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7.1 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问问 题题供大于求供大于求现现象象商品数量与价格的振荡在什么条件下趋向稳定商品数量与价格的振荡在什么条件下趋向稳定当不稳定时政府能采取什么干预手段使之稳定当不稳定时政府能采取什么干预手段使之稳定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减少产量减少产量增加产量增加产量价格上涨价格上涨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描述商品数量与价格的变化规律描述商品数量与价格的变化规律数量与价格在振荡数量与价格在振荡方程通解方程通解(c1, c2由初始条件确定由初始条件确定) 1, 2特征根,即方程特征根,即方程 的根的根 平衡点稳定,即平衡点稳定,即k, xkx0的条件的条件:平衡点稳定条件平衡点稳定条件比原来的条件比原来的条件 放宽了放宽了模型的推广模型的推广7.2 减肥计划减肥计划节食与运动节食与运动背背景景 多数减肥食品达不到减肥目标,或不能维持多数减肥食品达不到减肥目标,或不能维持 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在不伤害身体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达到减轻体重并维持下去的目标的前提下,达到减轻体重并维持下去的目标分分析析 体重变化由体内能量守恒破坏引起体重变化由体内能量守恒破坏引起 饮食(吸收热量)引起体重增加饮食(吸收热量)引起体重增加 代谢和运动(消耗热量)引起体重减少代谢和运动(消耗热量)引起体重减少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w(kg)/l2(m2). 18.5BMI25 超重超重; BMI30 肥胖肥胖.模型假设模型假设1)体重增加正比于吸收的热量)体重增加正比于吸收的热量每每8000千卡增加体重千卡增加体重1千克;千克;2)代谢引起的体重减少正比于体重)代谢引起的体重减少正比于体重每周每公斤体重消耗每周每公斤体重消耗200千卡千卡 320千卡千卡(因人而异因人而异), 相当于相当于70千克的人每天消耗千克的人每天消耗2000千卡千卡 3200千卡;千卡;3)运动引起的体重减少正比于体重,且与运动)运动引起的体重减少正比于体重,且与运动形式有关;形式有关; 4)为了安全与健康,每周体重减少不宜超过)为了安全与健康,每周体重减少不宜超过1.5千克,每周吸收热量不要小于千克,每周吸收热量不要小于10000千卡。千卡。某甲体重某甲体重100千克,目前每周吸收千克,目前每周吸收20000千卡热量,千卡热量,体重维持不变。现欲减肥至体重维持不变。现欲减肥至75千克。千克。第一阶段:每周减肥第一阶段:每周减肥1千克,每周吸收热量逐渐减少,千克,每周吸收热量逐渐减少,直至达到下限(直至达到下限(10000千卡);千卡);第二阶段:每周吸收热量保持下限,减肥达到目标第二阶段:每周吸收热量保持下限,减肥达到目标 2)若要加快进程,第二阶段增加运动,试安排计划。)若要加快进程,第二阶段增加运动,试安排计划。1)在不运动的情况下安排一个两阶段计划。)在不运动的情况下安排一个两阶段计划。减肥计划减肥计划3)给出达到目标后维持体重的方案。)给出达到目标后维持体重的方案。 确定某甲的代谢消耗系数确定某甲的代谢消耗系数即每周每千克体重消耗即每周每千克体重消耗 20000/100=200千卡千卡基本模型基本模型w(k) 第第k周周(末末)体重体重c(k) 第第k周吸收热量周吸收热量 代谢消耗系数代谢消耗系数(因人而异因人而异)1)不运动情况的两阶段减肥计划)不运动情况的两阶段减肥计划每周吸收每周吸收20000千卡千卡 w=100千克不变千克不变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w(k)每周减每周减1千克千克, c(k)减至下限减至下限10000千卡千卡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0周周, 每周减每周减1千克,第千克,第10周末体重周末体重90千克千克吸收热量为吸收热量为1)不运动情况的两阶段减肥计划)不运动情况的两阶段减肥计划 第二阶段:每周第二阶段:每周c(k)保持保持Cm, w(k)减至减至75千克千克 1)不运动情况的两阶段减肥计划)不运动情况的两阶段减肥计划基本模型基本模型 第二阶段:每周第二阶段:每周c(k)保持保持Cm, w(k)减至减至75千克千克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周周, 每周吸收热量保持每周吸收热量保持10000千卡千卡, 体重按体重按 减少至减少至75千克。千克。运动运动 t=24 (每周每周跳舞跳舞8小时或自行车小时或自行车10小时小时), 14周即可。周即可。2)第二阶段增加运动的减肥计划)第二阶段增加运动的减肥计划根据资料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的热量根据资料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的热量 (千卡千卡): 跑步跑步 跳舞跳舞 乒乓乒乓 自行车自行车(中速中速) 游泳游泳(50米米/分分) 7.0 3.0 4.4 2.5 7.9t每周运动每周运动时间时间(小时小时)基本基本模型模型3)达到目标体重)达到目标体重75千克后维持不变的方案千克后维持不变的方案每周吸收热量每周吸收热量c(k)保持某常数保持某常数C,使体重,使体重w不变不变 不不运动运动 运动运动(内容同前内容同前)7.3 差分形式的阻滞增长模型差分形式的阻滞增长模型连续形式连续形式的阻滞增长模型的阻滞增长模型 (Logistic模型模型)t, xN, x=N是是稳定平衡点稳定平衡点(与与r大小无关大小无关)离散离散形式形式x(t) 某种群某种群 t 时刻的数量时刻的数量(人口人口)yk 某种群第某种群第k代的数量代的数量(人口人口)若若yk=N, 则则yk+1,yk+2,=N讨论平衡点的稳定性,即讨论平衡点的稳定性,即k, ykN ?y*=N 是平衡点是平衡点离散形式阻滞增长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离散形式阻滞增长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一阶一阶(非线性非线性)差分方程差分方程 (1)的平衡点的平衡点y*=N讨论讨论 x* 的稳定性的稳定性变量变量代换代换(2)的平衡点的平衡点(1)的平衡点的平衡点 x*代数方程代数方程 x=f(x)的根的根稳定性判断稳定性判断(1)的近似线性方程的近似线性方程x*也是也是(2)的平衡点的平衡点x*是是(2)和和(1)的稳定平衡点的稳定平衡点x*是是(2)和和(1)的不稳定平衡点的不稳定平衡点补充知识补充知识一阶非线性差分方程一阶非线性差分方程的平衡点及稳定性的平衡点及稳定性01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平衡点平衡点稳定性稳定性x* 稳定稳定x* 不稳定不稳定另一平衡另一平衡点为点为 x=0不稳定不稳定01/2101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初值初值 x0=0.2数值计算结果数值计算结果b 3.57, 不存在任何收敛子序列不存在任何收敛子序列混沌现象混沌现象4倍周期收敛倍周期收敛的收敛、分岔及混沌现象的收敛、分岔及混沌现象b7.4 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 不同年龄组的繁殖率和死亡率不同不同年龄组的繁殖率和死亡率不同 建立差分方程模型,讨论稳定状况下种群的增长规律建立差分方程模型,讨论稳定状况下种群的增长规律假设与建模假设与建模 种群按年龄大小等分为种群按年龄大小等分为n个年龄组,记个年龄组,记i=1,2, , n 时间离散为时段,长度与年龄组区间相等,记时间离散为时段,长度与年龄组区间相等,记k=1,2, 以雌性个体数量为对象以雌性个体数量为对象 第第i 年龄组年龄组1雌性个体在雌性个体在1时段内的时段内的繁殖率繁殖率为为bi 第第i 年龄组在年龄组在1时段内的死亡率为时段内的死亡率为di, 存活率存活率为为si=1- di假设假设与与建模建模xi(k)时段时段k第第i 年龄组的种群数量年龄组的种群数量按年龄组的分布向量按年龄组的分布向量预测任意时段种群预测任意时段种群按年龄组的分布按年龄组的分布Leslie矩阵矩阵(L矩阵矩阵)(设至少设至少1个个bi0)稳定状态分析的数学知识稳定状态分析的数学知识 L矩阵存在矩阵存在正单特征根正单特征根 1, 若若L矩阵存在矩阵存在bi, bi+10, 则则 P的第的第1列是列是x*特征向量特征向量, c是由是由bi, si, x(0)决定的常数决定的常数 且且解解释释L对角化对角化稳态分析稳态分析k充分大充分大种群按年龄组的分布种群按年龄组的分布 种群按年龄组的分布趋向稳定,种群按年龄组的分布趋向稳定,x*称稳定分布称稳定分布, 与初始分布无关。与初始分布无关。 各年龄组种群数量按同一各年龄组种群数量按同一倍数增减,倍数增减, 称固有增长率称固有增长率与基本模型与基本模型比较比较3) =1时时 各年龄组各年龄组种群种群数量不变数量不变 1个个体在整个存活个个体在整个存活期内的繁殖数量为期内的繁殖数量为1稳态分析稳态分析存活率存活率 si是同一时段的是同一时段的 xi+1与与 xi之比之比(与(与si 的定义的定义 比较)比较) 3) =1时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