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伤 寒寒n首先,我们来首先,我们来讲一个伤寒玛讲一个伤寒玛丽的故事丽的故事二、病因及传染途径1.病原体: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表面抗原) 致病因素: 释放内毒素2.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3.传播方式:消化道感染 含菌排泄物 污染水、食物、手、 餐具(苍蝇为传播媒介)发病机理发病机理伤寒杆菌入胃伤寒杆菌入胃残存细菌残存细菌进入小肠进入小肠繁殖繁殖侵入肠壁侵入肠壁淋巴组织淋巴组织 经胸导管入血经胸导管入血(第一次菌血症)(第一次菌血症)胆囊内细菌胆囊内细菌再次入小肠再次入小肠 细菌再次入血细菌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肠道症状肠道症状释放内毒素,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产生临床症状胃酸杀灭胃酸杀灭细菌在细菌在MPS内内继续繁继续繁殖殖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基本病变:基本病变: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 急性增生性炎。急性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特征性病变特征性病变 具有病理诊断价值具有病理诊断价值1 1肠道病变:肠道病变: 部位: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病变分期:病变分期:髓样肿胀期髓样肿胀期坏死期坏死期溃疡期溃疡期愈合期愈合期(1)(1)髓样肿胀期:髓样肿胀期:第一周第一周肉眼观:肉眼观: 略肿胀,隆起,灰红略肿胀,隆起,灰红 , ,质软,形似大脑质软,形似大脑 沟回。沟回。 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 镜观: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镜观: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 周围肠壁炎症反应。周围肠壁炎症反应。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消化道症状;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消化道症状; 相对缓脉,血白细胞减少,相对缓脉,血白细胞减少, 血细菌培养血细菌培养(+)(+)(2)(2)坏死期:坏死期:第第2 2周周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 膜浅层,灰白膜浅层,灰白/ /黄绿,失去光泽。黄绿,失去光泽。镜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镜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 周边及底部周边及底部: :伤寒肉芽肿伤寒肉芽肿。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 ;玫瑰疹玫瑰疹; ;肝脾肿肝脾肿大;血、粪细菌培养大;血、粪细菌培养(+)(+);肥达氏反应(;肥达氏反应(+ +)(3)(3)溃疡期:溃疡期:第第3 3周(周(危险期危险期)病变:病变: 多发性溃疡,圆形、卵圆形,多发性溃疡,圆形、卵圆形, 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重者重者穿孔穿孔/ /出血出血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症状好转,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症状好转, 粪菌粪菌(+)(+),血菌,血菌(-)(-)。 (4)(4)愈合期:愈合期:第第4 4周周病变:病变: 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围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不造成肠狭窄不造成肠狭窄。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 粪菌粪菌(+)(+) 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其他病变n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n心肌纤维水肿、坏死心肌纤维水肿、坏死n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n皮肤出现玫瑰疹皮肤出现玫瑰疹n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发生凝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发生凝固性坏死固性坏死n胆囊无明显病变胆囊无明显病变并发症n肠出血肠出血n肠穿孔肠穿孔n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n其它其它结局n如无并发症,约如无并发症,约45周即可痊愈周即可痊愈n抗生素的应用,使病程缩短,症抗生素的应用,使病程缩短,症状减轻,但复发率有所增加状减轻,但复发率有所增加n败血症败血症、肠出血肠出血、肠穿孔肠穿孔是本病是本病的重要死因的重要死因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bacillary dysentery)一、概述:1.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2.病变特征:以大肠黏膜大量纤维素渗 出形成假膜及浅表溃疡。3.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多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红白冻子)。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1.病原体:病原体:痢疾杆菌痢疾杆菌( (福氏、宋内氏、福氏、宋内氏、 鲍氏和志贺氏鲍氏和志贺氏) ) 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侵袭力,内毒素, 外毒素(外毒素(志贺氏)志贺氏)2.2.传染源: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患者和带菌者3.3.传播途经:消化道传播途经:消化道发病机制病菌入胃病菌入胃胃酸杀灭胃酸杀灭残存菌进入肠道残存菌进入肠道释放内毒素释放内毒素释放外毒素释放外毒素水样腹泻水样腹泻肠溃疡肠溃疡毒血症毒血症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主要)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类型:类型: 1.1.急性菌痢急性菌痢 2.2.慢性菌痢慢性菌痢 3.3.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菌痢 1.急性菌痢:病变:病变:n n早期:急性早期:急性卡他性炎症卡他性炎症(黏液性)(黏液性) 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 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n n 发展:发展:假膜性炎假膜性炎 大量纤维素大量纤维素 假膜假膜 黏膜坏死组织黏膜坏死组织 灰白灰白 糠皮样糠皮样炎细炎细胞、红细胞胞、红细胞细菌细菌 溃疡期溃疡期:(病后:(病后1W左右)左右)假膜脱落假膜脱落“地图状地图状”溃疡溃疡较较表浅表浅重者造成重者造成穿孔。穿孔。愈合期愈合期:溃疡形成溃疡形成1W后后病变愈合病变愈合浅小浅小无明显瘢痕;无明显瘢痕;大而深溃疡大而深溃疡形成瘢痕,形成瘢痕,很少引起很少引起肠腔狭窄肠腔狭窄。临床病理联系: 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中性粒细胞);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 粘液脓血便;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结局及并发症: 痊愈:病程1-2W 少数慢性 并发症少见2 2 慢性细菌性菌痢慢性细菌性菌痢病原菌病原菌福氏菌多见福氏菌多见病程病程2个月个月病变特点病变特点新、旧病灶同时存在新、旧病灶同时存在慢性溃疡:大深、不规则慢性溃疡:大深、不规则形成息肉形成息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慢性菌痢急性发作慢性菌痢急性发作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肠壁增厚、变硬肠壁增厚、变硬 肠腔狭窄肠腔狭窄3 3 中毒性细菌性菌痢中毒性细菌性菌痢病原菌病原菌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易感人群易感人群2 2岁儿童岁儿童病变特点病变特点呈卡他性肠炎、呈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滤泡性肠炎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重全身中毒症状重: 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消化管常见溃疡的好发部位消化管常见溃疡的好发部位消化管常见溃疡的形态特点消化管常见溃疡的形态特点几种肠道疾病的比较几种肠道疾病的比较肠结核肠结核肠伤寒肠伤寒菌痢菌痢阿米巴痢疾阿米巴痢疾病原病原结核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痢疾杆菌溶组织内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好发部位好发部位 回盲部回盲部回肠末端回肠末端乙状结肠、直肠乙状结肠、直肠盲肠、升结肠盲肠、升结肠病变特点病变特点 结核结节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伤寒肉芽肿伪膜性炎伪膜性炎组织溶解坏死组织溶解坏死溃疡特点溃疡特点 与肠轴垂直与肠轴垂直与肠轴平行与肠轴平行浅表不规则地图样浅表不规则地图样烧瓶状烧瓶状并发症并发症肠粘连、肠狭窄肠粘连、肠狭窄 肠出血穿孔、败血症肠出血穿孔、败血症少见少见阿米巴性肝脓肿等阿米巴性肝脓肿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毒血症毒血症腹痛、腹泻便秘腹痛、腹泻便秘交替交替全身症状明显全身症状明显肠道症状较轻肠道症状较轻毒血症,胶痛腹泻毒血症,胶痛腹泻粘液脓血症粘液脓血症里急后重里急后重全身症状轻全身症状轻腹痛腹泻腹痛腹泻果酱样大便果酱样大便检查检查OT实验,实验, X线线早期:血、骨髓早期:血、骨髓 ((+)晚期:尿粪晚期:尿粪肥达实验肥达实验大便脓细胞大便脓细胞 +大便培养大便培养血血WBC 急性:大滋养体急性:大滋养体慢性:包囊慢性:包囊(+)(+)(+)(+)(+)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