2岁双胞胎姐妹中发现。岁双胞胎姐妹中发现。1921年荷兰学者年荷兰学者Peutz报告了一家族三代中有报告了一家族三代中有7例例多发性肠道息肉伴唇颊粘膜及指、趾黑斑。多发性肠道息肉伴唇颊粘膜及指、趾黑斑。1949年年DrJeugher进一步对本病作详细介绍,进一步对本病作详细介绍,并确定本病是以基因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并确定本病是以基因显性遗传方式遗传。1954年年医学界即开始使用医学界即开始使用“Peutz Jeughmsyndrome”这一名称。这一名称。2.此后证实此种息肉属于此后证实此种息肉属于错构瘤错构瘤。1965年由年由William首先报道了首先报道了1例此综合征例此综合征病人的息肉有恶变。病人的息肉有恶变。Vilchis等报道这一综合征全世界每年平均等报道这一综合征全世界每年平均只有只有10例。例。 但之后报道病例有所增加。但之后报道病例有所增加。多多分分叉叉状状的的平平滑滑肌肌增增生生错错构构瘤瘤3.引起引起 P J s的基因目前比较明确的有的基因目前比较明确的有 STK11(LKB1) K-ras、P 53 、一一catenin参与了参与了 P J s息肉在错构瘤息肉在错构瘤 一腺瘤一腺瘤 一腺癌形成过程的早一腺癌形成过程的早期期 。4.STK11(LKB1)研究发现研究发现 LKB1不仅仅不仅仅通过调节细胞的增殖通过调节细胞的增殖,也可也可能是能是通过控制细胞分化通过控制细胞分化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有有报道称报道称 LKB1与与P 53共同调节特异性的共同调节特异性的 P 53依赖依赖性凋亡途径。性凋亡途径。有学者认为有学者认为由于由于LKB1的突变导致的凋亡途径不能的突变导致的凋亡途径不能发生发生是是 P-J s 产生多发性息肉的一个关键因素,产生多发性息肉的一个关键因素,还有可能参与息肉的恶变还有可能参与息肉的恶变 .但也有报道称但也有报道称LKB1基因缺失虽然参与多发性息肉基因缺失虽然参与多发性息肉的形成,但却的形成,但却抑制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的恶性转化。5.一般认为一般认为 P J s 具有具有三大临床特点三大临床特点: ( 1 )色素斑沉着色素斑沉着 ( 2 )多发胃肠息肉多发胃肠息肉 ( 3 )遗传性与家族性遗传性与家族性息肉产生的并发症有时是临床的主要症状,息肉产生的并发症有时是临床的主要症状, 如不规则腹痛、如不规则腹痛、 反复肠套叠、反复肠套叠、 肠梗阻、肠梗阻、 慢慢性消化道出血等。性消化道出血等。 6.( 1 )色素斑沉着色素斑沉着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基底细胞层黑色素和黑色素细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基底细胞层黑色素和黑色素细胞增多所致。胞增多所致。色素斑典型分布在色素斑典型分布在口唇口唇和和颊粘膜颊粘膜,尤以,尤以下唇下唇最显最显著,其次是齿龈、手掌、足趾、会阴等处,也有著,其次是齿龈、手掌、足趾、会阴等处,也有报道指甲有条带状黑色素沉着。报道指甲有条带状黑色素沉着。色素边界清楚,且不高出皮肤及粘膜,无血管及色素边界清楚,且不高出皮肤及粘膜,无血管及毛发生长,也无瘙痒毛发生长,也无瘙痒等症状,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等症状,这一点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鉴别诊断意义。一般认为此色素沉着永不消退,有报道息肉切除一般认为此色素沉着永不消退,有报道息肉切除后色素可全部消失。后色素可全部消失。色素斑的部位色素斑的部位 、多少、颜色与肠道息肉的部位及、多少、颜色与肠道息肉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并没有关系。严重程度并没有关系。 7.8.( 2 )多发胃肠息肉多发胃肠息肉息肉可以生于息肉可以生于整个胃肠道整个胃肠道,但多发于,但多发于小肠小肠,特别是空肠段,其次为回肠、结肠、直肠特别是空肠段,其次为回肠、结肠、直肠 、胃与十二指肠,息肉数目、大小不一。、胃与十二指肠,息肉数目、大小不一。一般认为息肉呈间歇性一般认为息肉呈间歇性 、 分批出现。分批出现。息肉的出现多息肉的出现多晚于晚于黑色素斑。极少数病例黑色素斑。极少数病例先发现息肉,后发现黑色素斑。先发现息肉,后发现黑色素斑。胃息肉胃息肉一般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小肠小肠息肉息肉常出现腹痛,常出现腹痛,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易引起血便,易引起血便,导致贫血。导致贫血。 9.空肠息肉胃内多发息肉胃内单个息肉胃输出口梗阻10.11.( 3 )遗传性与家族性遗传性与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据文献报道。据文献报道40一一5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无明显家庭史者,可能由于无明显家庭史者,可能由于基因外显率下基因外显率下降降出现出现隔代遗传隔代遗传、正常表型双亲中的显性、正常表型双亲中的显性基因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基因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突变突变或是病史采或是病史采集不全等但其后代仍有发病的可能。集不全等但其后代仍有发病的可能。目前还不能通过遗传标志来预测该病患者目前还不能通过遗传标志来预测该病患者后代中哪一个会发病。后代中哪一个会发病。 12.上消化道息肉可经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息肉可经纤维胃镜检查结、直肠息肉可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可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小肠息肉目前仍以小肠息肉目前仍以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检查为主,为主,气钡双重造影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息肉检出率。可提高息肉检出率。 13.MRI钡剂灌肠钡剂灌肠肠镜肠镜14.P-J s随着息肉的增长,可引起随着息肉的增长,可引起肠套叠肠套叠和和肠肠梗阻梗阻,严重的还可引起,严重的还可引起肠坏死肠坏死。由于息肉。由于息肉的大量出血可造成病人的大量出血可造成病人贫血贫血,有时还可,有时还可出现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关于本病的关于本病的癌变:癌变: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的演变过程。癌变多发生在回肠、息肉,癌的演变过程。癌变多发生在回肠、结肠结肠 ,其,其恶性度低恶性度低 、易局限,转移晚、易局限,转移晚 。15.癌变癌变有学者认为具有有学者认为具有典型的家族史典型的家族史年龄在年龄在30岁岁以上以上, 病程长病程长, 息肉巨大息肉巨大, 疼痛及出血症疼痛及出血症状明显状明显等,等, 则应警惕有恶变的可能。予以则应警惕有恶变的可能。予以进一步检查。进一步检查。另外,另外,P-J s的患者患其他恶性肿瘤的可能的患者患其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也较正常人的危险性高。比如小肠癌性也较正常人的危险性高。比如小肠癌 、胃癌胃癌 、结肠癌、结肠癌 、胰腺癌、胰腺癌 、食管癌、食管癌 、卵巢、卵巢癌、肺癌癌、肺癌 、乳腺癌、乳腺癌 。16. 可参考的可参考的 P-J s临床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标准为:(1)胃肠道发现)胃肠道发现 3 个或个或 3个以上的、经组织个以上的、经组织学诊断证实的息肉;学诊断证实的息肉; (2)任何数目的胃肠道)任何数目的胃肠道P-J息肉合并有息肉合并有 P-J s家族史;家族史; (3)皮肤黏膜黑斑合并)皮肤黏膜黑斑合并 P-J s家族史;家族史;(4)任何数目的胃肠道)任何数目的胃肠道P-J息肉合并典型表息肉合并典型表现的皮肤黏膜黑斑;现的皮肤黏膜黑斑;(5)STK11基因突变合并任何数目的基因突变合并任何数目的P-J息息肉或典型表现的皮肤黏膜黑斑。肉或典型表现的皮肤黏膜黑斑。17.家族性多发肠道息肉症家族性多发肠道息肉症: 全消化道均可累及,全消化道均可累及, 但以直肠和左半结肠多发,但以直肠和左半结肠多发, 属腺体状息肉。绒毛属腺体状息肉。绒毛性腺瘤或炎性息肉,性腺瘤或炎性息肉, 恶变率高。几乎可全部恶变恶变率高。几乎可全部恶变为结肠癌。为结肠癌。脑恶性肿瘤结肠息肉综合症脑恶性肿瘤结肠息肉综合症: 多发息肉只局限多发息肉只局限于直肠和结肠于直肠和结肠 ,为腺瘤性息肉,为腺瘤性息肉, 同时伴有幕上胶同时伴有幕上胶质母细胞瘤。质母细胞瘤。多发错构瘤综合症多发错构瘤综合症: 全消化道多发息肉,全消化道多发息肉, 皮肤皮肤有良恶性瘤,有良恶性瘤, 乳腺甲状腺及胃肠道有良恶性肿瘤乳腺甲状腺及胃肠道有良恶性肿瘤和骨骼畸形。和骨骼畸形。18.手术适应证手术适应证 :(一般针对一般针对D=3cm) 肠套叠伴梗肠套叠伴梗阻;阻; 反复大量肠道出血;反复大量肠道出血; 发现明显息肉伴发发现明显息肉伴发作性腹绞痛作性腹绞痛经腹切开肠壁切除息肉经腹切开肠壁切除息肉内窥镜,采用内窥镜,采用 “ Top ” ( upper endoscopy上消上消化道内镜化道内镜 )和和 “ Tail ” ( colonoscopy结肠镜结肠镜)相相结合的方法用于结合的方法用于 P J s可显著改善病人腹痛和贫血可显著改善病人腹痛和贫血的症状。一次可治疗的症状。一次可治疗 50 60枚息肉。枚息肉。内窥镜治疗有内窥镜治疗有2种,种,IOE和和DBE19.20.P Js 预后尚可。经适当治疗,生存期可与一般人预后尚可。经适当治疗,生存期可与一般人相同。相同。死因:死因: 30岁以下岁以下42为胃肠息肉所致为胃肠息肉所致肠梗阻、肠梗阻、肠出血及医源性短肠综合征肠出血及医源性短肠综合征等。等。 30岁以后息肉岁以后息肉癌变癌变则占则占60。有学者建议应有学者建议应 3-5年年进行一次常规胃肠道内镜检进行一次常规胃肠道内镜检查。查。1997年年HNPCC(Hereditar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专家建议对病人进行定期常专家建议对病人进行定期常规筛选检测可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规筛选检测可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 21.22.2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