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精编精品教案走向战略进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疑:大家知道李德胜这个人呢?(图片毛泽东。)毛泽东是在什么下情况下用这名字的呢?我们将在今天的学习中找到答案。第23 课:走向战略进攻。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解放战争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知道 :1946年 6 月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集中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战争开始。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运动战等等)过渡:战斗八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105座解放区城市, 但平均一座城市7000人的代价, 随着占领区的扩大, 战线拉长,且需要重兵把守,兵力迅速下降,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失去了全面进攻的能力。1全面进攻受挫后 ,国名党军队会怎样做的呢?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投影)阅读地图了解重点进攻的两个区域(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2为什么蒋介石要重点进攻这两块解放区呢?(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所在地;山东解放区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与西北、华北连成一片。)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师:两拳之一:陕甘宁解放区。目标? (延安; 延安介绍 1.毛泽东的话 :“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2.延安是中共苦心经营多年的 “革命圣地” ,人民解放军的总部所在地在革命群众心里有非凡的意义。1947年 3 月国民党集中了94 个旅,25 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有胡宗南指挥而留守陕甘宁的人民解放军只有2.5 万。在这种形势之下,如果你让你指挥,你是守还是撤?(辩论)(守) 延安在革命群众中的地位,苦心经营,丢了会有什么后果 ?(动摇军心)(撤)比例?(10:1)。原因: “存地失人, 人地皆失。存人失地, 人地皆有”。我们来看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做到“人地皆有”。教师总结:遇到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需要有灵活的迂回战术。(ppt 展示)毛泽东:“我们走了,延安这个包袱让蒋介石去背。蒋介石会以此吹嘘这是他的胜利, 但不久人们就会看到, 蒋介石占领延安, 决不是他的胜利,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要倒霉了!”师: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对付敌人的进攻?(我们撤了, 但是我们对敌方法是不是只有“撤”一个字,这个对策后面是有什么更深远的目的?)(中共中央主动放弃延安,但是还是留在陕北,利用当地有力的地形继续作战,诱敌深入,寻找有利的战机,各个歼灭敌人。)出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模拟路线,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中发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路线是怎样的?(迂回, “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 为什么敌人会被我们牵着鼻子走?(寻找中共中央, 寻找主力决战的心理。)这让我们想到了中共的一种战术?(运动战 )这叫做: 蘑菇战术。(蘑菇战术的基本特点是, 在地形与群众均有利的条件下, 针对敌军急于寻求同我方决战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心理,以小部队 与敌周旋 ,疲惫、消耗、饿困对方,而以 主力隐蔽等候 ,不骄不躁,待敌十分疲劳与孤立无援之时,集中主力加以各个歼灭 ,与“ 运动战 ” 极为相似。 )25万国名党军队在大西北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苦苦追逐,大山里地势不熟,补给跟不上,军队士气越来越低。几十万的兵力被几万人牵制住。师:经过哪些主要战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教师指图简介青化砭、蟠龙、羊马河、沙家店四次战役。师:转战的过程是艰苦的,为了保密,中央军委化名“ 昆仑纵队 ” ,毛主席也取了一个假名 “ 李德胜 ” 。(图片)行程 1000 多千米,先后进过 12 个县,在37 个村庄中战斗和生活过, 转战陕北的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留在陕北,不顾个人安危,与敌周旋。有何意义?体现了怎样的风范?(学生得出:作战极大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斗志,成为了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体现了革命家、伟人和领袖的风范。)中共中央艰苦转战于陕北,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人的指挥下,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二、孟良崮上火如潮师: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兵力及战术?(45万;密集靠拢齐头并进。)ppt 演示。在这种情况下我军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以退为进)。 ppt 演示过程。并探讨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意义: (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教师归纳:整编 74 师的覆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这样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请过渡:出示材料:解放战争一年后国共双方情况统计。引导分析:双方实力对比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1.1947年 7 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 万人下降为 373 万人,其中正规军由 200 万人下降为150 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 万人增加为 195 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 万人。2.国统区政治、 经济上陷入危机之中。 在国民党统治区, 以“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 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陷于全民包围之中。指出:战争逐步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已由被动转为主动,到 1947 年夏, 反攻时机成熟 。请学生演示: “面对对方的两拳, 你现在有实力可以予以还击, 你想怎么做?”三、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共中央作出了走向战略进攻的决策,决定派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师:1946年 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初期,李先念带领部队,实行中原突围,党中央称之为伟大的胜利,一年之后,就在1947年 6 月刘邓大军又挺进中原,毛泽东又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国民党灭亡的开始。为什么这一出一进,都得到党中央的赞许?(结合时间,战势的发展)(进还是出, 都是从战略战术上考虑的, 出是为了保存力量, 进是为了打击敌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走上反攻。)师:为什么选择向大别上跃进?(地理位置+战略部署)(地理位置: 东威慑国名当首都南京, 西逼重镇武汉, 南厄长江控制着整个中原地区。战略部署:当时敌人正集中力量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而大别山区是敌人一个薄弱而又敏感的地区, 进攻大别山区可以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从而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同时强调: 刘邓大军甩开准备合围的国民党军,三路南下, 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形势图)观看影片 ,归纳“千里跃进大别山”遇到的困难?(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教师总结: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火引向蒋介石的卧榻旁。 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 在数十万敌人四面夹击的枪林弹雨中,硬是杀出一条血路。并于 8 月 27 日胜利到达大别山。教师:议一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教师总结 :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轨迹从此处转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失败也就从这里开始。8 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9 月初,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边区。到11 月中旬,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以 “ 品” 字形阵势在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三路大军直接威胁南京武汉,紧逼长江防线, 吸引和调动国民党二分之一的兵力,对改变整个战局起到决定性战略作用。全课小结: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 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思考: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粉碎了敌人的全面和重点进攻,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实施战略进攻的结果: 1947 年 8 月 27 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并实施战略展开,经几个月战斗,建立了33 个县的大别山新解放区。 1947 年 8 月到 11月歼灭敌人 5 万多,建立了39 个县的政权,完成豫陕边的战略展开。9 月上旬在沙土集歼敌后入豫皖苏, 开始外线作战。 三路大军直接威胁南京武汉,紧逼长江防线,吸引和调动国民党二分之一的兵力,对改变整个战局起到决定性战略作用。同时,解放军在陕北、山东、东北和华北等解放区反攻歼灭大量国民党军。这样,人民解放军内线外线配合作战,组成了战略进攻的总攻势。 经过半年多战斗,共歼灭敌人75 万多,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丧失,被迫有战略进攻改为全面防御,人民解放军从此结束了战略防御的地位。小结: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 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三军挺进中原:刘邓大军突然甩开紧急驰援的蒋介石大军,兵分三路, 千里跃进大别山, 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 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集团共 8 万人,于晋东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9 月初,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等 8 个纵队共 18 万人组成西线兵团, 在鲁西南地区进行沙土集战役后,即以 6 个纵队越过陇海路南下,挺进豫皖苏边区。到11月中旬,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以 “ 品” 字形阵势在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并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约 90 个旅回防中原。 随后,中原三军以巩固大别山根据地为中心,密切配合,相互策应,纵横驰骋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大海的广大地区。至 12 月底,打破了国民党对大别山的围攻,巩固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将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挺进大别山:1947年7月29日,鲁西南战场上,刚刚指挥完羊山集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在前线指挥所里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电报。这份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上面标有三个 A字,代表最紧急,而且极秘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在接到这份电报前一个月,也就是6月30号,刘邓大军 12万人马刚刚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出录音)也就在鲁西南战役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 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压混) (男)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谭一青,曾与人合著军事家邓小平(出录音 )所以, 1947 年 7月23号,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 直出大别山”。 这个时候,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须休整补充。28 号,刘邓给中共中央军委回了电, 如实地陈述了部队目前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于是,第二天,也就是29号,毛泽东就亲自起草了这份标有三个A 字的电报,电报的大意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这几个字深深地印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脑海中,他们也深深地感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他们寄予的重托。邓小平后来回忆: “我们看完后立即烧掉电报,当时我们二话没说, 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我们就开始出发了,这一走就是一千里。”“当时,真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收到3A级电报后的第 9天,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 12万人马,在一百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注定了是一着险棋。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 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对此,邓小平果断提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当时,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 (出录音)那时候这么困难,黄河水又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到大别山,过黄泛区时很难的。(压混) 原二野司令部军政处处长杨国宇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没有到过黄泛区的人,是很难想象这里的情景的。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 但还是一片汪洋。 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尔从空中掠过的几只野鸭之外,再也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前有敌兵,后有黄河,真是进亦难,退亦难,处于难以动弹的“死地”。四十多年后,邓小平感叹地说: 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 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几天以后,等刘邓大军越过黄泛区,继而渡过沙河,蒋介石如梦方醒,立即调集大军南阻北追。并气恼地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 自己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第三集: 千里跃进大别山片花男: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战略行动女:20天挺进一千多里苦过黄泛区,血战汝河,险渡淮河男:这是我军战争史上的伟大创举女:前有敌人,后有追兵身经百战的邓小平认为它是一生中“ 最困难 ” 的一次行动男:欢迎你继续收听军事家邓小平第三集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了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蒋介石急急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出录音 ) 8月24号晚,刘邓率指挥部到达汝河北岸,前面敌人的火力阻击很猛,后面追兵只有30里。(压混)(女)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黄迎旭,曾参与编辑邓小平军事文集(出录音)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邓小平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他们命令部队从即时起,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片刻不停,强渡汝河。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所有的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样,到第二天下午,刘邓大军共有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至此,刘邓大军大挺进大别山还面临最后一道险关淮河。八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离淮河渡口仅仅 30里远,形势再次变得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冒险趟过淮河,刚刚走出五里多地,追兵就赶到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邓小平后来兴奋地说:“过淮河,刘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 我们刚过完, 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 运气好呀。以前,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步过去,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真是天助我也!好多故事都是神奇得很。”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 20日千里挺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二十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邓小平刚用他特有的语气说: “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 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 下剩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巍巍千里大别山,雄踞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烽火再起。1947年8月27日,也就是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于向各部队发出指示:“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精品教案可是,“卧榻之侧, 岂容他人酣睡?” 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 设立“华中剿总”, 并兴师动众地把海军调入长江,以防范刘邓大军渡江作战。随即,开始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大别山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在这里,刘邓大军也度过了抗战胜利后最艰苦的一段岁月。冬天来了, 刘邓大军在风雪荒野的大别山没有后方,缺衣少粮, 他们既要同围剿的敌人作战,又要自己设法解决饥寒。(男) 20XX年夏天 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说员音响: 在大兵团无后方作战,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中原解放军遵照毛泽东自己动手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的指示,在发动群众的同时, 自己动手,缝制棉衣,解决了全军的御寒问题。这是刘邓大军自制的棉衣。刘邓大军某部在大别山用过的米臼。很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时, 邓小平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担,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务,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后来的史书,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 互相策应, 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 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