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文采用三段乱序法编排(即基本按照高频、中频、低频进行乱序),部分遵循同项省略原则(即 1、2、3 并列,只列出 1)和包含合并原则(即1 包含 2、3,只列出 1)。1、病毒学(virology) :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衣壳(capsid):又称壳体。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亚基 (capsomer)按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是病毒毒粒的基本结构。有三种结构:螺旋对称壳体;二十面体对称壳体;双对称结构。3、螺旋对称壳体:亚基有规律的沿着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4、核衣壳(nucleocapsid):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构成的复合物,又称核壳。5、裸露毒粒(naked virion):仅有核衣壳构成的病毒颗粒。6、包膜(envelope):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包裹的一层脂蛋白膜,是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也作囊膜。7、刺突(spike):包膜或核衣壳上的突起。8、裂解量:每个受感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9、隐蔽期:自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消失至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10、自外裂解: 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在同一细胞上, 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引起细胞裂解,但是病毒病没有增殖,这种现象称为自外裂解。11、脱壳:病毒侵入后,包膜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的过程。12、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且引起细胞死亡,形成裂解循环。13、温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 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的噬菌体产生。这一现象称为溶原现象。14、免疫性: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形成的溶源性细菌具有免疫性, 其他同类噬菌体虽然也能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导致该细菌裂解,也不能增殖。15、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ircle):又称复制循环。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16、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似性。与变异相对。17、CI 蛋白:又称为 阻遏蛋白,是一种 阻遏物,能使与复制成熟和裂解等有关的基因都不转录,使 噬菌体处于溶源状态。在处于原噬菌体状态时,其CI 蛋白的合成一直维持低速率状态。18、体外诱变剂:对病毒的静态核苷酸进行化学修饰, 使其在后面的复制中碱基配对发生改变,导致同型碱基置换或异型碱基颠换,如亚硝酸,羟胺,烷化剂等。19、体内诱变剂:作用于代谢活跃的核苷酸,为碱基类似物或插入剂。20、遗传重组:重组是混合感染中病毒基因组之间的物理作用。(下面的21、22、23 是它的三种类型)21、分子内重组:通过核酸断裂与重接(单一分子基因组病毒)。22、重配:多分体病毒在混合感染中,来源于不同亲本病毒的基因组片段可能重新组合。23、拷贝选择重组:发生在具有一部分单一分子基因组RNA 病毒中,仍属于分子内重组,但不涉及核算分子的共价断裂,RNA 聚合酶选择性的连接到静止模板链上进行RNA 子代链的合成。24、多数感染复活现象: 以同一株灭活病毒大量感染敏感细胞时, 有时会产生活得感染性病毒。25、表型混合:在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2 种病毒混合侵染中, 自带的表型具有双方亲本的特征,而基因型无变化。26、转壳现象:混合感染产生的子代病毒, 是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完全被另一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包裹,暂时性。27、互补作用:一种病毒的增殖促进另一种病毒的增殖,甚至为另一种病毒增殖所必需28、加强作用:在某些混合感染中,一种病毒可以增强第二中病毒的增殖。29、缺陷病毒: 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独立繁殖,必须依靠另一种病毒提供某些必需物质, 后者称辅助病毒,前者称卫星病毒。30、中间型杂交:用一个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或株系作为杂交的亲本。31、窗口期:从人体感染HIV 后到外周血血液中能检测出病毒抗体这段时间。32、单价噬菌体:只能寄生在一个“变种”的细菌细胞上,甚至只能在一定的菌株上寄生。33、多效作用:几个明显不相关的表型效应由单个基因所决定。34、 病毒: 一类比较原始的、 有生命特征的、 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35、退化性起源学说:细胞内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丢掉了复杂的代谢系统, 仅留下最重要的代表生命本质的核酸分子。36、居群:病毒存在与宿主内的形式,不是均一的。37、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也作科赫法则。是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确认病原体。 包括 Isolation (分离) 、 Pure culture (纯培养) 、 Inoculation(接种)、Re-isolation(再分离)四个步骤。38、Rivers 法则:1、特定病毒与疾病有联系,分离出病毒;2、培养;3、证明培养物的滤过性;4、在原始寄主或细胞中产生类似病害;5、重新分离出同一种病毒。39、血凝素(HA):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两个主要突起物之一,是作为病毒吸附蛋白的一种糖蛋白。40、包涵体(inclusion body):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也作包含体。包括病毒的聚集体;病毒的合成部位;病毒蛋白和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非病毒性包涵体。41、空斑(plaque):病毒使宿主细胞裂解或生长迟缓而在细胞生长的背景上出现的透光斑点。42、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编码的,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能, 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的蛋白质。43、血凝作用:病毒结构蛋白凝结血红蛋白。44、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 其值等于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除以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 即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45、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离心除去未吸附的病毒, 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 然后继续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 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包括吸附期、潜伏期、裂解期,另见 9、隐蔽期)46、可逆吸附:随机碰撞而接触,由静电引力或氢键引起的吸附,无特异性(非细胞颗粒也可吸附)。47、装配(assembly):亦称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48、非增殖性感染(non productive infection):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 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包括流产感染、限制感染、潜伏感染)49、 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50、病毒种的概念:一个基本分类单元,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物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51、株系(strain):同一病毒的不同系或分离物。病毒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致病力、寄主范围、抗原特性、传播方式甚至颗粒形状都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异了的病毒体称为株系。52、型(type):同一病毒的不同血清型。53、感染:病毒生存的基本方式。54、spontaneous mutation(自发突变):指在没有任何已知诱变剂存在的条件下,一些病毒在子代中产生高比例的突变体。 在基因组为 RNA 的病毒中, 自发突变率高得多(10-310-6),原因是 RNA 复制酶中缺少校正阅读活性。与之相对的是induced mutation(诱导突变)。55、无效突变体(null mutant):一个基因完全失活的病毒。一般来说,核苷酸任何形式的改变都能产生无效突变体表型。56、温度敏感突变体(ts 突变体):是一种条件致死突变体。由误义突变产生,即突变体某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化,在高温条件下(非允许温度),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能形成或不能维持它的功能构型,在允许温度(低温)条件下,这一蛋白质能形成功能构型,允许突变体增殖。57、缺失突变(deletion mutation):基因组的一部分丢失,有可能失去独立繁殖能力,甚至致死性。58、多效作用(Pleiotropism) :几个明显不相关的表型效应由单个基因所决定。59、缺陷性干扰(病毒)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DI particle):在某些条件下,如细胞培养中接种大剂量病毒并连续传代,易感细胞被感染后只产生少量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而大量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不完全,成为DI 颗粒。60、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病毒的数量。61、交叉复活(cross reactivation):一株活性病毒与另一株相关但具有不同遗传标记的灭活病毒复合感染细胞,由于重组产生具有灭活病毒某些遗传标记的活性病毒重组体,又称标记拯救(marker rescue)。(见 20、遗传重组)62、非遗传互作:病毒基因产物之间的互作。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 除可发生基因重组外、基因产物(蛋白质)的作用也可使产生的后代呈现表型变异。 (包括表型混合、互补作用、加强作用、干扰作用、互不干扰,见25、27、28)63、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天生的缺陷病毒,它们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独立繁殖, 必须依靠另一种病毒提供某些必需物质。 后者称辅助病毒 (helper virus),前者称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64、类病毒: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 分子,它能感染寄主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寄主产生病症。65、prpc和 prpsc:前者是一种正常的动物细胞蛋白,参与神经系统功能、核酸代谢维持等过程。后者称为朊病毒蛋白,是前者的异构体,少量PrPSc与细胞 PrPc结合后,以PrPSc为模板,使 PrPc发生明显的构象改变而转变为PrPSc,破坏神经细胞。66、核型多角体病毒(NPV,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昆虫病毒的一种。寄生在寄主细胞核内,包含体内含有多个杆状病毒粒子。(质型同理)67、前病毒:一种细胞内病毒DNA,它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或已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随细胞的传代而垂直传播。68、前噬菌体(prophage):同上理,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称之为前噬菌体。69、差速离心:交替使用高速和低速离心。70、密度梯度离心:部分或完全根据颗粒在一个无对流介质中的密度而获得分离蔗糖。71、抗原飘移 (antigenic drift):编码表面抗原(HA、NA)基因点突变累积导致抗原位点的改变,属量变,变异幅度小。72、抗原转变 (antigenic shift):由于基因组重排导致新的亚型出现,属质变,变异幅度大。(71、72 为流感病毒变异的两种类型)73、GP41 蛋白:HIV 的一种蛋白,横跨类脂双层,外端连接GP120,包膜下有一层基质蛋白 P17,附着脂质双层膜的内层,起稳定作用。74、乙肝“大三阳”:HBsAg、HBeAg、Ab-HBc 三项阳性;e 抗原阳性表示人体内HBV 复制。75、乙肝“小三阳”:HBsAg、Ab-HBe、Ab- HBc 三项阳性;e 抗体阳性表示复制减少或停止。76、重叠基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 序列,或是指一段DNA 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77、合胞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简称,是一种RNA 病毒,属副粘病毒科。78、非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从寄主体上,由于伤残或分泌而达到体外,与另一寄主体通过微伤口接触而传染,或通过寄主细胞间的有机结合而传染。79、介体(vectors)传播:介体传播:病毒依附在其它生物体上,借其它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传播、感染。80、dsDNA:双链 DNA。还有 ssDNA、dsRNA、ssRNA。81、高危行为:指容易引起HIV 感染的行为。82、 交叉保护: 两种病毒感染一种寄主时先入侵的病毒能够保护寄主不再受第二种病毒的侵染。83、获毒饲育期(acquisition feeding period)指无毒昆虫开始取食至已获得传毒能力所需的时间。84、 接毒饲育期 (inoculation feeding period) 指带毒昆虫在健康植株上引起发病的取食时间。85、潜育期(latent feeding period):指昆虫从获得病毒起到能传播给植物所需的时间。86、非持久性传播(nonpersistent ):口针传播,病毒在体内短期存在, 几秒几分钟即可获毒并立即传毒,也易丧失传毒能力87、持久性传播(persistent):昆虫保持相对较长的传毒时间,数周数月,其病毒可分为:循回病毒;增殖病毒;半持久性传播。88、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到适当的载体上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及酶催化反应。89、 (非重点)稀释限点(dilution end point, DEP):抽提液稀释到最后一个尚有侵染力的稀释度。90、(非重点)钝化温度(thermal inactivation point, TIP):病毒在未加处理的抽提液中,在某一温度时暴露 10min 而达到完全钝化。以下是我认为太简单或难以概括的部分词汇:二十面体对称、亚病毒、朊病毒、逆转录、类病毒复制的滚环理论、病毒感染的具体过程、各种病症、 CD4+ T 细胞、生物导弹、四种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动物病毒及植物病毒章的详细介绍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