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总结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N=M 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 A)、稳定型 (B)、衰退型 (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 ”a、数学模型:( 1) Nt=N0(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2、“S型增长 ”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 处增长速率最大。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4、群落的空间结构: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四、群落的演替: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 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五、生态系统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结构:组成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消费者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 (蛔虫)异养生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 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营养结构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如桑基鱼塘)2 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3)物质循环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3举例 碳循环 :碳循环的形式 :CO2 大气中 CO2 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 1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使用新能源 . 2 植树造林 ,保护环境 .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5、实践中应用: 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6、信息传递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应用: 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7 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种类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应用: 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b、燃料需求增加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d、社会发展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3、我国应对的措施: a、控制人口增长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4、全球环境问题: a.全球气候变化b.水资源短缺c.臭氧层破坏d.酸雨e.土地荒漠化f.海洋污染g.生物多样性锐减5、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 旅游观赏科研 文学艺术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6、可持续发展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措施: a.保护生物多样性b.保护环境和资源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甲基绿使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两者互不干扰分布: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实验结果 : 细胞核呈绿色 ,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 肪 + 苏丹 III 橘黄色脂 肪 + 苏丹 IV 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 的 NaOH 溶液,乙液:0.05g/mL 的 CuSO4 溶液),现配现用。(3)步骤: 取样液 2mL 于试管中 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 左右 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 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 (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染液23 滴切片上 23min 后吸去染液 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 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 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 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 液: 0.1g/mL 的 NaOH 溶液, B 液: 0.01g/mL 的 CuSO4 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 加双缩脲试剂A 液 1mL,摇匀 加双缩尿试剂B 液 4 滴,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 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 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9)双缩脲试剂A、B 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 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 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考点提示:(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 25左右。(4) 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二)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1. 解离 : 药液 :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1 : 1 混合液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时间 : 35min .目的 :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 用清水漂洗约3min. 目的 : 洗去药液 ,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 3. 染色 :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 或 0.02g / mL 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 3 5min 目的 :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 4. 制片 :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 ,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 ,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 (三)观察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考点提示:(1)培养根尖时, 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 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应选用旧洋葱, 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 时到下午2 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4) 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 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 提取色素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 分离色素2、步骤:(1)提取色素研磨(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 :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 (胡萝卜素 )、黄色 (叶黄素 )、蓝绿色(叶绿素 a)、黄绿色 (叶绿素 b). 考点提示:(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保护色素, 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 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 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 大一些。(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 的蔗糖溶液,清水等。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 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观察 (液泡由大到小 ,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 (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 细胞外溶液浓度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细胞外溶液浓度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知识概要: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 观察考点提示:(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让阳光照射。(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 紫色加深; 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 紫色变浅。(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7)换高倍物镜后, 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 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实验八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考点提示:(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 DNA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最好用塑料烧杯, 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 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 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 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使用了玻璃烧杯。(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 有析出。(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防止 DNA 分子受到损伤。(9)两次析出DNA 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 DNA 析出; 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 DNA不溶于酒精溶液。(10)三次溶解DNA 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 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 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 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 时, DNA 的溶解度最低。 2mol/L 的氯化钠溶液和0。 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 的溶解度都比较高。(11)鉴定 DNA 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其中不加DNA 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 的试管溶液变蓝色。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原理 :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 6O2 6H2O = 6CO2 12H2O 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 = 2C2H5OH 2CO2 少量能量2、装置:(见课本)3、检测:(1)检测 CO2 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3、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和精细胞。(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实验十一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2、方法步骤:(1)洋葱长出约1cm 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 ,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 次。(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 染色 制片(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 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实验十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 度以上 )等. 2、 方法 : 分组调查 ,汇总数据 ,统一计算 .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100% 4、讨论 :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 . 实验十三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 萘乙酸 ), 2,4-D, IPA( 苯乙酸 ). IBA( 吲哚丁酸 )等2、方法: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 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 ,深约 1.5cm 即可。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等量原则 (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重复原则 (每一浓度处理35 段枝条 ) ;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科学性原则实验十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 方格 ,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4、讨论:根据7 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十五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等等。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实验十六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考点提示:(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 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 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 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回捕法的条件有哪些?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 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知识点梳理1精子与卵子发生的比较:项目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区别场所睾丸的曲细精管卵巢和输卵管时间初情期之后性别分化后开始,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储备,是在出生前完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中完成的过程连续性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是连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不连续的细胞质分配均等分配不均等分配结果形成 4 个精子( 2 种或四种)形成 1 个卵细胞( 1 种)和 3 个极体是否变形变形不变形共同点分裂前后,子细胞与原细胞相比,染色体减少一半,DNA减少一半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开进入分裂期后,每个染色体含有DNA减少一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精子的形成过程中的变化:部位起源作用顶体高尔基体内含顶体酶,受精时释放用于溶解卵丘细胞间的物质及透明带,形成精子通道尾中心体用于精子运动线粒体鞘线粒体精子运动及受精过程供能头部主要成分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原生质滴细胞质随着精子的成熟,最后脱落3受精:阶段主要过程特殊反应及作用准备阶段精子获能在雌性生殖道中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卵子准备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受精阶段穿越放射冠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形成精子穿越放射冠的通路顶体反应,其作用: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间物质及透明带穿越透明带顶体酶将透明带溶出孔道,精子借自身运动穿越,接触卵黄膜透明带反应,其作用:防止多个精子进入透明带,形成防止多精子进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进入卵黄膜精子外膜和卵黄膜相互融合,精子进入卵中卵黄膜封闭作用: 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原核形成精子原有核摸破裂,形成一个新的核膜, 形成雄原核, 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排出第二极体,形成雌原核卵细胞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保证细胞核 DNA与精子中相同形成受精卵雌、雄原核彼此接触, 合并, 形成二倍体染色体的受精卵4早期胚胎发育:发育阶段场所阶段特点受精卵输卵管个体发育的起点,其全能性最高卵裂期输卵管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多,胚胎体积不变或略缩小,每个细胞的体积不断缩小,核内遗传物质并未减少桑椹胚输卵管细胞数目达到32 个,本阶段以前的细胞均未分化,细胞全能性最高, 是胚胎分割的最佳时期囊胚输卵管细胞开始出现分化,内部出现了囊胚腔, 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各种组织,透明带内壁形成滋养层,囊胚期后期透明带破裂,胚胎孵化原肠胚子宫(胎生生物)个体发育中分化能力最强阶段,分化形成三个胚层,滋养层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出现原肠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如何筛选杂交瘤细胞?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筛选产生单一抗体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是本技术的关键步骤。在细胞混合物中含有骨髓瘤细胞、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通常采用HAT培养液进行筛选培养,由于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天然增殖,因而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融合细胞不能在HAT培养液中培养。 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 -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HGPRT )细胞, 因而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以及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在HAT培养液中不能利用次黄嘌呤作为前体合成鸟嘌呤和腺嘌呤, 同时在 HAT培养液中加入的氨基蝶呤阻断了利用脱氢叶酸还原酶合成嘌呤的第2条代谢途径, 于是它们也不能增殖生长。只有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可以在HAT培养液中增殖生长,因为杂交瘤细胞从B淋巴细胞处获取了HGPRT ,可以利用培养液中的外源次黄嘌呤,而培养液中添加的胸腺嘧啶可以克服由于氨基蝶呤抑制脱氢叶酸还原酶而阻碍的嘧啶合成。这样,在细胞融合大约1014d 之后, HAT培养液中只有骨髓瘤细胞与 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能够增殖生长。由于不同效应B细胞的特异性存在差异,经 HAT培养液第一次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不同,还必须对杂交瘤细胞群进行二次筛选, 才可能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二次筛选通常采用有限稀释克隆细胞的方法, 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到多孔细胞培养板上,使培养板的每孔中只有一个细胞, 通过培养使细胞增殖,然后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每孔上清液中细胞分泌的抗体类型。 上清液中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培养孔即为阳性孔,阳性孔中的细胞还不能保证是来自单个细胞,继续进行有限稀释,一般重复3、4 次,直至确定每孔中细胞为单克隆细胞。在动物免疫中,应选用高纯度抗原。一种抗原往往有多个决定簇,一个动物体在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实质是众多B 细胞群的抗体分泌。而针对目标抗原表位的B细胞只占极少部分。由于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在已经融合的细胞中,有相当比例的无关细胞的融合体, 需细筛选去除。 筛选过程一般分为两步进行:一是融合细胞的抗体筛选,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特异性抗体筛选。将融合的细胞进行充分稀释,使分配到培养板的每一孔中的细胞数在0 至数个细胞之间(30的孔为0 才能保证每个孔中是单个细胞),培养后取上清以ELISA 法选出抗体高分泌性的细胞;这一过程常被习惯地称作克隆化 。将这些阳性细胞再进行克隆化,应用特异性抗原包被的ELISA 找出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阳性细胞株。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5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