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 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一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1 主要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度向前推进的。 2 一般发展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成人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辨证统一 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辨证统一 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普莱尔,1882 年, 儿童心理 。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二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 横断研究二 纵向研究三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 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识结构。顺应: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过程。平衡: 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 心理发展阶段说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 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感知与运动。 前运算阶段( 26、7 岁) :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 岁) 。 5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 岁) :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8、9 岁) :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 岁以后)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期(年龄)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 0-2 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 2-4 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 4-7 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 7-12 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 12-18 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 18-25 岁)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 25-50 岁)获得繁衍感,克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 50 岁以后)获得完善感,克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 3 岁。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 感知觉发展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性的不同的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听觉的发展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感受抚慰、警觉、痛苦。二 思维的发展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 直观性和行动性;2 间接性和概括性;3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三 言语的发展婴儿言语的发展 1 言语的发展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0-4 个月) ;多音节阶段(4-9 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 个月) 。 婴儿真正发音是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的;婴儿最初的语言发展规律居于普遍性,婴儿只能发出他可以辨别的语言;到3 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 词语的发展婴儿在 1 岁到 1 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 个左右,到3 岁能达到1000 左右。 3 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 2 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 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婴儿恐惧的发展可分为: 1 本能的恐惧;2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 怕生; 4 预测性恐惧。二 气质托马斯、切斯的类型学说。按适应性、生活规律、情绪状态、趋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1 容易型; 2 困难型; 3 迟缓型。三 社会性依恋定义:社会性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3 个阶段: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婴儿依恋类型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 1 安全型依恋; 2 回避型依恋; 3 反抗型依恋:也称矛盾型依恋,是典型的焦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于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四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威廉 . 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哈特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 主体我的发展(5-15 个月) 9-12个月,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 个月,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发展(15-27 个月) 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18-24 个月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与他人。折射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仍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一 儿童游戏的发展 儿童游戏的特点 1 婴儿的游戏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由成人发起的主动游戏;2 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从简单摆弄实物到以实物的功用做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主。 2 幼儿游戏的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 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中相似性。 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具有想像的特点。 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3 童年儿童游戏的特点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二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 增强体质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 言语的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词汇的发展 1 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语法结构的发展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 1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2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 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 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通常以句子的长度作为衡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指标(量的指标),汉语是以词作为计算句子长度的单位。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 1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婴儿期主要是对话语,幼儿期逐渐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的讲述多以情境活动的表象为背景,缺乏连续性, 无逻辑性, 结合情境才能理解。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是重要标志。二 记忆的发展幼儿记忆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研究数据表明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 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3 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三 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 具体形象性; 2 不清晰性和易变性;3 具有符号功能; 4 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从以前“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2-3 岁儿童以“是什么”为主,求知水平局限在追求个别事物的特点上。4-5 岁以“为什么”为主导,与儿童所渴望理解的内容、与儿童的思维发展相适应。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 2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形象概括水平;抽象水平的概括。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 1 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 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 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 种类型: 1 运动抑制; 2 情绪抑制; 3 认知活动抑制;4 延迟满足。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 1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2 工具型攻击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敌意型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语言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三 性别角色社会化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形成,有不同的理论解释:1 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3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四 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五 第一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3-4 岁时出现。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7 12 岁。以学习为主。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一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二 学习兴趣的发展1 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2 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 游戏因素逐渐降低。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 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 个信息单位。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 3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 复述复述(背诵) 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做出的意识活动。 2 组织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 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 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 儿童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1 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 有关自我的知识:4 年级后的认知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2 记忆监控记忆监控是指主题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小学三年级儿童的记忆监控能力已有明显提高。二 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这个转折年龄在10 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 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这一水平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度形态;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 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3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关系认知。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 自我评价的特点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二 亲子关系的发展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减少;其次,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第三,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三 同伴关系的发展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1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一年级。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 2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初期2-3 个人;中期3-4 个人;后期结成班级整体。 3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他们更注重的是朋友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四 友谊的发展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1 第一阶段(约3-5 岁)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2 第二阶段(约6-9 岁) :单向帮助关系;3 第三阶段(约9-12 岁) :双向帮助关系;4 第四阶段(约12 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五 欺负与被欺负儿童的欺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是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 岁 15、16 岁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一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城市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2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主要不向成人袒露,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朋友谈吐心声。4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一 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的发展初中生达到11.04 0.4 ,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记忆的主要特点 1 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重新指向主观世界,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独特的自我” 、 “假想的观众” 。二 第二反抗期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 硬抵抗; 2 软抵抗; 3 反抗的迁移。三 人际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男女同学之间,进入青春期后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同时认为父母应受到尊敬。 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第四单元青春期的心里卫生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第六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青春期的一般特征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一 智力的发展 1 人的智力,到25 岁左右达到顶峰。2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3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在青春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趋势,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二 思维的发展 1 美国心理学家帕瑞认为青春期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要么对,要么就错,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2 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维拉。“实用性思维” 。“变通性” 思维具体表现为,由于能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及限制,而根据问题情景进行具体的和实用的分析和思考,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进入青年期以后, 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二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三 社会关系的变化 1 恋爱和结婚是亲密感建立的中心任务; 2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3 与朋友的关系。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 4 心理学家安托露丝将这三重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 ,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一个保护层。四 人格的变化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一般指 35 或 40 岁 60 岁或 65 岁这一年龄区间。第一单元中年期的生理变化一 更年期在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年龄在50 岁左右。女性年龄早于男性。多数妇女的更年期发生在45-55 岁之间,一般延续8-12 年。第二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一 感知觉变化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先开始衰退。二 记忆的发展变化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三 创造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春期达到最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第三单元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人格的变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2 页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1 内省日趋明显; 2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3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4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二 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 1 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 与朋友的关系:中年期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但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更高于青年期。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 岁以后的人生阶段。第一单元老年期心理变化观主要有老年期是“丧失期”的特点和“毕生发展观”两种。一 老年丧失期观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这里主要指:“心身健康” 、 “经济基础” 、 “社会角色” 、“生活价值”的丧失。二 毕生发展观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提出来。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包括: 1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 2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 (如感知觉) , 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如逻辑推理),衰退也晚; 3 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方面结合而成的; 4 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 5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 非规范事件等,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第二单元老年期的认知变化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一 记忆的年老变化 1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 2 有关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解释: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三 思维的年老变化表现出了自我中心的特点。对人生问题有不同寻常的洞察力。第三单元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一 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适应退休的过程可分为4 个时期: 1 期待期; 2 退休期; 3 适应期; 4 稳定期。二 人际关系的变化 夫妻关系:老年期的婚姻满意度依然很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2 页 与子女的关系:与子女的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 与朋友的关系: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超过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时的快乐。三 人格的变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但稳定多于变化。人格总体改变发大体趋势: 1 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 2 孤独感; 3 适应性差; 4 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5 趋于保守; 6 回忆往事:由主动向被动。四 死亡的来临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过程可分为5 个阶段: 1 否认; 2 愤怒; 3 讨价还价; 4 抑郁; 5 接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2 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