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常常像汹涌跌宕的激流,他们的情感世界又如同没有绿洲的荒漠。面对自闭症儿童情绪、情感的奇异组合,我们怎么办?高功能孤独症儿童, 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 他们对人际关系可能会很敏感,终有一天他们会期待理解和友谊。 但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和他们构建友谊的能力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差距, 这就会导致他们在高级情感沟通方面的挫折。如果能及时给予帮助,可以指导他们修正一些行为,减少一些挫折,但是,能否从根本上修补他们的情感动机缺陷,还是未知。能否在与同龄人的情感交往中做到协调互动,心领神会, 还是未知。 从世界上现有的文献看, 孤独症患者摘取人类心灵桂冠上的“ 情感明珠 ” ,是十分艰难的。情感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特有障碍之一,我们可以依据心理科学关于情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给予教育干预。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都实现相同的目标,但是,无论孩子能力的高低, 无论障碍的多少,都是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的。 促进孤独症儿童正常的情感需要出现,并一定程度地学会情感交流, 享受到情感交流的乐趣, 这是可行的, 也是我们情感教育的目标追求。肉体之上的 “ 高级建筑 ”谈情感发育问题,首先应该谈情绪,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是人对环境刺激产生的激越的心理状态和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是社会化、 稳定化、复杂化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反应。情绪带有情景性, 而情感带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心理学家们对情绪的分类具有许多争议,我们将其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比方说,愉快、高兴、愤怒、恐惧,这些都属于简单情绪。简单人和动物都会有。像骄傲、自豪、羞愧、内疚、轻蔑、尴尬、懊悔部属杂情绪,复杂情绪则是人类特有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发展停留在简单碱谣上,社会化程度很低, 缺乏高级的复杂情绪。一般常人的情绪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现象,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外界足以引起情感反应的刺激麻木不仁,引起情感丧失,对亲人不关心、不体贴,久别重逢甚至生离死别也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冷漠,内心体验贫乏;另一方面是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缺乏同情心。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许多具体怪异行为源于情感障碍。情绪的产生是脑神经多种部位的整合活动,主要涉及下丘脑、 网状系统和边缘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统中的杏仁核以及额叶皮层。 心理学家认为: 下丘脑的信号影响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围两方面的冲动,向下传导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递则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被主体体验到。美国医学家鲁克推断: 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是这个系统活动失常的结果。他们认为病人消沉、冷淡,对一切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甚至医生告诉他“ 你的母亲死了 ” ,病人仍然无动于衷, 这些现象的产生可能和网状系统的减弱和损伤有关。 专家研究还发现, 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在情绪控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赋予感觉经验以情绪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有一个医学案例: 一个年轻人因病切除了杏仁核, 从此对人完全失去兴趣, 宁可离群索居, 对亲朋好友一概不识,面对亲人的悲哀无动于衷。总之,情绪、情感发展有其重要的脑神经学方面的生理机制。正常儿童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常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依恋, 第二阶段为移情, 第三个阶段为友谊。依恋发生在婴儿期,是指婴儿用微笑、目光和行动,亲近、追随他的父母和看护人,从而和父母、看护人建立特殊的依赖关系。 婴儿在对依恋对象亲近、 追随时,同时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拒绝。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将依恋的形成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2 个月 3 个月。新生儿对所有人都做出相同的反应,并没有对特定的人形成特殊的情绪反应。2依恋建立期, 3 个月1 岁。婴儿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积极的情绪反应,能从周围的人群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接近。3依恋关系明确期, 1 周岁 2 周岁。婴儿发展了接近看护人的能力,开始将父母和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 从此出发探索环境。当他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婴儿以反抗、紧握、惶恐等表现对待与亲人别离,并且以拒绝情绪对待陌生人。4两岁半以后,婴儿开始明白看护人的愿望、情感、意见,学会根据看护人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建立更丰富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示对父母和看护人的亲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移情,心理学上的一般意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相互作用,当一方感知到另一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即由于对别人情绪的发觉而导致自己情绪的唤起。 这是一种把自己置于另一人的位置上去体验的能力。设身处地地识别和体验别人的情感,这是人际交往中同情与助人行为的前提。在移情中, 最主要的情感表现是同情心,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与痛苦所产生的感情共鸣,并对其产生关心、抚慰、支持、帮助的行为的感情。移情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为它需要认知发展的支持,需要有发觉、理解别人情绪变化的能力,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别人情感的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幼儿期正处于认知中心化。阶段,孤独症儿童极端“ 以自我为中心 ” ,给移情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而,发展情感沟通, 必须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情感,摆脱自我中心。友谊是更高级的情感关系,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以平等互利为前提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友谊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依靠亲密情感支持的关系, 一般友谊还是持久稳定的关系。 12 岁的儿童认为, “ 友谊” 可以交流秘密,可以分享情感,“ 友谊 ” 可以期望对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建立和维系友谊,是人特有的高级的社会行为。激流与荒漠的奇异组合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特点表现为:第一,情绪体验简单,高级情绪出现很晚,而且浅表、短暂。第二,情绪不宜控制,爆发频繁,表达方式简单。第三,情绪程度激烈。第四,情绪并非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情,具有弥散性。第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大多数是短暂的应激反应,不能转化为持久的心境和情感。第六,大多数情绪由低级的生理功能引起,和心理感受无关。情感是由情绪的提升转化而形成的。情感是稳定的、 具有社会内涵的、 长久持续的心理体验和态度。 情感指向特定的人和事件, 它是我们对他人或者事件的心理倾向、态度。情感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性质。情感需要和情感表达是人特有的高层次的心理能力,是人的精神世界里潜在的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生俱来的一种特质, 当人的生理、 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潜在的特质就会显现, 变成一种现实的需要和能力, 这种需要和能力并不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遗传使人们天生具有情感基因,如同大脑里刻录了“ 情感程序 ” ,所以,不管是否受过教育;人都会有自发的情感需要和体验,都会具有表达情感的能力。孤独症儿童是否能发展出正常的情感呢? 其生物可能性存在吗?事实证明,孤独症儿童不是完全没有情感“ 细胞” 而是有 “ 带缺陷的情感细胞 ” ,这是孤独症儿童情感教育的生理基础。孤独症儿童的正常情感如同他们的其他能力一样,很难生成,需要经过特别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情感建立和维系的本质是: 以物质为载体, 以双方心理互动为过程, 以感受为目的,在同一层面上到达精神的共鸣、共享。由于这个特点,使情感交流不像工具性交流那样一切都是有形可见的。心理感受注重的是心领神会, 更高级的感受实质上是不可言传的。从情感建立和维系的特点上分析,孤独症儿童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第一,动机不足。了解他人,将人作为自己的认知对象,根据人的表情、动作等外部条件,进而体察、识别、推断他人的内在感受,从而根据这一判断来调整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距离, 这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 但是,孤独症儿童缺乏这一心理需要,他们的高级情感需要极其微弱。除了遗传因素之外, 有一个因素不可以无视,即情感沟通兴趣的欠缺,这和孤独症儿童后天的经历与处境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情感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追求情感分享, 一定是在情感沟通中得到了正面的强化。但是,孤独症儿童在与人交流中,所得到的指责、命令、冷落、排斥等负面的感受多于正面的感受,这使得他们本能地疏远他人, 失去了情感交往的兴趣。第二,严重的自我中心化。 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情感沟通建立的基础,恰好孤独症儿童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即使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他们在理解语言上仍然会有障碍,他们一般多从字面上理解,无法了解深层的含义,更听不懂言外之意。他们在语言互动上,可以维持对话,但是内容多以表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主,对别人的反应并不在意, 总是使用自己习惯的话答复别人。他们的举止不会顾虑到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反应。第三,不能体察心理活动。 孤独症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解读别人的情绪。孤独症儿童自身的情绪异于常人,再加上他们语言的有限性, 使得别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情绪。由于失去了与常人共同的情绪体验, 由于存在表达上的障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他们和常人之间没有情绪共鸣, 即使他们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 也无法与自己的感受连接,更难以进行情感分享。孤独症青少年会试图去建立和别人的情感沟通,但是,当对方不能获得平等的情绪表达和情感满足时,交流往往就会中断。如果对方只出于责任或者利益来维系与孤独症儿童的情感交往关系,那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第四,缺乏情感调节能力。情感性交往的维持需要大脑中具有一种“ 调节机制 ” 。情感交往中,同伴间有高度的弹性与多样性、变化性,为了成功互动,每个人必须过滤自己脑海里的信息、感觉,以便及时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信息,所以,几乎是无时无刻要做好瞬时判断, 要不停地作主观评价, 然后根据互动对象之间的共鸣深度做出再次评估,决定是否继续沟通。情感性交往没有特定的目的来引导双方的行为,没有可预测性。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双方共同构建的沟通系统不至于混乱呢?情感沟通的双方需要感受对方微妙的情绪变化, 时刻根据对方的情绪决定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反应。 这个过程就是“ 情感协调机制 ” ,这种机制使得双方会共同努力,即使在出现误解、困惑的情况下,也能共同承受,化解障碍,维持交往。孤独症患者的神经缺陷,使他们无法把握这样的沟通系统,没有这种调控机制,经验分享难以发展起来。没有感情的。参与,虽然孩子可以成功融入社交模式,但是,仍然缺少了重要的东西 交往动机和快乐体验。 有很多高功能孤独症孩子有很好的行为习惯,少部分孩子能表达情绪,还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但是仍旧不足以和别人建立友谊关系。一个孤独症孩子具有表达自己情绪和读懂别人情绪的能力,能够维持自己和同伴的友谊,能够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并在交往中和同伴形成情感共鸣,调整自己和同伴的心理距离, 这是一个孩子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孩子康复程度的高级指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