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 ,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2、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 、 “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1)光年: 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范围:( 2) 可见宇宙: 半径约140 亿 光年, 9.4608 1012千米140 亿1.321023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2)类型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 1)概念: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主要组成: 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 多亿颗恒星)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 光年(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 超过 1250 亿个总星系(可见宇宙) :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4)太阳系和地月系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中心天体: 太阳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主A 运动特征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成2成行员星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 分类巨行星: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公转周期: 76 年方向: 自东向西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组成:彗核慧发彗尾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周期: 27.32 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 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月相类型 : 新月 - 上弦月 - 满月或望 - 下弦月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注意:一、利用多媒体模拟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注意提示观察月相二、1、月相类型与出现日期:新月或朔(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或望(十五、十六)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2、月亮升落时刻新月:与日同升同落(6 时升, 18 时落),三者一线上,月球居中上弦月:日落月亮上中天(12 时升, 24 时落) ,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满月:与日此升彼落(18 时升, 6 时落),三者一线上,地球居中下弦月:日出月亮上中天(0 时升, 12 时落)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3、月亮的亮面朝向农历上半月:亮面朝西(日落时看)农历下半月:亮面朝东(日出时看)4、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 日(朔望月)5、历法 农历规定:新月即朔,为农历初一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按农历的月日计算安排的。三、日食与月食1、月食都在什么月相时发生?日食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太阳、月球、地球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月食,日食发生时,是因为月亮运行当太阳与地球当中,挡住了太阳;月食发生时,是因为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挡住了太阳)答: 1月食 时太阳月亮在地球两侧,是 “望” , 即满月 ; 日食 时太阳月亮在同一边, 所以是“朔”,即新月 .2月食形成原因:因为 满月时 ,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是:月球地球太阳。太阳光被地球遮挡,月球就进入地球的阴影(很像在地球上的影子)。因为月球不能再反射太阳光,就没有光进入人眼,人们就看到月食了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3日食形成原因:因为 新月时 ,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是:地球月球太阳。太阳光被月球遮挡,人们就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挡了。即日食。食分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指从所在位置观测日食时,月亮所处的位置只能挡住太阳的一部分,日全食则是月球阴影完全挡住太阳。发生日食时, 我们所看到的是日全食还是日偏食取决于我们观测时所在的地球位置。 而日环食较为特殊,月球绕地运转轨道其实是椭圆形的,当月球距离地球最远处发生日食时, 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最远,月球阴影最小, 它就不足以完全挡住太阳。而此时如果我们处于地球上恰当的位置(月球投影的正中心),就能够看到日环食,否则我们看到的依旧是日偏食。2、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呢?答:1种答案:月亮每个月都会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或者在地球背太阳的那一边,但却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因为月亮绕地球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之间,有一个 5 度多的夹角,这样从地球上看起来,月亮常常是从太阳和地影的上面或下面转过,因此不会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2种答案:因为有赤黄交角。月亮每个月都会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或者在地球背太阳的那一边,但却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因为月亮绕地球的轨道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之间,有一个5 度多的夹角,这样从地球上看起来,月亮常常是从太阳和地影的上面或下面转过,因此不会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共面性(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 类地行星(2)八大行星结构特征巨行星(按质量大小)远日行星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外部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有生命来光照条件没变化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0100) ;水呈液态状态2、地球的特殊性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宜生物呼吸的较厚大气层的存在(大气厚度密度合适,大气成分合适)自身条件公转与自转的周期适中:温度变化幅度小(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液态水的存在: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生命摇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二节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设计 1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1.2.圈层太阳活动现象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周期对地球的影响光球黑子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约 11 年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等现象色球耀斑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日冕太阳风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板书设计2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1 、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2 、 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在高温高压下, 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公式表示如下:4HHe+能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3、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可见光:0.4 0.76 微米, 占太阳辐射50%红外光: 0.76 微米,占43%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 4 微米)紫外光: 0.4 微米,占7%1 、太阳辐射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纬度位置: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天气状况 :晴天多,云雨天少;南方比北方少影响因素海拔高低: 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辐射强。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日照长短: 长强短弱,夏半年,高纬地区辐射强2 、太阳常数: 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太阳常数值为8.24 焦(平方厘米分)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如下图所示。(投影)太阳环状热量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地理辐射天体传递水体运动洋流环境(2)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 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热量纬度差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外部结构: (内外)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内外)亮度、密度由大小(内外)温度、厚度由小大1、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类型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日冕2、太阳活动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B: 树木年 轮厚薄变化周期11 年;两极 永久冰川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 年周期C: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几率增加,反之,天气变化相对平稳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 ?“磁暴 ” 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4 (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太阳大气抛出) 高能带电粒子 轰击极区高层大气? 极光 (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注意:一、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往往具有同步性,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 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所以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所示:电磁波 扰动地球电离层? 影响短波通信高能带电粒子 扰动地球磁场?“磁暴 ” 现象高能带电粒子 碰撞极区高层大气? 极光黑子、耀斑 ? 地震、水旱灾害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A、侧面定向:自 W E (1)图形定向2、方向:自西向东 B、极点定向:北逆南顺(2)经度数变化定向: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1)恒星日:真正周期;1 恒星日长23 小时 56 分 4 秒,转动角度3603、周期(2)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 24 小时,转动角度 360 59注意: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 小时(自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 小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1)角速度B、规律: 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角速度不随纬度、海拔变化。4、速度A、概念: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2)线速度B、规律: 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维递减,两极为零。任意纬度的线速度 =1670cos Km/h。第二课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自身特性决定不发光,不透明;地球自转的结果2、昼夜交替的周期:1 个太阳日,即24 小时3. 昼夜状态的表达: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a 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o;b 白昼大于0o;c 夜晚小于0o;d 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 90o);e 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o)。4、晨昏线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反之,由昼到夜为昏线。(1)晨昏线判断方法:昼、夜半球判断: 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分昼夜半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2) )晨昏线特点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15/ 小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确定地方时:赤道上晨6 点昏 18 点,昼半球中央经线12 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 24)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 3)晨昏线应用相切,判断二至日昼夜长短推算:昼长 =日落 - 日出 =24- 夜长 =(12- 日出) 2=(日落 -12) 2夜长 =24-昼长 =(24-日落) 2=日出 2注:日出 =12-1/2 昼长日落 =12+1/2 昼长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方向:自东西( 4)晨昏线运动过程范围: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1原因: 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2、特点:垂直物体运动方向;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二)地砖偏向力3、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4、手势判读方法: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注: 四指: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偏转后运动方向(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5、原理应用(2) )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三)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1)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2)原理: 24 小时 /一周, 15 /小时,4 分钟 /度, 4 秒钟 /1,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1、地方时(3)地方时的计算:A:地方时差 =两地经度差4 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0经线同侧为“ -” ,异侧为“ +”;同减异加)B: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 分钟 ( 用法,已知西边求东边用“ +” ,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东加西减)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A: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 个时区 , 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度;B:中时区: 7.5 oW 7.5 oE(以 0o经线为中央经线) ;C: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D:东西十二区 : 172.5oE 172.5 oW (以 180o经线为中央经线)(2)区时的规定: 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 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中时区的区时被称为国际标准时间(3)区时的计算A: 时区序号 =经度数 15(四舍五入,取整数)余数 7.5 度时区序号为所得整数+1 余数 7.5 度时区序号就为所得整数B: 区时差的计算(时差) :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异区相加,同区相减)C: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已知西边求东边用“+” ,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 ;东加西减 )D: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 15E: 时区经度范围:时区号15 7.5 (4)北京时间和世界时365 日时 48 分 46 秒A: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但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各地大多都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经度是116E,所以北京时间比北京当地的地方时早了16 分钟。B: 世界时: 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人为日界线: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大致与180 度经线重合。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向东跨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跨过日界线:加一天)(2)自然日界线:0 时所在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所在的经线,他不断变化。)注:A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 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相反从 0 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旧的一天;B 当 180经线与0 时经线重合时,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三课时三、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1) 恒星年 : 以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物,(恒星可认为固定不动,地球公转一周后回到原来位置)地球公转一圈360,时间为365 日时分10 秒,是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应用于天文4周期:(2)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照物,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运动一个周期为1 回归年,约365 日时 48 分 46 秒,是 日常生活所用的地球公转周期。 a.角速度 :平均每天向东推进1 度; 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5、速度注:近日点(1 月初);远日点(7 月初) b.线速度 :平均线速度约为30 千米秒; 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四、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 ;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5 。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度数等于极圈的度数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1)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原因(2)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范围:南北纬23.5 之间(3)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4)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1 回归年, 365 日时 48 分 46 秒3、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例如: 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四课时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A、 太阳高度 (角): 昼半球 0;夜半球0;晨昏线 =0(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 12 时时太阳最高B、 正午太阳高度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二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A、纬度分布规律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B、季节分布规律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回归线之间: 直射赤道时达到最大值,为 90,一年有两次 (回归线上只有一次)(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A、公式 H 90o纬度差( 纬度差: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同一半球时,“纬度差” =该地纬度 -直射点纬度;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纬度差” =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半球大减小,异半球相加)B、公式 H90 注: 当地纬度, 夏半年取“ +”、 冬半年取“ -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确定地方时:当地地方时为12 时,计算其他经线上的地方时A、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B、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确定房屋朝向与房间采光关系 C 、夏季照射少,冬季照射大(冬暖夏凉):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相反南回归线以南:正午日影始终朝南;冬至日日影最短,夏至相反A、正午日影长短及方向南北回归线之间:可朝南,可朝北,直射时无日影日出:正东升日影正西赤道日落:正西落日影朝正东B、日出、日落、日影朝向日出:东北日影西南北半球日落:西北日影东南日出:东南日影西北南半球日落:西南日影东北计算楼高和楼间距TanH=hL L=hcotH 注:两楼间的合适距离LhcotH H=90 当地纬度, 夏半年取“ +”、 冬半年取“ - ”。计算热水器安放角度: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为a, 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角 a+角 h=90a=90-h=90 -90 = 太阳热水器的倾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反应该纬度的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某一点的轨迹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他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2)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A、春、秋分 (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等长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纬度变化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圈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南半球相反季节变化B、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最大,南半球相反C、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3)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 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2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昼长 =(12- 日出时间) 2 或:昼长 =(日落时间 - 12 ) 2 :根据昼夜长短求日出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 昼长 /2 ;日落时间 =12+昼长 /2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3、四季的更替(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天文四季冬季: 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季 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传统四季: 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2) 四季的划分欧美四季:欧美国家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使用国家: 北温带一些国家气候四季划分: 春季: 3、4、5 月;夏季: 6、7、8 月;秋季: 9、10、11 月;冬季: 12、1、2 月界线: 热带与北温带界线;热带与南温带界线;北寒带与北温带界线;南寒带与南温带界线;划分特点: 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 有极昼极夜的是寒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4、五带的划分意义: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热带和寒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一样,温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相反。即: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大,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小,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大。第四节 1、4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的定义、分类、特性(1)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2)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3)分类: 纵波( P 波)和横波( S 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4)特性分类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较快固态、液态、气态随 着 所 通 过 物 质性质而变化横波较慢固态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不连续面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莫霍面 33km 纵波和横波传播明显增加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位置: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厚度: 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1)地壳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组成: 90 多种化学元素, 含量较多的8 种元素,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位置: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下界面在距地表2900 千米深处厚度: 172900 千米(2)地幔结构和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从古登堡面到地心厚度:平均厚度约3470 多千米(3)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地 表 莫 霍界面平均 17 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莫 霍 界 面 古登堡界面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心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概念: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2)组成: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1、大气圈(3)特点: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4)上界: 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1) 概念: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状态: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2)组成位置: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地下水)、水汽水、生物水2、水圈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3)运动状态:循环运动。(1) 概念: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2)范围: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水圈(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3、生物圈(3)最核心的部分:地面以上100 米,水面以下200 米。(4) 作用: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由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5)地球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才会变得生机盎然。外部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气态: 天然气(一)矿物存在形式液态: 石油、汞-固态: 矿物多数,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矿物金属矿(造矿矿物) :黑色、有色、贵金属、稀有金属化学组成分类非金属矿(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单质、化合物积聚成因岩浆岩相互转化化学元素-矿物-岩石-沉积岩- -地壳物质循环一定地质条件下变质岩物质基础有富用集存在于矿产矿石含有(二)岩石(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特点: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侵入岩常见岩石: 花岗岩岩浆岩:(2)分类特点: 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喷出岩或气孔构造常见岩石: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沉积岩:特点:具有层理结构 ( 下层比上层老) ,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沉积固结形成:裸露岩石- -碎屑物质 -沉积物 - -沉积岩命名物理沉积:层理构造;化石(砾岩、砂岩、页岩)-化学沉积:煤、石油、石灰岩高温高压形成:所有岩石-变质岩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变质岩特点:片理构造砂岩 ( 沉积岩) -石英岩常见岩石页岩(沉积岩)-板岩石灰岩(沉积岩)- -大理岩花岗岩(岩浆岩侵入岩)-片麻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概念: 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转化地球内部放 -放射能热能-机械能-推动岩石圈层射性物质衰变物质运动 A 岩石圈诞生与消亡(3)影响 B大地沧桑巨变 C地壳物质形态持续转化侵入、喷出作用岩浆 岩浆岩冷却凝固作用(二)岩石的转化外力作用三大类岩石 沉积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变质作用三大类岩石 变质岩重熔再生作用三大类岩石 新的岩浆注:外力作用: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外力作用下,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判断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框线图的窍门(1) 窍门一: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2) 窍门二: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二节 2.2 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是主要形式,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岩浆活动(如基拉韦厄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形 成 高 山 或 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同时进行,方向上相反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变化起主导作用,地壳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削高填低, 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作用与宏观地形(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地壳上地幔顶部=岩石圈)(2)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大洋板块1 个太平洋;大陆板块5 个亚欧、非洲、印度洋、美洲、南极洲)(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 岛弧或海沟 -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注括号内容可下面讲解2、板块边界类型与地表形态板块边界分 生长边界( 海岭、断层 )和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 。前者主要是指板块的张裂处,后者主要指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边界类型示意图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地形)实例生长边界(张裂)海岭、大陆裂谷、 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消亡边界碰撞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 海沟、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俯冲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俯冲角小海岸山脉、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和智利海沟俯冲角大陆缘岛弧、海沟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下面的表格可讲解练习用,不用板书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海上海洋、海岭(红海、大西洋)张裂区(生长边界)陆上裂谷、断层(东非大裂谷)板块交界处海上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洋板块交界处岛弧 (亚洲东部岛弧)(板书)碰撞挤压区与大陆板块陆上海岸山脉 (北美洲西部)(消亡边界)大陆板块 - 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与大陆板块(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层形态(判断方法; 形态、岩 层 新 老 关系)未侵蚀的地貌(一般状况)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生产关系(实践意义)背斜岩 层 向 上 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一般成山,有时成谷)1、储油气构造2、建隧道 3、顶部采石场向斜岩 层 向 下 弯曲;中心新,两翼老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一般成谷,有时成山)易于储水,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1、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2、地垒:断层中间岩快相对上升;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3 地堑:断层中间岩块相对下沉;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4、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1、泉、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2、大型工程(铁路、公路、桥梁)或水库建设避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岩浆从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岩浆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火山(长白山主峰)火山通道:岩浆上涌路径1、火山结构火山口: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出口,有时积水会形成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火山锥:火山碎屑和喷涌出岩浆堆积形成锥形体。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2、地震: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震源:地震震动的发源处震中: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震中距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源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以下必讲)(一)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侵蚀 -堆积地貌裸露地表风化侵蚀风化侵蚀产物外力搬运因素变化物质沉积形成侵蚀堆积地形(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典型例子流水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河流“V”型谷流水堆积冲积平原、三角洲风力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风力堆积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规律: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2)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3)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以下是资料参考一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流水风力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 裸岩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另外:海水:侵蚀海蚀柱、海蚀崖;堆积沙滩冰川:侵蚀冰斗、角峰资料参考二外力作用典型例子流水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河流“V”型谷流水堆积冲积平原、三角洲风力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风力堆积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资料参考三地质构造类型结构特征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地形成因举例褶皱背斜向上隆起中间老,两翼新山岭岩层向上隆起而成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山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向下凹凹陷中间新,两翼老山谷岩层向下凹陷而成山岭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断层地垒相对上升块状山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等地堑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 吐鲁番盆地等资料参考四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刷坡面,例如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地貌;使沟谷加宽加深,例如 峡谷搬运侵蚀后的泥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山 前 形 成 冲 积扇和洪积扇 ,河 流 中 下 游 形成 冲 积 平 原 和河口三角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壑的地表、河流“V”型谷)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资料参考五(所有的外力汇总)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人类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则会产生合理的影响趋利避害2、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趋利避害:(利大于弊)缓坡梯田、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对地形的影响消极作用:(弊大于利)陡坡梯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板书 ) 【讲述】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外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 ,甚至是有害的。【学生活动】教材P42 页活动,并回答活动中的问题。【讲述】 从上述我们知道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 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分析其合理性。【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认识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 保护环境, 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教学反思】 我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学习目标及其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当中,而不是单独在教案本上书写,同时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知道自己本节要知道哪些内容,掌握哪些内容, 有的放矢,而非由教师掌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很多以活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要大胆的让学生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7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三节2.3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板书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气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 划分依据: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A、高度分布: 平均厚度12 千米;低纬厚: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度 8-9 千米B、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高度每升高 100 米, 气温下降 0.6,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温度越低)( 1)对流层下暖上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A、高度分布:由对流层顶到50-55 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热量来自臭氧吸收紫外线温度升高)B、主要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飞行(上热下冷不对流)(2)平流层大气能见度高(水汽、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C、与人类关系:臭氧保护生物的天然屏障;有利于高空飞行A、高度分布:由平流层顶到2000-3000 千米( 3)高层大气密度小,气压很低B、主要特点高速运动的质点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这里有若干电离层(80-500 千米),能反射无线电波C、与人类关系: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参考资料一低层大气组成体积( % )作用干洁空气N278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21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0.03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O3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水汽很少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参考资料二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 高 度 的 增 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薄: 8-9 千米随 高 度 增 加 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第二课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对流层: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尘埃2、反射(无选择性)特点:无选择性;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典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云多,反射强)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特点: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3、散射(有选择性)典历: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仍是明亮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9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概念: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2、波长类型:短波辐射3、与大气的关系:大气直接吸收的少4、作用:加热地面1、概念: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2、波长类型:长波辐射3、与大气的关系:大气吸收(对流层水和二氧化碳)大部分4、作用:大气的直接热源1、概念: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2、波长类型:长波辐射A、一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大气辐射3、与大气的关系: B、大部分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会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又加强了地面辐射(地面保温作用)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是云层的厚度 (浓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4、作用:补充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另一种板书大气保温作用:(1)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太阳暖大地)(2 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地面降温(大地暖大气)(3) 大气逆辐射又使近地面增温,起到保温作用(大气返大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0 页,共 31 页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2、下垫面因素:反射率高低(下垫面不同,地面反射率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就不同,地面辐射就存在差异)3、其他因素:气象因素-阴晴和昼夜长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1 页,共 31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