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课程代码: 105612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1 国际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西方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和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P2 2 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经济学意义上的封闭是指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经济体的经济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不存在密切的联系,则被称为封闭经济状态。开放是指一个经济体与国外经济体有着经济往来,本国经济和外国经济只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称为开放经济。P8 3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4 社会无差异曲线: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个人福利状况所体现出的社会福利水平可以由社会福利函数加以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可以产生相同社会福利水平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效用组合点描述出来的曲线。5 绝对利益:在某一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P16 6 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P22 7 相互需求方程式: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内,实际而且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国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所决定。理论上这个价格应该处于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而我方的出口中恰恰又是对方的进口需要的那个比率上。P36 8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9 提供曲线:是以供求相等来决定价格的理论。它的实质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的集合,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P38 10 贸易无差异曲线:在福利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无数进出口组合点的轨迹。P39 11 出口的贫困增长: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件由于扩大出口而恶化。P45 12 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5 页13 赫克谢尔俄林模型: H-O模型的核心思想 ( 即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 ) 就是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即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 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P54 14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均等化。P57 15 列昂惕夫反论: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利用投入- 产出模型对美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以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与人们关于美国要素禀赋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印象相反,因此称为反论。P64 16 要素密集度逆转:该观点认为,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际经济实际中,这种逆转现象并不普遍,它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用来解释列昂惕夫反论。17 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对一个国家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P68 18 研究与开发(R&D ) :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这里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是指型产品的设计与试制及新产品的开发与创造。P69 19 技术差距贸易论: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期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因技术创新、技术模仿而存在的技术方面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是解释某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这种差距同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的产生。P71 20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认定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中所谓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或一类国家转移(传导)到另一个或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优势因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价格也因而发生变化。P72 21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22 需求偏好相似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该理论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决定该国的需求结构。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因此, 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5 页23 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 ,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这样的干预虽然破坏了完全竞争,但却可以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该理论在政策实践中,常常与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干预使得本国的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P95 24 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贸易自由是人们对贸易本身不进行税收、补贴、法规等方面的限制,但是允许对非贸易领域如国内生产要素市场、生产、消费进行税收等方面的干预,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自由进行贸易。贸易保护是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行业和市场,运用关税、配额等对贸易进行限制,进而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P103 25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有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征收关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但也有为了财政收入的目的而征收关税的,因此关税被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政府对进出口货物都可以征收关税,但以进口关税最为重要,是主要的贸易措施。26 配额: 进口配额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阻碍贸易自由进行的措施。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的措施,它对于进口的阻碍作用十分明晰。P116 27 幼稚产业保护论(M BK准则):经济学中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国际经济学中, 幼稚产业的保护标准有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肯普标准。 P121 28 有效保护率:即名义关税税率的有效(实际)保护,它是指对受保护行业单位产品附加价值增加率的保护。这里的附加价值的含义是指最终产品价格减去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即进口投入后的价值。只有进口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才真正反映出了本国产品在关税保护下的实际竞争能力。 P125 29 倾销:是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的销售价格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出售。 P127 30 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广义是指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狭义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 ,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P140 31 国际收支表:是一张统计表,他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的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有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额账户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基本编制方法是采用复式记账法。P141 32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P152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35 页33 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 1,即商品的进出口变化对于价格调整的反应要大。否则本币贬值,出口价格下降,但他国的进口却不会增加,结果是采用本币对外贬值的国家遭受损失。P154 34 J 曲线效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 勒纳条件,在汇率调整后,国际收支状况要先经过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减少J 曲线效应的影响。 P155 35 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P164 36 汇率: 是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率。汇率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P167 37 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的本币来表示其价格,即外币不动本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种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即本币不动外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时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P167 38 黄金输送点: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输送点就是实际汇率波动的范围。P169 39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购买力水平。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某一时期内对比国之间综合价格水平的差异。 P179 40 升水与贴水: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要高,贴水则反之。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升水。 P180 41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 年包括美、英、法、中、苏等在内的44 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饭店召开专家会议(联合国家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问题,会议所决定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P198 42 特里芬两难:由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问题提出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果要稳定运行,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美元),同时又必须保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但这两者是矛盾的。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荒,则国际清偿力不足。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造成美元泛滥,美元供给太多则很难保证它与黄金按官价的兑换性。P200 43 牙买加协定: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该协定于1978 年 4 月生效, 标志着一种不同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诞生了。P206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5 页44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尤其是经济的收益。P216 45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977 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对垄断优势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等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的理论进行了综合和总结,形成的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在邓宁的国际折中理论中,简单的理解即为: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特定优势+市场内部化 +区位特定优势。三种优势都具备时,企业便会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P220 46 所有权特定优势: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指企业具有特殊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这些优势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以及文化方面的风险。P221 47 市场内部化: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指企业具有将所有权特定优势进行内部化的能力,由于外部市场存在的不完全性,这样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内部的经营空间,在内部实行资源更好的配置,克服在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不利条件。48 区位特定优势: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即国际投资的软硬件条件等等。P221 49 外债:国家向外国商民或政府的借债,属于国债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债款。50 偿债率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出口收入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偿债率 =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收入。 一般认为这一比率 (安全线) 不应超过 20,超过 30则是危险的。P231 51 经济债务率: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与整体经济的关系。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P231 52 经济现值债务率: 未偿还债务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为临界值。P232 53 出口债务率: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外债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出口债务率 =当年外债余额 / 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100。 P231 54 贸易乘数:乘数的含义是投资会引致收入的成倍增长,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远比投资本身要大得多,用投资刺激需求,同时能提高下一期的生产能力,使经济进一步增长。国际商品交换中的乘数效应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增长代表有效需求的增长,它将一轮一轮地引起与这一出口增量直接和间接有关的国内其他产业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国民收入出现倍数的扩大效果。P240 55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20 世纪 60 年代,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5 页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对内、对外经济均衡的冲突可以得到解决。P262 56 斯旺图表:是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首先引入到国际经济分析中。经济实践中,经济大抵会有如下类情况:)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均衡状态;)宏观经济对内均衡,但对外不均衡;)宏观经济对内不均衡,但对外均衡;)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不均衡状态;运用斯旺图可以考察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调节,在经济处于内外失衡时,采取相应政策能实现内外平衡。57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三角的每一边-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实践操作中指固定汇率)以及完全的金融一体化-各有其吸引力。三角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即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然而三边不可能同时实现。P268 58 三元悖论(克鲁格曼)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项。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59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关税同盟的主要的两个效应。贸易创造指产品从生产成本高的国内生产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贸易转移: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贸易转移则是在一体化过程应予注意的情况。P274 60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紧密的地区经济依赖和协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P276 61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较低层次的形式,即一体化密切程度较差的一种形式。成员国之间存在的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取消,但对于自由贸易区之外的其他国家仍然维持自己原有的独立的关税。 P276 62 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最原始的形式,或是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经济一体化程度高于自由贸易区,它在成员国之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外采用共同的关税或逐步实行统一的关税,关税收入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分配。P276 6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6 年建立,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宗旨是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竞争性贬值,保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等等。P294 64 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又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最初的宗旨是为了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破坏的经济,这一任务基本完成后,其任务转变为,为援助、促进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5 页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国际金融机构。今天的宗旨是对用于生产目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资源,促进私人对外投资,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65 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 年成立, 正式取代1948 年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P296 66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它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迅速进步有力的促进了这一过程。简述题:1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通常包含如下的意思:第一,国际经济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频繁。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与外部经济的联系就越密切。第二,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国际经济学要考察的就是不同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内容及其对双方所造成的影响。第三,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国际经济学要说明这种要素流动的原因、后果及发展趋势。2 试说明绝对利益说的主要缺陷是什么。P20 答:首先从国际贸易的实际来说,该学说在实践中运用存在着一个必要假设前提,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以便在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很可能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在进行国际贸易,实际上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境地。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该学说虽然基本反映出了18 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3 应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P29 答:首先,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利益,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应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这比绝对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 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等,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也使得传统比较利益学说的使用程度受到了限制;3)按照该学说,不同国家间比较利益差异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但实际情况是,今天的贸易主要发生在比较利益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之间;4)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因此参加贸易各国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是实际中各国却都在不同程度地实行保护主义;上述两点国际贸易的事实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李嘉图在解释国际贸易时,并没能将劳动价值论坚持到底。1)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即两个价格的现象。李嘉图无法进行理论解释,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不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2)该理论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者对比较利益学说的看法一分为二: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5 页一定程度上是遵循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该学说尽管有合理内核,但绝不能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4 试述国际贸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P38 答:是用提供曲线来进行分析的。提供曲线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等人提出的,他的实质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的集合,两个国家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交换比率),它的基础仍然是以供求相等来决定价格的理论。5 试述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并对这一理论进行评价。答:出口贫困增长理论具有相应的政策方面的积极含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可以借鉴其中的某些道理,趋利避害,调整好自己的产业结构。该理论表明了1)产业结构转化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初级出口替代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尽早完成从初级产品加工出口响制成品出口中的转化;2)出口贫困增长现象并不普遍,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在这一阶段,它们主要依赖于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促进经济发展,当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已经占据相当的份额之后,继续扩大出口该类产品便会造成出口贫困增长的现象。因此这些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应该特别注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考虑价格与出口数量之间的平衡,减少不应该有的损失。6 试述要素均等化定理。答:即 H-O-S 定理。按照赫克谢尔-俄林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 定理。要素价格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理论的推导,在国际贸易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充分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三个假设:1 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2 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 3 贸易会使得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相等。7 试述要素密集度逆转原理。答: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也就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的生产产品。再如,同为服装生产大国,中国的服装中劳动力的含量相对较高,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意大利、法国的服装中智力因素含量更大,体现为智力密集型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经济实际中,这种逆转现象并不普遍,它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用来解释列昂惕夫反论。8 试述人力资本原理。答:所谓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原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个国家参见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该学说认为在新的时代,人力资本的结构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投资,取得好的投资收益,才可能产生性的比较优势。这一理论引入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在人身上的投资。一个国家想要在新的比较优势方面有所作为,就应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通过长期积累形成新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好的效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35 页9 试述研究与开发(R&D)原理。 P69 答:该学说认为研究和开发也是一种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这里的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工艺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与试制,即新产品的开发与创造。不同国家占有的各种研究与开发资源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才是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必要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与开发产业化的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仅仅依靠扩大已有的生产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与开发投资取得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营销方法的诞生,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利益。该学说强调了科技发展在国际贸易优势形成中的作用。10 利用图形表述需求偏好相似论并予以评价。P86 答:偏好相似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 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该理论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决定该国的需求结构。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因此,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这就揭示了发达国家相互间贸易较多的主要原因。图形说明:在一定的国际价格水平下,收入相似的国家之间,由于需求发生重叠,因而易于产生贸易。图中A、 B 点是两国不同的收入水平,OP 是价格线,a、 b 是在A 、 B 收入水平下消费的典型的加工深度,由于人们的消费是多样的,因此加工深度是是一个区域,它们之间交叉区域便是双方都消费的加工深度,即两国需求发生重叠,这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供给出发,强调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或相对差异,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但需求偏好相似论从需求结构出发,强调国家之间需X(人均收入水平)Y O A B P 产品加工深度a b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35 页求结构的相似和一致,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二者恰好截然相反。所以偏好相似论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新论。但偏好相似论也有不足的地方。即过分强调了收入在决定消费结构中的作用,事实上消费结构不仅与收入水平有关,而且还受气候、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消费嗜好等因素的影响。11 利用图形表述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P88 答:假设有A、B两个国家,如图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原点凸出,具有规模经济,在进行分工之前,两国的生产点、消费点均在C点,即两国各自生产着OB 的 X产品, OA 的 Y产品,生产可能性曲线AB与社会无差异曲线I 相切于 C点。假设 A国随意地完全分工生产Y产品, B国则相反,完全生产X产品,两国分工后生产点在A、B,与过去的C点相比, X 产品增加了BB,Y产品增加了AA,专业化的规模明显高于分工前,这是 A国由于只生产Y产品,为了获得自身愿意消费的X产品消费,就必须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而 B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要出口X产品,进口Y 产品,消费点从分工前的C点移向了离原点更远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价格线的切点C ,福利得到提高。 提高的原因在于扩大规模后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分工细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交换利益。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事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对比较优势学说、禀赋学说的不足进行了某种弥补。另外,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很难有规模经济的利益。12 试进行进口关税与配额的比较分析。P117 答:第一,在实行进口配额下,当国内需求上升,结果是国内该商品的价格升高,国内生产增加;实行与配额等额的关税时,结果是该种商品的国内价格不变,国内生产不变,但消费与进口量变化,所以实行进口配额的结果是价格的调整,而实行等额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的调整。进口配额排除了市场机制,而进口关税是对市场机制的贯彻。X Y A A B B O C C I II A 国 X 产品生产A 国 Y 产品出口B 国 Y 产品进口B 国 X 产品出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35 页第二,实行进口关税,政府会得到相当于关税数量的财政收入;在实行进口配额下,进口许可证如果采用拍卖的方法,拍卖收入归政府财政,和等额关税是一样的。如果对配额进行无偿分配,则等于将这部分收入转让给了得到进口配额的进口商。一般认为,进口配额的垄断性分配易于导致进口商的寻租行为。第三,实行进口配额限制,能够进口的数量是明确的,但实行进口关税的效果因供求曲线的弹性不明而无法掌握。13 试述关税有效保护的政策含义并予以评价。P126 答:名义关税的有效保护问题,隐含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它对于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对外贸易政策时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关税结构选择的不恰当,就会使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的发展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1、 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有效保护)越大。2、 一国如果用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 其结果将降低产品竞争力,这样在贸易政策的取向应该是对这部分原料进口予以照顾,因此在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出口退税的做法,一方面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偷逃监控关税。3、 有效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两难:本国若对进口原料不征收进口关税,但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便会形成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国内会出现大量装配线,进口原料(或中间产品) ,以组装去占领市场,而不去发展中间产品或资本品的生产,从而使得保护的意义丧失;但是如果对原料或中间产品也征收进口关税,则本国产品便无竞争力,根本没法与进口货竞争,更无法转换成出口型产业。这种现象说明, 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本国关税结构时,空间要比发达国家小, 需要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关税的角度来确定本国对产业实行保护的措施。14 试述实施长期倾销的经济条件。P131 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中存在着不需要任何补贴的长期性倾销,并且将出口价格定得低于国内价格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手段。要使这种长期性倾销成为可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出口商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即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企业的出口变化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2,出口商的企业在国内面临的是需求弹性比在国外面临的需求弹性小。3,出口国对国外商品设置足够高的贸易壁垒。这一条件是明显的,否则,低于国内价格的出口产品会回流到出口国。只有贸易壁垒的高度相当于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差价,才能使这种差价得以保持。15 试进行反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P133 答:反倾销措施包括征收反倾销税与出口商承诺。征收反倾销税会使国内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上升,对垄断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不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有可能获得最大净收益,同时,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进口国生产者由于国内价格上升所获得收益,则征收反倾销税的收益会更大。再说,征收反倾销税是一种抵制不公平竞争的正义之举,可以名利双收,因此各国政府都在反倾销问题上做文章。致使当今的许多反倾销政策与其说是反不公平竞争的措施,不如说是一种最有效的、杀伤力最大的一种贸易保护武器。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反倾销也是一种损人利已的手段,结果是世界遭受损失。16 试述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表的基本概念。P140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35 页答: 国际收支的可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 ,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今天各个经济体使用的基本是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强调全部的经济交易,即包含着不用外汇支付、无偿的交易或交流在内,是流量的概念。国际收支表是一张统计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标准组成有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基本编制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法。17 试述国际收支表的基本构成。P141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有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资本与金融账户记载的是实际资源流通的融资情况(通常是以金融工具进行的交易或资本转移),项目有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补充信息不是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将在金融账户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其他重要交易信息,通过金融账户的补充信息来得到反映以便分析。18 试述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P148 答: 1)国际收支表各项目间的关系:经常账户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一国国际收支的改善必须通过调整国内吸收(C+I+G)来进行。在国际收支中,一个经济体的经常账户的状况发生的任何变化,一定要与相对于投资的国内储蓄的增长相对应。在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的差额一定要等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净余额加上储备资产交易。在国际收支表中反映的是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和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最终保持国内的投资等于储蓄的基本公式成立。2)国际收支的盈余与赤字:经常账户的顺差反映对于非居民债权净额的增加,赤字则表明该经济体从世界其他地方得到的资源净值是靠出卖在国外的资产或增加对非居民的负债进行偿还的。19 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概念及其类型。P152 答: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项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主要有临时性失衡,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投资环境性国际收支失衡。20 试述 J 曲线效应。 P155 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便符合马歇尔- 勒纳条件,在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 曲线效应。 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减少J曲线效应的影响。贬值后国际收支先恶化后改善的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有惯性,在认识、决策上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直到生产出这些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的作用难于即刻到位。21 试述国际借贷说。答:由英国经济学家戈森提出,是经济学中的供求说的产物。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当一国对外收入大于支出,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供不应求,汇率上升;反之外国货币汇率上升。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35 页该学说以国际收支的变动来解释汇率的变动,这实际是将关于汇率的学说从静态发展到了动态。在金本位制下,这是符合实际的,但这一学说只是解释了在金本位制下的汇率的变动,并没有解释汇率的决定,更没有涉及非金本位制下的汇率的解释。但该学说对后来的弹性法与吸收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2 试述汇兑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P175 答: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各自对外汇的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有满足支付、投资或投机和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外国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国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该主观评价又是依据使用外币的边际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主观评价产生了外汇的供应与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市场达成均衡,均衡点就是外汇汇率。当均衡被打破时,汇率又将会随着人们对外汇主观评价的变化达到新的均衡。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奥国学派的主观效用论,以主观判断代替过程是唯心的,但是在世界经济中,尤其是国际资本大量冲击金融市场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因素对于汇率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以便趋利避害。23 试推导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的远期汇率公式。P180 答:假设Y 为存入银行的一笔钱,Rn 代表国内利率,Eo代表即期汇率,Rf 代表外汇利率,Ef 代表远期利率,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根据一价定律,则有:YEo(1+Rf)/Ef=Y (1+Rn) Ef=YEo(1+Rf)/Y (1+Rn)即: Ef=Eo(1+Rf)/ ( 1+Rn )该公式反映的是汇率变化与利率之间的基本关系。24 试推导远期升水(贴水)公式。P180 答:远期汇率公式为Ef=Eo(1+Rf)/ (1+Rn) ,将公式两边同时减去1,即左边减去Eo/Eo,右边减去( 1+Rn)/ (1+Rn)则有:Ef/Eo Eo/Eo = (1+Rf)/ ( 1+Rn )- (1+Rn )/ (1+Rn)(Ef-Eo )/Eo = (Rf-Rn)/ ( 1+Rn )Ef-Eo = Eo(Rf-Rn )/ (1+Rn)如果 Rn忽略不计,则得出远期升水(贴水)公式为:Ef-Eo = Eo(Rf-Rn)25 试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P200 答:第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从问世就存在着内在的矛盾:1)首先是特里芬两难,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里体系,如果要稳定运行,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美元),同时又必须保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但这两者是一对矛盾;2)其次是其他国家维持固定汇率的两难;3)再次是该体系中各国协调合作难以顺利开展。第二是容易出现美元危机,先后出现美元荒和美元灾,尤其是金价实行双轨制后,各国官方黄金储备事实上被冻结,美元日益成为主要储备资产,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第三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美元贬值,黄金失去了可兑换性,这一货币体系保持稳定的基础丧失,靠出售黄金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机制无法运转,而美国经济实力也无法独立支撑一个真正的美元本位制了,各国无法维持固定汇率,浮动汇率成为主要汇价制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35 页26 试对牙买加体系进行评价。P208 答:人们对牙买加体系的看法很不一样,但它对于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以来维持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多数学者和金融界、世界经济界人士的赞同。牙买加体系的多种货币储备体系克服了特里芬两难。特里芬两难证明:任何一国货币单独承担国际储备资产都回避不了顺差- 无清偿力释放,逆差- 货币信心动摇的困境。而牙买加体系多种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资产的做法却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一难题。多种汇率制度并存可以适应一国、国家集团或世界经济的变化。以浮动汇率为主的体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市场信号发生时,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及时作出反应,不会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放弃国内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目标。多因素的国际收支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不同,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各异,所处的条件有区别,因而采用多种因素结合的国际收支调节办法更灵活,更有效。从另一方面看,牙买加体系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适应,而不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从运行机制看,这一体制灵活不余,稳定不够,多元化储备缺乏统一标准,汇率波动较难控制,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7 试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P216 答: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的过程。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尤其是经济的收益。具体流动原因是不同的:第一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第二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资本国际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第三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第四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投资、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28 试述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P217 答: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国家资本的输出入、私人资本的输出入、长期资本的国际流动、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等等。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长期资本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等。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包含多种形式但大都属于间接资本流动的范畴。29 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其理论与实践意义。P228 答: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以得出:Y=C+S+T+M ;公式中Y=总供给; C= 消费; S=储蓄; T=税收; M= 进口Y=C+I+G+X ;公式中Y=总需求; C= 消费; I= 投资; G= 政府支出; X=出口若税收等于政府支出:T=G ,则有:S+M=I+X 或 I-S =M-X 公式左边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是进口和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由于有投资、储蓄、出口、进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得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储蓄,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在引进外部资源时,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35 页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1970-1990 年,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通过引进外部资源,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案例也告诉我们,引进外部资源必须重视实用该资源的效益,只有高效益,才能达到引进外部资源的初衷。30 试说明国际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P231 答:主要指标通常有三个:1、 偿债率。 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的出口收入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偿债率 =当年还本付息额/ 当年出口总收入,不应超过20% 2、 出口债务率。 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所欠外债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出口债务率 =当年外债余额 / 当年出口总收入,不应超过100% 3、 经济债务率。 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整体经济的关系。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31 试述宏观经济目标的内容。P263 答:一般认为四个目标是非常重要并且应该争取同时达到的,那就是经济增长目标、就业目标、物价目标和国际收支目标。即国民经济需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业应该达到充分的水平,既不过度就业引发通货膨胀,也不出现衰退和就业不足;经济不应该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国际收支达到平衡, 既没有赤字也没有盈余。4 个目标只有同时达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才处于最佳的增长状态。32 试述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P264 答:政策工具主要有:1、 财政手段。例如采用扩大、紧缩财政支出,增减各种税收,加强或消弱国家采购等。2、 货币手段。例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率和采用公开市场业务等。3、 通过货币对外汇率的变换。例如本币对外贬值、升值等调整国际收支。4、 经济管制。采用各种法律、法规、法令、行政、管制等手段,直接控制经济的运行,以使经济向预定的方向发展。33 试述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P268 答:下图是不可能三角形的简单描述。三角形的每一边- 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实际操作中指固定汇率) 、以及完全的金融一体化- 各有其吸引力。三角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即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完全的浮动汇率。然而,三边不能同时实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35 页34 试分析贸易创造的产生与影响。答: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节约了本国的生产资源,其次伙伴国增加了出口,产生规模效益,于两国有利。但是也为本国企业增加了对手,挤占了部分市场,于本国企业发展不利。35 试述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态。P276 答:基本形态大约有以下几类:1、 自由贸易区。 是经济一体化组织较低层次的形式,即一体化密切程度较差的一种形式。成员国间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予以取消,但对外仍然维持自己原有的独立的关税。2、 关税同盟。 经济一体化最原始的形态,或是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除了在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壁垒,而且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3、 共同市场。 一体化组织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壁垒、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外,还要求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流动,同时还要在各国的货币之间建立逐步统一的制度,尤其是一致的汇率制度。4、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态,商品、资本、劳动可以自由流动,成员国间反对各种歧视的存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各国之间的事务,被看成为国内事务来处理。5、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态,除了商品、 资本、 劳动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外, 经济一体化组织要建立统一的货币,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建立统一的中央机构。36 试述最优货币区的条件。P280 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是从宏观经济目标- 经济的内外均衡来衡量的。答: 1、价格与工资弹性。最优货币论认为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即使工资和价格无弹性,采用固定汇率制,也可达到经济的内外均衡。2、要素市场融合。最优货币区的定义是:内部要素充分流动,对外则生产要素完全不流动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来组成最优货币区。3、金融市场的融合。货币区内金融市场的融合可以减低通过汇率改变贸易条件从而消除区内收支失衡的必要性。另外汇率波动会引起不确定性的增加,加大交易成本。因此,在区内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情况下采用固定汇率(单一货币)是一个好选择。4、商品市场的高度融合。即一个成功的货币区应该具有高度的内部开放性,即区内产品的广泛交易。5、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一体化” 的地区可以组成单一货币区。37 试述国际经济新秩序。P300 答: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全部国家经济体系与制度的总和。 1964 年,第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1974 年联合国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关于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建立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国际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双方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讲,都愿意通过开展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人员交流、技术援助等国际经济活动,使国际资源在更高的效率下从新进行配置,使已经存在和新创造的福利在国际间进行新的分配和再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35 页配,从而尽可能在次优的层面上,达到个别国家或国家集团与世界经济总体利益的一致,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为了上述两个目的进行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开始就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开端。38 试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国定义。P307 答:一个国家能够真正控制住全球资源的流向和全球经济产出的流向,即控制住他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再此基础上,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中,经济产品标准规格的确定中, 具有决定的导向力量,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贯彻,在经济竞争中 “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世界经济中真正的强者。39 试述温特尔主义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P308 答:温特尔主义是指围绕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温特尔主义利用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规则为核心,控制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化方式进行组合。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标准制订者与模块生产者有不同的分工,标准和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化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规则能够确保规则制定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温特尔主义使得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它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人才、资金、稀缺的自然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的流向为手段,以产品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制定来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 全球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组,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正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40 试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论述题:1 试述斯密绝对利益说的主要内容。答: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35 页的好处。在进行劳动成本的比较上,斯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用生产中劳动耗费的差异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但在今天大多数西方教科书中则将劳动耗费扩大为生产商品的成本或生产费用,强调如果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家,则这一国家生产该种商品的产业便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而另一个国家的该种产业则被人为是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各个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则交易双方均可收益,资源得以充分和最优利用,世界可以享受的商品数量增加,因而总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2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并运用简单数字进行分析。P22 答:核心思想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李嘉图看来,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这样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贸易便不存在,但事实上两个国家间仍可进行贸易,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假设世界有A、B 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分别生产X、Y 两种产品,在国际分工前,其要素分配、产品产量的情况如表1 所示。表 1 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分工前)国家X产品Y产品A国B国6 1 4 2 分工前, A国生产 1 单位 x 产品需要6 单位劳动, 生产 1 单位 y 产品需要4 单位劳动, 相应的 B国生产相同单位的x 和 y 产品,则分别需要1 单位劳动和2 单位劳动。很明显B 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A国。世界全部产出为4 单位,每个国家消费x、y 产品各 1 单位。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 单位,总消费为4 单位产品。 进行分工后, 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 产品, 因而集中生产y 产品而放弃生产 x 产品; B国相反,具体情况如表2 所示表 2 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分工后)国家X产品Y产品A国B国0 3 10 0 A国此时生产2.5 单位的 y 产品, B国生产 3 单位的 x 产品。 A国在保持分工前1 单位 y 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 1.5 单位的 y 产品来换取x 产品进行消费, B国则在保持分工前1 单位 x 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 单位的 x 产品来换取y 产品进行消费,假设交换比率为1x:1y,则双方通过交换均可得到利益,而世界的消费也得到提高。依此类推,双方的福利水平及全球的福利水平会因此而增加。3 试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性及利益分配。P35 答:根据比较利益学说,我们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单一要素的交易模型来说明,见下面表1 的数字矩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35 页表 1 价格区域矩阵国家X产品Y产品A国B国10 10 15 20 表中数字表示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 和 y 产品的数量,可以看出,a 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x 产品而 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 产品,因此 a 国在贸易中用x 产品换取y 产品,b 国在贸易中用y 产品换取x 产品。在a 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 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这意味着若a 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 换取多余15 单位的 y 产品,即国际的交换比率由于国内的交换比率,a 国便会进入国际市场。反之,b 国若能以少于20 单位的 y,换取 10 单位的 x 产品,国际交换比率优于国内的交换比率, b 国也会进入国际市场。因此a、b 两国国内的交换比率,便是a、b 两国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换的上下限进行。图形进行描述,如下图: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超过该区域必然有一个国家会退出交易。从原点射出的射线代表着x 产品与 y 产品的价格比率,即贸易条件,这条线里那个国家的国内价格比率越近,则该国在国际贸易中活得的利益便越小,离该国的国内价格线越远,则该国加入国际贸易就越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4 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做出分析。P46 答:出口贫困增长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现象,目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福利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人们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件由于扩大出口而恶化。出口贫困增长图形如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35 页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沿着原有的优势向外扩张,x 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但由于该国出口的扩大,国际市场中x 产品因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导致了出口增长,单位x 产品换回的y 产品数量的减少,该国的鼓励水平相比于经济增长之前下降,社会无差异曲线向原点移动。5 试述 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P64 答:HO模型核心思想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即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如果一国的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两个国家都贯彻这一原则进行生产、交易,则各国的资源会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也将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在 H-O 模型看来,生产商品成本绝对差异是由生产时使用的要素价格之间差别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要素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所以其思想的逻辑关系图如下:评价 1)该模型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的作用,在理论上是有益的,而且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国际贸易产生和利益分配的因素,这更贴近事实,反映实际情况,更具有说服力。2)该模型没有考虑社会因素,很多问题都无法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也比较强调静态结果,事实上一国的资源优势除了自然禀赋外,还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后天优势。3)该模型在假设条件上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这点在今天的国际贸易中是绝对违背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的,如果坚持这样的观点,就会使得世界经济结构凝固化,尤其是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发挥所谓资源优势的同时,无法转换生产结构,从而阻碍其经济发展。4)这一理论对需求因素没有充分的重视,在今天的贸易格局中,需求因素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方面,国际贸易已经作为调节需求的重要手段在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丰饶程度要素的相对价格差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的发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35 页5)从经济学史的角度来考察,该模型实际上是三要素说,并不涉及经济关系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给予了彻底的批判。6 试画出技术差距贸易论的图形并予以评价。P71 答:技术差距论认为,由于科研、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新产品一般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类型的国家由于技术上存在的差距,大多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对这种产品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存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性。见图:从整个技术差距看,两国之间的贸易区在t1 和 t3的区域内,这一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而非某些物质要素的优势不同,因此这一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技术差距、技术模仿与技术掌握。在技术差距中已经存在着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是该理论与过去其他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7 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P72 答: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 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生产优势转移到了模仿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该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 O 模型以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分析了这些要素在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的动态变化过程五,以及如何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并且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自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具有指导性意义。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T T0 T1 T2 T3 创新国生产模仿国出口模仿国生产反应滞后需求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创新国出口时间创新国进出口模仿国进出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页,共 35 页8 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P78 答: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一国的某种产业既出口又进口该产业产品的现象,这种国际贸易现象与贸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商品生产的区域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也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诸多经济学家多产业内贸易给予了多方面的论述,因此产业内贸易本身具有相应的多重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般性前提为:1、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简化的模型分析只侧重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结果而非强调过程。2、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来源之一。4、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说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的贸易形式,通常都属于产业间贸易,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在矿石、钢铁、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产品当中,运输费用占据了总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 季节性贸易。 有些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国家为了满足国内需求矛盾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例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相互解决用电高峰期而进行的电力“削峰填谷”的进出口。另外,一些果蔬的季节性进出口也属于此类。 大量的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就出现了同类产品,在统计上构成了产业内贸易。 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有可能在竞争对手的市场上倾销自己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政府的外贸政策。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中实行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争,就不得不以出口得到出口退税,然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 )也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的国际贸易。由于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视为同样的产品,因此,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又可以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不同类型的差异产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分别为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是指由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烟草、服装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在着这类差异。 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差异。从技术的产品角度看,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因此,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2 页,共 35 页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就是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汽车行业中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但是,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而是因个人收入的差异存在不同的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分析更符合实际,尤其是其假设更符合实际。产业内贸易对于福利的分析具有一定特色。不足之处在于产业内理论强调的是: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在现实中,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部门多为制成品生产部门,它们有大多在收入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优势。9 试述战略性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P95 答:该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这样的干预虽然破坏了完全竞争,但却可以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两个前提。从规模经济角度出发,扩大厂商的生产规模有多种途径,技术因素是厂商在生产中具有动态规模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技术创新能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技术进步因素与贸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竞争形成新技术的竞争,技术外溢给予技术的授受双方以经济利益,规模经济从而发生,贸易便产生了动力。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理论中一再强调,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增加世界或一国社会福利,而政府干预会造成资源的扭曲配置。新的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府应用补贴以及关税等手段,支持国内战略性的产业发展,提升本国竞争力,以规模经济的利益争取国际市场份额,提高总体福利。评价:该理论尽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显示出了他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首先,该理论在假设前提上做出了更为符合实际的发展,极大放松了过去传统的不符合实际的完全竞争市场和没有规模经济的假设,使得研究切合实际,具有更好的解释力,也给理论研究和实践政策的制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从理论模型的分析角度看,战略性贸易理论除了运用传统的分析工具之外,更多的运用了经济学中的新成果和新工具,使得人们对已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不仅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而且具有新的可行的方法。再次,战略性贸易理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它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和不同产业的差异、技术水平的区别、国家禀赋资源的特点提出鼓励出口的不同措施,而不是追求理论一般性的完美,因此它作为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最后,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于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有益的部分进行了吸收,它将完全竞争和不存在规模经济看成是一种特例,强调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10 试用图形进行小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P110 答:如图所示是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1) 经济意义上, 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在市场中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价格事实上没有影响。同时,我们在这里进行的关税分析主要是针对个别产品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3 页,共 35 页格的变动与供求均衡过程。在我们分析中,该小国的某种商品的国内均衡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如果按照国际价格参与贸易,则该国的商品供给将为舶来品所代替。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假设小国对商品进口征收一定关税,以使国内市场有一部分留给本国企业,本国生产可以维持。具体如图所示:在供给水平和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图中EP与EQ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WP、tP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WP小于EP, 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出现1Q2Q供给缺口,这一数量在自由贸易下则为进口,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该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以维持国内生产,决定征收进口关税,图中WP上升到tP,这时进口因为价格上升而下降,本国生产却因为征收关税有所保护而上升。图中3Q4Q为征收进口关税后价格下的进口量。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包括: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13QQ,是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加。2:消费效应,在图中数量为24Q Q,表示消费的减少。它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降低。3:贸易效应。它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下降,因而贸易量发生的变化。即13QQ与24Q Q之和。4:税收效应。在图中这部分税收表示为WPtP3Q4Q,它是政府对于进口征收关税的财政收入。5:国际收支效应。它是进口下降造成的对外支付降低,即外汇的节约,其数量等于(13QQ+24Q Q)OWP。进口征税后的福利变化为净损失,即两个三角形(2+4) ,它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市场限制产品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2 代表原有消费13QQ从进口低价转为消费本国高价产品的福利损失,4 代表征收进口关税后原有消费24Q Q消失造成的福利损失。整个福利变化也被称为再分配效应。11 试述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P120 答: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力论的基础上的,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或生产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财富,研究生产是李斯特思想的精华之处。对国际贸易利得和关税政策效果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静态贸易利益的分析上,还应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贸易对经济1 2 3 4 1Q3QEQ4Q2QQEA B C F EE PoPEPtPWPS D O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4 页,共 35 页发展的影响。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应该建立起保护性而非财政性,且有条件、有时间限制的关税制度。在国际贸易中,随着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关税水平应该上升,以便于本国商品占有国内市场,但农业却不应该进行保护。李斯特关于保护关税制度的核心思想包括:1、 关税保护的对象应该是工业中重要的部门,经发展能与外国产品竞争的部门,技术部门应重点保护。对于虽然是新生工业但国外并无强有力竞争的部门则不需要保护。2、 关税保护措施: 可以根据国家特有环境和他的工业情况来决定采取对工业品禁止输入或规定适当的税率的办法。3、 课收关税应当有一定的限度:不可使输入和消费因此受到限制,否则不但将消弱国内生产力,而且也将使增加税收的目的受到挫折。4、 关税保护的措施的实施应该是有步骤进行的。李斯特的观点是用民族主义代替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看到了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冲突,并分析了关税政策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不仅仅着眼于国际分工的静态利益,而且注意到了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12 试述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M-B-K 标准 ) 。 P121 答:幼稚产业在经济学中指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在国际经济学中,幼稚产业的标准有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和肯普标准等。1、 穆勒标准。 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 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 在保护下,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使得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可以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 但是在保护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保护时间应限制在产业进行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二是保护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对该产业予以保护。2、 巴斯塔布尔标准。除了坚持穆勒的产业自立原则外,保护、 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收益的现值,符合该条件即为幼稚行业。3、 肯普标准。 出了穆巴标准内容外,还应该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效应问题。如该产业具有外部性, 该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其他产业利润提高,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13 试述倾销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影响。答: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1、 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从事倾销的生产厂可以在短期内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就能抢夺原来属于未进行倾销的本国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这相对于出口国的其他非倾销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竞争行为。2、 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倾销厂商利用倾销手段,处理库存货剩余产品,从而维持其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价格,以弥补其在海外市场的损失。因此出口国的消费者被迫支付比正常价格还要高的费用,利益受损。3、 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低价销售行为会创造虚假的竞争优势,引发国内其他生产厂商的过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5 页,共 35 页竞争。倾销引起的低价竞争会阻碍生产企业的进步,从而扰乱出口国国内的公平竞争秩序。倾销对进口国的影响:1、 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出口国倾销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扩张是通过挤占进口国相同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来实现的。由于倾销产品的侵入,将剥夺进口生产相似产口及其相关产业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增长与发展。2、 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倾销产品将会引起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过分注意,从而引导进口国市场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进口国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3、 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生产的产品对发展中国家的倾销直接威胁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14 试述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如何反映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P148 答: 1、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收支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在国际经济中,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国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和输出能力,同时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的吸纳与输出能力,可以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另外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时,一般认为该国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未来的经济发展会被世界其他地方看好。处于较大逆差时则相反。2、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国际收支是不同经济体之间经济往来的全部记录,国际收支状况除了不存在外汇支付的交易外,大体会表现一个经济体外汇的基本供求状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但对于本币则表现为供大于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汇率下浮的趋势。反之,出现顺差时,本币对外汇价会出现上扬的趋势。3、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本和金融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借贷能力往往是与它的偿还能力成正比的。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4、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国对外经济交易内容既包括有形的经济产出,又包括着无形的经济产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国各种经济产出在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了该国经济结构的变化。5、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加大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通常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人们总是强调,增加出口是在输出失业,刺激本国发展,而大量进口则是输入失业,加大经济紧缩的压力。此外,国际收支反映出的一国长、短期资金流动的情况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15 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调整。P152 答: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填色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6 页,共 35 页行调整的情况。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 临时性失衡。 是指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往往因为贸易的一时失衡,可用国际储备来缓解。2、 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由于一国经济周期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在经济萧条时国际收支呈现顺差,经济高涨时国际收支呈现为逆差。3、 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由于国民收入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需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进出口受到影响,国际收支产生失衡。4、 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由于一国通货膨胀程度加重或一国的货币对外汇率发生变化,导致一国的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发生变化,形成国际收支失衡。5、 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由于一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国际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国际经济的变化而导致的。6、 投资环境性国际收支失衡:由于一国投资环境的优劣而造成资金的流入、流出而导致的。对于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整的理论有许多种,最为基本的有三种,即弹性调节法、吸收调节法和货币调节法。1)弹性调节法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弹性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往往是在对外贸易发生较大赤字时使用的。 2 )吸收调节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从宏观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偏重于建立商品市场均衡,在政策建议上则倾向于需求管理。 3 )货币调节法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济项目,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调控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16 试画图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P154 答:利用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条件是一个经济体的进口的需求弹性与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 EM+EX1 ,这就是马歇尔特纳条件。在一国采用弹性法来调节国际收支时:EX+EM1, 则国际收支趋于好转;EX+EMA时, B为正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 页,共 35 页当 YM s), 则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若国内信贷规模小于名义货币供给(DM s),则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因此,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名义货币供给与名义货币需求之间的失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9 页,共 35 页( 3) 货币分析法的政策意义和评价货币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国际收支现象看做货币现象,而且将国际收支的失衡与恢复最终取决于国内信贷规模与国内名义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货币法是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1)货币法相信国际收支的自动恢复机制;2)货币法提醒人们注重一个经济体内部通货膨胀的影响; 3)货币法主张采用灵活的汇率措施;4)货币法将国际收支调整从注重经常项目转移到整个国际收支,具有很好的意义,但也有不足,假设前提中一些提法较苛刻,与经济现实有差距。20 试述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P174 答:购买力平价说是纸币本位的产物,理论的核心是解释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卡塞尔从人们持有外币的原因入手,认为持有外币是因为这些外币在国外市场具有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同理,外国人持有本国货币,是因为北国货币在本国市场可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样,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便决定了货币的价格,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则应该取决于他们之间购买力之比。在卡塞尔的理论中,购买力平价被分为两类: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后者为当两国都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当时金本位制走向灭亡,汇率动荡不已的情况下如何解释纸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上,提供了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基础,同时结合通货膨胀来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因为从长期看,汇率的实际走势与物价的走势大体一致,是符合国际经济实际的。但是卡塞尔提出的货币的购买力决定货币价值,而不是货币价值决定货币购买力,这在逻辑上存在着表象与本质倒置的问题。另外他在分析汇率决定与变动时没有更多的从国民收入、贸易、资金流动等方面着手,对于汇率决定的复杂性解释不够,因而存在着相应的缺陷。另外,该理论的假设前提,如同一价格率等,过于严格,这就限制了这一理论的普遍适用性。21 试述什么是健全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P197 答:从宏观角度看,历史上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应具有以下的特点:应能够促使国际贸易在数量、结构、地理几个方面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国际资本较为自由地流动,以使资源在全球能够更为有效的配置,让世界经济稳定地向前发展。从金融角度看,它应该能为世界经济提供与其发展速度相匹配、行之有效的国际清偿能力,既要避免这种清偿能力不足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又应具有较好地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即对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且各国(收支逆差国和顺差国)对自己所承担的调节责任认为合理,不发生关于应由谁承担更多责任的争吵。另外,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能使人们对国际金融局势保持乐观态度,不致出现因抛售某种资产、抢购另一种资产而造成的货币危机,或能将这种抢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今年来,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一个理想的国际国币体系应能对于相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承担更多的义务,使它的运转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22 试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P198 答: 1947 年包括美、英、法、中、苏等在内的44 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饭店召开专家会议(联合国家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问题,会议所决定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有: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进行国际货币协商合作的永久性机构,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它的宗旨是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与国民收入的增长。2、国际收支失衡的解决,主要是由逆差国从货币基金取得短期资金融通来解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当成员国因国际收支失衡产生需要是,可用本币向基金组织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购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0 页,共 35 页一定数量的外汇,但所借入的外汇要在一定期限内偿还,其方式为用外汇或黄金购回当初用于购买外汇的本币。3、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简言之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通过这种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各成员国货币与黄金失去了直接的联系,而是间接通过美元与黄金联系,美元不仅起着关键货币的作用,成为这一体系的基础,而且有着等同于黄金的地位。4、关于外汇管制的废止。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要求成员国不得实行针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管制,但可以实行针对资本流动的外汇管制;要求成员国实行货币的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性,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国家,也可暂缓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各方协调的产物,这一体系以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各成员国货币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用短期信贷帮助成员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为基础,货币基金组织是这一体系的协调机构,具有协商、借贷管理的功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的出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平衡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货币金融条件。23 试述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P206 答:牙买加协定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该协定于1978 年 4 月生效, 标志着一种不同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诞生了。主要内容为: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或固定汇率制,但应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当世界经济条件允许,经基金组织85% 投票权通过, 可以恢复稳定但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废除有关黄金的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基金组织原持有的黄金中1/6出售,溢价部分为援助发展中国家资金,1/6由缴纳国购回,2/3 由 85% 的投票权决定其处理方式;提高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使之与黄金、外汇共同构成国际储备,并扩大它的适用范围和交易范围;增加成员国在货币基金组织中所缴纳的份额,从 292 亿特别提款权提高到390 亿特别提款权,且各国所占比例亦有所调整;对于货款融通资金的额度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牙买加协定主要特征有:1、 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世界的主要货币。2、 实行以浮动汇率为中心的多种汇率制度。牙买加协定实施后,全部发达国家均实行了浮动汇率,美、日、加、澳、新实行单独浮动,欧共体国家大多实行联合浮动,其他国家则实行多种汇率制。 从趋势看, 各国都在追求自己货币汇率具有弹性的同时,也希望汇率尽量保持相对稳定。3、 国际收支的调节趋向多元化,用多因素、 多轨并行的办法进行协调。具体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调节: 1)浮动汇率制提供了调整国际收支的机制。一国经常账户逆差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则该国货币对外汇率便会下浮,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下降,进口货物本币价格上涨,收支状况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而改善;2)利用各国间利率差异来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国家间的利率差是导致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重要因素,资金为逐利心然从低利息率国家流向高利息率国家,这样就可以通过国际收支资本账户的资金流入、流出调节经常账户的黑字或赤字;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干预的调节。牙买加体系下,除了贷款之外,货币基金组织更多地监督指导收支失衡国家进行调整,包括制定一系列调整政策并帮助落实,以避免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冲击。24 试用图形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P218 答:下图为资本流动的经济福利分析,设有a,b 两国,坐标中的横轴为资本的存量,纵轴为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资本的边际产品),即技术、劳动力投入不变时,增量资本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左面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1 页,共 35 页a 国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右面为b 国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可以看出,b 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高于a 国。 资本将从边际收益率低的A国,流向边际收益率高的B国,当两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致时,资本流动停止。说明: a 国的资本存量为OA,b 国为 OA, a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为OC,总产出为FOAG ,其中 OCGA为资本要素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的收入。B 国的边际收益率为OH,总产出为OJMA ,其中资本产出为 OHMA ,HMJ为其他要素收入。由于a 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于b 国,在资本自由流动下,便会产生资本从a 国向 b 国的流动,当资本收益ON=OT ,即两国的资本收益率相等,在E点达到均衡,资本停止流动,这时a 国产出为OFEB,b国产出为OJEB,a 国减少 EBAG,b国增加 EBAM ,两国净增EGM 。因 a 国投资要有收益,a 国总产出为AOFER ,b 国为 OJERA,a 国净增 EGR,b国净增 ERM 。资本跨国流动后产生了福利的增量,这是由于b 国相对富裕的劳动和a 国相对富余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的结果。25 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P240 答:从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可以得到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 Y=C+S+G 若 G=T ,则有 I=S,其增量为Di=Ds 变形后为: dI=(dS/dY)dY dY=dI/(dS/dY) 国际商品交换中的乘数效应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增长代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它将一轮一轮地引起与这一出口开赴量直接和间接有关的国内其他产业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国民收入出现倍数的扩大效果,即在一定条件下,国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远大于出口增长的幅度。乘数效应分析的是在边际进口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小于1 时,每增加一单位出口能使国民收入产出数倍于该增量的增长,从而带动国内就业增长的情况。假定已知: S-I=X-M, 为保证国民收入的动态平衡,就必须有:dS-dI=dX-dM, 其中 d 为增量符号,通过恒等变换可得: dI+dX=dS+dM dI+dX=(dS/dY + dS/dY ) dY dY=(dI+dX) 1/ (dS/dY + dS/dY) 若令 dI=0 ,即不考虑国内投资因素,只考虑出口的影响,乘数公式可改写为:d S =d I = 0则有: dY =1/(dM/dY) dX 该式即为贸易乘数公式,式中dM/dY 为单位增量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即边际进口倾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2 页,共 35 页1/(dM/dY) 为出口乘数。因为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出口倾向之和小于1,dY为 dX的大于 1 的倍数。他表明扩大出口对增加国民收入的乘数作用,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即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部分越小,则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越大。这一关系用于进口也是成立的,即进口也存在乘数效应,它可以对经济发生倍增的收缩作用。26 试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主要内容。P262 答:即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 (蒙代尔认为宏观稳定政策的效果将随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汇率体制下,宏观政策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该模型指出:固定汇率对政府政策制定者提出挑战,这些制定者既要实现本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又要实行经济的内部均衡(实际产出等于经济的供给潜力或高就业率)。在短期和中期中,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很难兼顾,一国政府如果只追求外部均衡而置国内通胀和失业不顾,那么即使国际收支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国内压力仍然很大。反之,一国政府如果只考虑用货币政策控制国内产出,则可能会扩大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进而破坏掉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固定汇率以及对固定汇率的维护措施限制了国家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如果一国国际收支赤字,为了维护固定汇率,国家最终将不得不减少货币供给。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盈余,则国家必须增加货币供给。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态,那么货币政策及货币供给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外部失衡,维护固定汇率而进行的官方干预将纠正这种失衡。27 试用图形说明斯旺图表与蒙代尔政策搭配。P265 答:斯旺图表如图斯旺图表中, bop 线代表的是一定的汇率即国内支出下的一国对外的均衡。BOP线的上面代表的是该国存在着对外的顺差状况,BOP线的下面代表的是该国存在着对外的逆差状况。F 线代表在一定的汇率与国内支出情况下的国内经济均衡的情况,F 线的左面,代表存在衰退和失业,F 线的右面,代表存在通货膨胀。只有在bop 线和 f 线的交点才体现着一国经济对内、对外均衡的同时达到。按照蒙代尔的政策搭配主张,采用财政手段来调节国内的均衡,当经济衰退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治理;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治理。采用金融手段来调控对外均衡,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在第一象限的经济状况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应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3 页,共 35 页货币政策。在第二象限,经济状况是衰退和国际收支顺差并存,应该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第三象限,经济状况是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应该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第四象限,经济状况是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应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28 试用图形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P266 答:理论上,只有当一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时,该国的经济才有可能同时达到对内、对外的均衡。达到一国宏观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实行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同的。首先分析固定汇率条件下的实现过程。如图:假定经济处于斯旺图表的第四象限,即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逆差的状况。根据蒙代而政策搭配主张,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紧缩的财政手段,使得IS 曲线向左移动到 E点为 IS, 达到了国内均衡,但此时利率下降,资本会流出,反而加大了国际收支逆差。,需要采用紧缩的货币手段来进行调整,使得 LM曲线向左移动到E点成为 LM, 经济恢复了同时的对内、对外均衡。如果实行浮动汇率,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产生自动调节过程,汇率的变化能够产生商品、资本市场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内、对外的均衡。29 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效应分析。P273 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关税同盟是结成同盟的成员国之间降低甚至免除彼此的关税,从而成员国居民可以享受比过去更低成本的商品的消费,同时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增加了,因此成员国乃至关税同盟整体的经济福利会得到提高。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主要集中在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这两个方面,它可能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却也可能降低一国的经济福利。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关税同盟的主要的两个效应。贸易创造指产品从生产成本高的国内生产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贸易转移: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Y O LM R IS IS F A BOP=0 E LM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4 页,共 35 页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贸易转移则是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结成关税同盟还会产生所谓的贸易抑制效应,即结成关税同盟后贸易总量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对所有关税同盟成员国的生产和与消费,以及其他的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30 试述 WTO 的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P296 答: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如下:1、 非歧视原则。 也称无差别待遇原则,主要体现在最惠国待遇条款上。最惠国待遇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对方。 世界贸易组织实行的是无条件最惠国待遇, 目的是防止缔约国之间的歧视,使它们具有与进口国同等的贸易机会,平等竞争 。2、 关税减让原则。要求缔约国通过关税谈判,互惠让让步,逐步减低关税,达成关税减让表,任何缔约国不能单方面修改税率。3、 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缔约国规定只能通过关税来保护本国产品,一般不得实行进出口限制。4、 反倾销与限制出口补贴原则。禁止缔约国在出口时实行倾销,并允许缔约国在某项工业由于倾销造成重大损害和威胁时,征收反倾销税加以抵制。5、 透明度原则。 缔约国政府必须公布本国有关外贸基本权利、义务的法规和条例,使缔约国政府和商人可以得到和了解。6、 磋商调节原则。 当一缔约国因有关关贸总协定的执行情况向缔约方提出抗议时,后者应充分考虑并进行协商。围绕上述六项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核心条款。缔约国在关税和贸易方面互相提供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关税减让。第二部分:主要就缔约国互相提供国民待遇、海关估价、补贴、外汇安排、进口数量限制等贸易政策加以规定和规范。第三部分:就文件的使用范围、加入和退出手续、关税谈判和关税减让表的修改等问题所作的程序性规定。第四部分: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和发展应尽量给予关税和其他方面的特殊待遇。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具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是国际经济正常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2)世界贸易组织经一步规范、明确了协议中某些贸易惯例和法律概念的含义,使得世界贸易运作时,面临更加清楚的界定。3)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多边贸易协调方面,将领域与范畴极大拓宽,增强了作为正式国际贸易组织的作用力度。4)国际贸易组织强化了原关贸总协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政策审议、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以及保障条款,使他们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并完善了它们的程序过程。5)组织成员不断扩大,世界贸易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发展中国家给予了相应的差别优惠待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5 页,共 35 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