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讲美的研究一、柏拉图智者的问题 美是什么第一,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 美的本质 ” 。第二,柏拉图的“ 美” ,不是指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 美的事物 ” 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第三,因为美是一种抽象的形式或属性,所以,对美的研究,是哲学的研究。二、美的哲学的历程从古希腊开始 西方美学第一个历史阶段(填空)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 数的和谐 ” (美的合规律性)2.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美的合目的性)3.柏拉图:美是理念注意:这一时期,都是围绕“ 美是什么 ” 进行研究的。到亚里士多德,变成了“ 艺术的研究 ” ,再到普罗提诺那里,就变成了“ 美和艺术的研究” 。三、客观走向主观美学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的事物属性分类:第一的性质:广延、形状、大小、运动、数量(纯客观的、可测量的)第二的性质:色彩、声音、气味、滋味等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认为美就是事物的第二的性质,只能靠“ 心眼 ” 或 “ 第六感觉 ” 去把握18世纪的美学家博克不同意,认为美的根源应该到社会情感中去寻找,就是爱,即同情。结论是美是 “ 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 。(比如小巧、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色彩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那些心灵最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四、客观美学走向神学目的论客观论的两个难题:美是什么;美的来历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重要。形式因有包括制动因和目的因。最高绝对形式是“ 神” 。第三讲审美的研究一、美学之父1.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 1750 年, 德国的鲍姆嘉通出版出版了一本叫Asthetik 的书,翻译过来就是美学。(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这门独立的学科)文艺复兴后、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和美学主要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经验派: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先确定个人的美感,然后再寻找它的普遍标准和美的概念。大陆理性派:先确定美的普遍概念,然后再寻找认识和实现它的途径。莱布尼茨: “ 前定和谐 ” ,即宇宙在诞生之前就是和谐的。美就是事物的秩序、多样的统一,就是宇宙的和谐与完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这种和谐与完善。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鲍姆嘉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近代美学真正的父亲是康德。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 美是什么 ” 变成了 “ 审美是什么 ”“ 哥白尼式的革命”审美在康德那里叫做“ 鉴赏判断 ” 。康德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主张批判。所谓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鉴赏判断 审美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同感。二、美感的特征康德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判断一个对象美不美,我们不是看它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不能给我们知识,而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愉快。1.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美感是一种愉快感。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共同点:由愉快而生判断审美则是由判断而生愉快。所以,审美是无利害的,是超功利的。2.美感具有普遍性。真正具有普遍性的,只有逻辑和概念。它们的普遍性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的、客观的、铁面无私的。美和美感却不一样。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有个性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是能够使人愉快也必须使人愉快的,跟逻辑和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是 “ 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逻辑判断因为超功利,所以不能给人以快感;感官判断因为非概念,所以没有普遍性。审美判断既超功利又非概念,既生快感又有普遍性。三、审美原则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判断无目的,却又无不合目的。第一,它生愉快,因此是一种“ 主观合目的性” ;第二,它非概念,因此是一个“ 涉及形式的规定” ;第三,它无利害,因此是一种“ 单纯形式 ” ;第四,它具有普遍性,因此不是某个客观目的,也不以某个具体的客观目的的形式出现。康德叫它做“ 没有具体目的的一般目的” ,也叫 “ 形式的合目的性” 。(符合情感愉快的目的就行)2.共通感共通感是审美的“ 先验假设前提” 。就是说,第一,它先于经验的,是在审美之前就已经设定的,不是审美的结果。审美的结果是靠不住的。第二,它是一种假设,假设大家都会赞同你的感受,而并不是因为多次见到别人和你意见相同。第三,它是审美的前提。即在审美之前,必须假设别人会赞同你的感受。思考:这样的假设,有没有根据?有的话是什么呢?为什么叫共通感不叫共通性呢?康德: “ 比起健全知性来,鉴赏更有权利被称之为共通感;比起理性的判断力来,审美判断力更能具有共同的感觉之名称。” 共通感,或者说,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 只意味着彼此一致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审美的前提。四、美的秘密由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结论:第一,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有的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第二,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又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非概念)第三,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只有一种主观合目的形式。(无目的)第四,既非概念,又无目的,还能普遍地和必然地使人愉快,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 先验假设前提 ” 。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遍性。“ 主观普遍性 ” ,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不通的一个问题:美,究竟是主观的, 还是客观的?一方面看它好像是客观的;另一方面看,又好像是主观的。康德说,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都同意,好像是客观的;但是,鉴赏判断又完全不能通过论证来规定的,又好像是主观的。在“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 中,康德把它称之为“ 鉴赏的二律背反 ” 。思考: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 也就是说,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而是“ 主观表象为客观 ” ,是以 “ 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 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 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五、康德给我们的启示1.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其他判断都是对客体的判断),只能是联系于主体的,那么看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个判读是不是审美判断,看一个对象是不是审美对象,也就只能看主体的态度是不是审美态度,和对象没有关系。2.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心中无美,则世间无美。3.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4.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如果它和对象有什么关系的话,也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5.由于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第四讲审美心理学一、直觉从美的哲学,到审美心理学,有一个过渡。处于这个过渡时期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意大利哲学家和美学家克罗齐。克罗齐是西方传统美学真正的终结者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创始人。克罗齐的美学观点:审美即直觉直觉认识活动对于特殊事物的认识艺术与审美美丑逻辑认识活动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科学与哲学真假功利实践活动对于特殊目的的追求经济学利害道德实践活动对于一般目的的追求伦理学善恶克罗齐美学观点的第一句话:审美即直觉直觉的特点:1.独立。因为在同一个系统中,直觉是不需要前提的,因此审美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活动。2.静观。因为审美不是实践活动,不需要行动。3.直接。因为审美不是逻辑活动,不需要分析和推理。4.创造。美学观点: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没有表现力和创造性的看,不是艺术家的看,也不是审美的看。二、移情移情说在西方近现代美学史上,是影响最大的,也是人数最多的。最先提出“ 移情 ” 概念的是德国的罗伯特 费舍尔,而把移情说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美学理论的是利普斯。利普斯和康德一样,也认为美感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但并非所有的情感都是美感。他认为愉快的情感有三种。一种是外物引起的,一种是精神引起的,还有一种是通过移情在外物那里感受到的。只有第三种愉快的情感才是美感。所以,移情是审美的关键。移情:又叫移感、输感,也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移情学派认为,审美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移情往往被说成是一种情感的外射,强调的是主客默契,物我同一,自我就是对象,对象就是自我三、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说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提出来的。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 心理距离 ” 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这个观点就是心理距离说。康德的超功利与布洛的心理距离康德强调在一切愉快当中只有审美愉快是超功利的;布洛强调的是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时,才可能产生审美愉快。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是把他们放到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它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在我们进行审美活动之前,不管有意无意, 都要设置距离。 比如看戏、 看电影、 话剧等。 “ 距离的设置 ”“ 距离的变化 ” 、“ 距离的极限 ” 、 “ 距离过度 ” 、“ 距离不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距离是审美的前提,而距离的丧失也意味着美感的消失。距离会消失,也是会变化的。距离不足或距离过度,都不会使人产生美感。审美不但要有距离,还要掌握分寸,太大太小都不合适,这就叫“ 距离的尺度 ” 。布洛指出: 审美距离的设置,绝不意味着 “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到与个人无关的程度。”恰恰相反,对象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是切身,越是情感浓烈,越是能引起我们的同情,就越是能产生美感。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既有距离又切身的,是“ 有距离的切身 ” ,或者 “ 切身而又有距离” 。布洛把这一原理称之为“ 距离的矛盾 ” 。距离的设置、距离的变化、距离的极限、距离的尺度和距离的矛盾,一起构成了布洛的“ 心里距离说 ” 的全部内容。其中最有价值的,朱光潜先生认为是距离的矛盾。四、格式塔(Gestalt )格式塔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 形式 ” ,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叫“ 形式心理学 ” ;另一个是 “ 完形”“ 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认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完形,不能人为地拆分为元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当许多单个物结合在一起时,便会出现一个新的事物,一个新的格式塔。格式塔的 “ 同构说 ”格式塔心理学人为,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完形(一个格式塔),任何完形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也叫 “ 力的样式 ” 。当两个现象内部张力结构或者力的样式相同时,他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关系,这个关系就叫“ 同构对应 ” ,也叫 “ 同形同构 ” 、“ 异质同构 ” 。为什么同构呢?因为内部张力结构相同。格式塔心理学人为,美感就是知觉力的平衡。其唯一的依据就是知觉的性质、程度与对象结构形式之间的 “ 同构性 ” 。正是这种同构,使外界物理场和内在心理场相互感应共鸣,从而产生美感。应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艺术和艺术作品中,情感和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同构关系。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关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的张力结构,是艺术家的天性和天职。艺术家看问题和科学家,和一般人是不同的。给松、柳、鹰、莺分类。实际上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为人类情感找到它的同构对应物,欣赏者的任务也只是通过这些这些同构对应物唤起相应的情感,其他的反应和理解都是多余的,非艺术的。思考:格式塔心理学有没有问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五、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的根,这个根就是人的生命本能,包括他前期提出的“ 性本能 ” 和他后期提出的 “ 生的本能 ” 、“ 死的本能 ” 。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和冲动,忧郁不能见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就被意识压抑和排挤到意识阈下面去了。可是它们没有被消灭,而且还在持续活动,只不过是在无意识领域里活动,变成了“ 情结 ” 。情结又叫 “ 情意综 ” ,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主要有“ 俄狄浦斯情结” 和“ 伊莱克辍情结” 。情结是每个人都有的。其中表现最强烈的两种人是艺术家和精神病人。他们都是“ 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多驱策前进的人” ,他们内心深处无意识的能力特别大。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就是无意识的升华,或者说,就是那些乖戾的、被强烈压抑着的欲望、本能和情结在想象中的具体实现。第五讲黑格尔美学三、艺术的阶段与类型(填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象征型艺术。代表:建筑,古埃及建筑。特点:形式大于内容。2.古典型艺术代表:雕塑,古希腊雕塑特点:内容与形式完全统一3.浪漫型艺术代表:近代欧洲艺术,主要是绘画、音乐和诗特点:内容大于形式,精神溢出物质四、艺术的门类与特征类型与门类类型主要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纵向的,门类却是横向的,是艺术由于物质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种类和类别,比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歌。类型和门类这两个概念是交叉的。在同一个类型中,可以有不同的门类。在同一个门类中,也有不同的类型。第六讲一般艺术学一、模仿说(填空)这是关于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最古老的观点。模仿说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这个观点至少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就非常流行了。(古希腊的两个画家宙克西斯和巴拉修斯当众比试画艺)柏拉图,认为这种模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在他那里,真实有三个条件:绝对、唯一、永恒。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理念(理式、概念),艺术和真实隔了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艺术不但不真实,也不道德。不但模仿真善美也模仿假恶丑。而且还没用。亚里士多德:艺术是真实的。不但艺术是真实的,而且它的模仿对象现实,也是真实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理念与现实、概念与实体的统一。没用现实和实体,概念、理念、理式等等也就没有意义。 如果现实和实体不真实,那么,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理念、 理式又怎么会真实?既然概念等是真实的,现实和实体当然也是真实的;现实和实体是真实的,艺术当然也是真实的,除非它模仿得不真实。也就是说,只有真实地模仿,艺术就真实。真实地模仿一个真实的对象,这就是亚氏的模仿说的核心。亚氏认为艺术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比现实比历史都真实。因为艺术直接模仿理念。他在诗学中列举了三种模仿方式: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分别对应着简单的写实、神话和幻想、 真正的 “真实的模仿”。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亚氏认为科学有三种:理论的科学:自然科学、数学和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创造的科学:诗学,即艺术学车尔尼雪夫斯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两千多年。二、表现说。三、游戏说历史上的游戏说有两种:康德 -席勒游戏说康德: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其他艺术则是感觉的游戏。席勒认为人有三种冲动:感性(兽性)、理性(神性)和游戏冲动(人性)。游戏冲动能够调和统一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因为游戏是随心所欲又严守规则的。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斯宾塞 -谷鲁斯 -朗格游戏说斯宾塞和席勒都认为艺术和游戏一样,是人们过剩精力的宣泄。艺术为人类的高级机能提供消遣,游戏为人类的低级机能寻找出路。谷鲁斯认为艺术和游戏一样,都能给人带来无利害的快乐。但他不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宣泄,而认为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小猫玩球是为了练习抓老鼠,女孩抱布娃娃是为了学习当妈妈。这就和艺术一样,是寓教于乐。他们都是以欣赏的态度在内心暗暗地模仿自己的对象。康拉德朗格则认为,艺术和游戏最明显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有假象和虚拟的成分。所以艺术和游戏,都是上当受骗、自欺欺人。但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又都是心甘情愿的。明知是假,偏要当真,因此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欺骗”。如果没有这种“有意识的自欺”,也就没有游戏的快感和艺术的美感。这正是艺术和游戏最本质的共同之处。区别:艺术比游戏需要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复杂的技巧。所以,朗格认为,“游戏是儿童时代的艺术,艺术是形式成熟的游戏”。艺术和游戏的区别:首先,游戏只关心快感而不关心内容;但一个民族的艺术即使是在童年期,也会要求一种真实的内容和意义。第二,游戏也不关心形式。艺术则不能随意对付,一个认真的画家甚至不肯画错一根线条。第三,艺术和游戏给人的感受也不同。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游戏至多也就是标志着富裕程度或闲暇程度。四、形式说海涅:可怜的彼得北岛回答西北民歌有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艺术的形式。艺术是形式的创造,艺术学则是形式的科学。法国美学家苏里奥认为自然科学(其他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内容的科学”。因为它们关心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内部规律,而艺术学则应该更多地关心形式,比如平面或立体构成形式、乐音的运动形式等。英国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说:美就是“形式上的各种关系在我们感观知觉之间的一种统一性”,而艺术则是“创造令人喜爱的一种企图”。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艺术的形式说”。第七讲美 学 问 题 的 解 答一、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我们寻找艺术的特征和底线,一要做减法二要找共性。例:凯奇 4分33秒,最不像音乐的音乐作品;行为艺术,最不像艺术的艺术。最不像艺术的艺术也不能没有形式,或者说因为形式而成其为艺术。这就等于说 “艺术即形式” 。不管你把艺术看作什么,模仿、表现、游戏等,都得有形式。正是形式,区分开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他类艺术,优秀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如何理解?)第一,艺术是形式。第二,艺术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第三,艺术形式的“意味”,不是思维,意志,而是情感。艺术也不是思维的形式、意志的形式,或者思维、意志的对象化形式,而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说“艺术是由形式的情感呢?”二、艺术是情感的传达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需要证明三点:情感可以对象化;情感必须对象化;情感对象化的最佳方式是艺术。1、情感可以对象化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可以,因为情感是有对象的情绪。情绪是没有对象的,情感是有对象的,而且一定要指向某个对象。情感的三个特征:主观性、对象性和传达性。三、艺术是人的确证思考:情感为什么必须传达?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竟然要求别人同情和共鸣呢?情感在本质上是“同情感”。也就是说,情感在本质上要求别人和自己相同的。什么是同情?同情和怜悯是一回事吗?情感是同情感吗?是爱是一种肯定性的同情感。恨事一种否定性的同情感。情感为什么是同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的确证。没有情感,人就无法证明自己是人。为什么人必须通过情感体验来证明自己是人?第一,人必须通过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他人来确证自己,而情感恰恰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来确证自己是否得到了确证,而情感正是一种体验。四、美感与审美美和美感的秘密被康德解开了,他揭示了审美最为本质的特征: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这些都经过了充分论证,唯一存疑的是他所谓的“共通感”。思考:共通感是什么呢?或者和我们讲过的什么比较像呢?共通感就是“同情感”,就是情感的可以传达和必然传达性。正因为情感是同情感,是可以传达和必须传达的,因此, 作为情感的美感就是可以分享和必须分享的。既可以分享又必须分享,审美过程就一定存在“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实际上,这个“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就是情感可以传达和必须传达的规定性。这样一来,美和审美的秘密就实际上被解开了。对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和现象出发,这就是美感。审美活动是一定要有美感的。否则肯定不是审美活动。审美首先是要有感受的活动;第二,这种感受一定是关乎美丑的,而不是对象的真假、善恶;第三,审美活动的结果有美有丑,但无论得出何种结果或结论,这个活动都是审美活动,也都能产生审美感。也就是说审美感是包括美的感受和丑的感受在内的。因为美丑的感受都不是认识的感受和道德的感受,而是审美的感受,是审美活动的结果和证明。因此应广义地称之为审美感受,简称美感。狭义的美感指美的感受。西方美学把美的感受分为两种,即优美感和崇高感,其中优美感有时最狭义的美感。通常美感指的就是有美感。这在我国也是如此。这说明优美感是最典型的美感。怎样理解美感?首先,它是一种情感。其次,它是一种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美感为什么是一种高级情感呢?因为它是经过了传达即对象化的。也就是说,美感是对象化了的情感。正因为它被对象化,被“加工”和“改造”过了,也就不再是原始的、粗糙的一般情感,而是高级情感了。所谓“加工”“改造”,是说,情感先被对象化到一个对象上,然后从这个对象那里获得共鸣。情感之所以必须对象化,是因为情感必须传达。因此,审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美感是对象化了的情感,也就等于说审美是情感的传达,美感传达了情感。在这里,对象化是方式,穿的才是本质。正是为了传达情感,我们才必须将情感对象化。所以我们这个观点,也可以说叫做“审美本质传情说”。传达就是让不同的人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即同情和共鸣。但是,我们知道,情感在本质上主观的。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相同。因此,当两个人试图交流情感时,他们很可能是相互指向却又相互错过。(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情况?)这说明情感虽然必须传达,也能够传达,但却不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定能传达成功。从理论上讲,由于情感在本质上是主观的,因此,任何情感要想得到传达,尤其是要想在人与人之间实现普遍的传达,都必须通过和借助于一个“中介”,我们称之为“传情的媒介”。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歌曲草原之夜有心我对你说呀,说上几句话,人多眼杂,我没敢靠前。小二黑结婚其实,所有的艺术品,所有的审美对象,都是这样一个“传情的媒介”。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欲得团团是几时。吕本中五、美与丑美和艺术之间深刻的联系: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美感则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艺术是情感的传达,审美则是借助一个对象来传达情感的活动和过程。美和艺术有如此深刻的联系,于是我们得出另一个结论:艺术是人的确证,美则是能够确证人之为人的东西。由丑我们可以证明所得结论第一,美和丑都是审美,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都是美学问题,正如真与伪都是逻辑学问题,善与恶都是伦理学问题。美和丑之外,还有一个“非审美”。非审美就是不美不丑,非美非丑,更准确一点说,就是无所谓美丑。无所谓美丑,就不是审美对象,也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了。非审美和美学也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美学至少要回答两个问题:何谓审美何谓非审美,也就是要把审美和非审美区别开来;它必须回答,非审美如何变成审美。第二,真伪、善恶、美丑,都是对于人而言的。第三,正因为真伪、善恶、美丑都是对于人而言的,因此它们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第八讲社会美美是人与世界的沟通与契合,是由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而这个意象世界又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的显现。美是属于意象世界的,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就显现真实这一点来说,它们没有高下之分。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经常处于统治地位,人们更习惯用实用的、功利的眼光看待一切,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生活变得呆板、乏味,显得没有意义。美的生成是有条件的,要超越主客二分,超越自我的局限性,实现人与世界的沟通融合。社会美的生成也是如此。二、人物美(一)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人体黄金分割点: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黑格尔: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他的皮肤不像植物那样被一层无生命的外壳盖住,血脉流行在全部皮肤表面都可以看出,跳动的有生命的心好像无处不在,显现为人所特有的生气活跃,生命的扩张。就连皮肤也到处都显得是敏感的,显出温柔的肉与血脉的色泽,使画家束手无策。(人体美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累积结晶。)(二)人的风姿和风神(三)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中人的美这个层面,包含更丰富的历史的内涵和人生的意蕴,也更能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历史感。三、日常生活的美日复一日的平常日子,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中国喝茶西方喝咖啡四、民俗风情的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第九讲 审美范畴 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审美范畴是这种“ 大风格 ” (即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在西方文化史上,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的影响,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从而结晶成独特的审美范畴。如“ 沉郁 ” ,“ 飘逸 ” ,“ 空灵 ” 。二、优美 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优美( great or grace)这种审美形态,最早是由古希腊文化所培养出来的。单纯、静穆、和谐。三、崇高 的文化内涵崇高( sublime) ,它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希伯莱人的宗教信仰,追求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这种超越精神使其产生出审美形态 崇高。1.崇高属于上帝或神黑格尔:神是宇宙的创造者,这就是崇高本身最纯粹的表现。2.中世纪后期(12 世纪开始),哥特式教堂,成为崇高的最典型的“ 感性显现 ” 。3.到 18 至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人自身第一次成了崇高的主体。诗和音乐, 成为崇高新的“ 感性显现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它的内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四、崇高的审美特征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 崇高 ” 的是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一书。该书第一次把崇高作为美学概念来使用。朗吉弩斯认为,“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第一要有 “ 庄严伟大的思想” ,第二要有:“ 慷慨激昂的热情” 。有崇高风格的文章使人心灵高扬,“ 襟怀磊落,慷慨激昂,充满了快乐的自豪感 ” 。近代,陆续有人对崇高做研究。英国的伯内特:“ 伟大的自然现象”爱迪生提出了 “ 宏伟 ” ,指出宏伟的审美效果是使人陷入“ 一种愉悦的震惊之中” ,“ 灵感感受到一种兴奋的静默和赞叹” 。博克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与优美对立的审美范畴进行研究。他指出:从对象形式看,崇高的特征是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朦胧,坚实笨重等等;从主体心理看,崇高以痛苦为基础, 令人恐怖, 它涉及人的 “ 自我保存 ” 的欲念。 他认为 “ 惊惧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羡和崇敬。”把崇高上升到这些高度研究的是康德。他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在优美的意象世界中,18 世纪奥地利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作品最突出地显示出一种灵魂美。他的艺术始终保持着笑容,保持着清明平静的面貌,他决不让眼泪把他的艺术沾湿。嘉密 贝莱克: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在崇高的意象世界中,也有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悲剧与喜剧一、对 悲剧 的解释 (简答)(一)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定义: “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取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绪得到陶冶。”“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性质,主要有两点:第一,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第二,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因为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二)黑格尔:两种片面的理想冲突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 普遍力量 ” 的冲突和调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 就各自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的整体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破坏它或损害它,那个对立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必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就他个人来看,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秩序来看,他的牺牲却是罪有应得的,足以伸张永恒正义的。他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 永恒正义 的胜利。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恐惧和怜悯 ,而是愉快和振奋。”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忒拜国王克瑞翁安提戈涅,波吕涅克斯(三)尼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二、悲剧的本质在古希腊人心中,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但是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决定的灾难性的后果,从表面上看,却是由某个个人的行为引起的,所以要由这个人来承担责任。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说明,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起源于古希腊,并不是偶然的。 古希腊人有着深刻的“ 命运感 ”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因而理性不能完全自由地支配命运,人的选择和努力有可事与愿违,造成灾难 这是悲剧的原因。只要命运对于个人、社会、历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焦虑、恐惧、绝望和死亡仍然会通过艺术的形式得到表现。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什么?“ 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由于 “ 命运 ” 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所以,悲剧这一审美形态的最佳形式是戏剧、小说和影视艺术。社会生活极其复杂,社会生活中的戏剧冲突也复杂多样,因此悲剧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构成悲剧的本质和核心则是命运 悲剧主人公所不能支配的必然性。三、悲剧的美感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一)怜悯是由别人的痛苦的感觉、情绪或感情唤起的。怜悯当中有主体对于怜悯对象的爱或同情的成分。这种爱或同情,会产生一种愉悦。怜悯还包含有惋惜的感觉。这主要是一种痛感。(悲剧中的同情,是“ 由于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而唤起的一种 普遍情感 ”。 )(二)恐惧是悲剧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观赏一部伟大悲剧就好像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恐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在这一点上,悲剧感类似于崇高感。 )崇高感和悲剧感的区别:1.在崇高感中,这样一种敬畏和惊奇的感觉根源是崇高事物展示的巨大力量,而在悲剧感中,这种力量呈现为命运。“ 悲剧的恐惧不是别的,正是在压倒一切的命运力量之前,我们那种自觉无力和渺小的感觉。” (力量的不可知性)2.悲剧感之包含有怜悯:无论情节多么可怕的悲剧,其中总隐含着一点柔情,总有一点使我们心动的东西,使我们为结局的灾难感到惋惜的东西。这点东西就构成一般所说的悲剧中的“ 怜悯” 。(三)振奋: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的心情英雄气魄。我们虽然为悲剧人物的不行遭遇感到惋惜,却又赞美他的力量和坚毅。正因为如此,所以悲剧在征服我们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悲剧的英雄气概,并不是一般社会生活中敢于流血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而是在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命运的重压之下,依然坚持自主、自决的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正如黑格尔所说:“ 束缚在命运的枷锁上的人可以使他丧失他的生命,但是不能丧失他的自由。”悲剧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怜悯;恐惧;振奋。总之,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观和忧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四、中国的悲剧中国古代悲剧的核心也是命运,但其表现与古希腊悲剧又有所不同。1.明末崇祯皇帝和袁崇焕2.曹雪芹的红楼梦“ 有情之天下 ” 毁灭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一)喜剧也发源于古希腊,时间比悲剧略晚如果说悲剧是和命运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喜剧则是和时间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笑的分析,认为狂欢式的笑,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是全民的,大家都笑第二,它是包罗万象的,针对一切事物和人。第三,这种笑是双重的:既是欢乐、兴奋的,又是讥笑的、冷嘲热讽的。巴赫金特别强调,这种笑也针对取笑者本身。他们也是未完成的,也是生生死死不断更新的。整个世界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取笑者本身也在其中。所以,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狂欢节的笑体现的就是这种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宙更新的观念。喜剧文化内涵:喜剧体现古人的一种时间感。整个世界是一个新陈代谢、辞旧迎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再生的过程。旧的死亡了,新的又会产生。旧的东西,丧失了生命力的即将死亡的东西,总是显得滑稽可笑,于是产生了喜剧。马克思: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可以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喜剧的意蕴核心是时间感,是宇宙的更新、是即将死亡的东西的滑稽可笑。(二)喜剧美感喜剧美感体验的特点:尼古拉 哈特曼 “ 透明错觉 ” 在观察者面前某种属于深远内层的东西被虚构成为伟大而重要的事物,为的是最后化为某种无意义的东西。这里可区分为两种类型:(1)低下卑劣的东西以高尚堂皇的面貌出现 讽刺喜剧;(2)无足轻重的东西以异常严重的面貌出现 生活喜剧。喜剧感的突出特点是轻松愉快的笑。笑的原因:优越感说;康德“ 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 的理论。苏珊 朗格:喜剧中的危险不是真正的灾难,而是窘迫和丢脸。喜剧之所以比悲剧“ 轻快 ” ,原因就在于此。审美形态之丑和荒诞凡高: 吃土豆的人柯列乔朱庇特与伊俄欧米哀尔贯休:罗汉(五代)面部幻影和水果盘丑丑在形式上的特点是不和谐。它主要具有两方面的审美价值,一是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二是显现人的 个性特征。丑感是广义的美感的一种,它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人得到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丑在形式上的特点是不和谐。凡高: 吃土豆的人柯列乔朱庇特与伊俄二,丑主要具有两方面的审美价值,一是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二是显现人的个性特征。三,丑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人得到带有苦味的愉快。丑显示人生和历史的苦难和阴暗的一面,使人震动,同时又感到人生和历史的复杂性的深度。形式上的不和谐也可以使人获得复杂感和深度感。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丑在形式上的特点是不和谐。它主要具有两方面的审美价值,一是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二是显现人的 个性特征。 丑感是广义的美感的一种,它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人得到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丑和美的关系相反冲突的美与丑有着内在的关系,两者能组合成统一协调的意象。正是丑与美之间的张力运动赋予了美的意象的无限丰富性和生气。第一,美离不开丑。要实现美的令人愉悦的价值,要产生这样一种愉悦感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对我们创造的艺术形式进行优美化的提升。而这样一种提升的过程,会导致自然形体原有的局限性、偶然性、非理想性的因素的逐渐地被淘汰、消除。如果美本身沿着完美、优雅、妩媚、感动等感官娱乐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美自己扼杀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3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自己的生命。第二,美丑对比。丑和美对比中形成张力。把这种张力(矛盾关系)展现为美和丑相辅相成的、积极的互相提升创化的过程。第三,以丑为美第四,美丑辩证统一。美与丑相反冲突的美与丑有着内在的关系,因此在艺术世界中两者能组合成统一协调的意象。正是丑与美之间的张力运动赋予了艺术世界美的意象的无限丰富性和生气。第一,美离不开丑。第二,美丑对比。第三,以丑为美。第四,美丑辩证统一。荒 诞(对荒诞的认识,简答)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无意义。其形态特点是无秩序和不确定。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一,荒诞感产生的前提:理性和信仰的双重失落,导致了一种生存的无意义感。荒诞最突出的品格就是反叛。人总是需要从世界那里获得意义和价值,总是要让世界对人的内心呼唤给予回答。但是,世界却以无理的沉默来回应人的呼唤。荒诞恰恰是人在追求意义的时候变成了对意义的瓦解。二,荒诞形态特点是无秩序和不确定性。三,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荒诞感就是世界向我们呈现了它彻底的物质性和非人性。它在向我们呈现的就是世界本身作为纯粹的物在按照自然的非理性的原则运行着。而人面对这个世界,恰恰是人不能最终认识、把握、控制 的世界。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无意义。其形态特点是无秩序和不确定。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3 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