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6.现代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生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 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 “ 有教无类 ”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称苏格拉底讽刺;叫定义;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 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泛智教育 ”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梭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 “ 白板说 ” ,提出 “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他主张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 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人力资本理论.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 白板说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用的结果 .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平衡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顺序性 .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段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6.遗传的意义 .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 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8.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 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9.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个体的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驽怀疑知识技能 .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 .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的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 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 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第五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5.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 个性特征.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 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还受社会的特别保护.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人身权 .身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隐私权, 名誉权,荣誉权 .受教育权 .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学生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教师职业性质: 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是教育者,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7.教师职业的特点: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 8.教师劳动的特点:特殊的复杂性.独特的创造性.鲜明的示范性.显效的长期性. 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11.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 . 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 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16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课程目标: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 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 .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7 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历史上教学过程: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 思行的统一过程.孟学派 .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杜威:通过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5.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6.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 7.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方法.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 9.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10.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1.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2.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 14.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15.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16.教学方法改革:发现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 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 2.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法,道饵顿制 .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5.班级授课制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不利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6.备好课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制作好三种方案.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即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 7.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8.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9.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 10.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 第十章德育理论和德育活动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健教育. 3.德育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热爱生命, 自尊自信, 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顺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能力方面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逐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初步掌握搜索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具有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能力方面.了解和掌握我与他人,我与社会, 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知道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7.心理辅导的原则:激励性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愉悦性原则.支援性原则 . 8.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第十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 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 年京师同文馆 . 2.班级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教低.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8.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 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要定期和任课教师互通情况;全面调节安排好各科教学负担;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定期家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和鼓励社会各种有利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 第十二章学校教育管理1.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2.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的特点:注重管理中的人际管理研究.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3.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特点:强调政教合一.重视知行合一.讲求人伦秩序 . 4.行政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5.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中央集权制国家在逐步加强“ 民主化 ” ,给地方以更多的办学权限,同时建立各种咨询审议机构,鼓励多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地方分权制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家教育计划,逐步加强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权.既要加强中央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中央办学与地方办学,教育部门办学与业务部门办学,国家办学与社会集体个人办学相结合的教育行政体系,这是总的发展趋势 .政府对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提倡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 6.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多元化办学体制.以地区统筹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确保国家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个人教育投资比例.面向全社会筹集资金. 7.学校管理的特点:中介性;管理的对象是人;相对独立性;基础性. 8.学校管理中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教育价值观. 9.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到学校的效能管理.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向到整体优化管理.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职能转向到赋予教职工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由重视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向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的管理.在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向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 10.教师的权利:自主开展教育活动的权利;自主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指导评价权;获得报酬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自身发展权. 11.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2.教师资格五要素:国籍;思想品德;学历;教育教学能力;程序. 13.教师待遇:工资;津贴;住房;医疗;退休等方面的总和. 14.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目标,动机,关心,奖罚激励法. 1、教育学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 教育科学 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 教育规律 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 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 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 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 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 就是 “ 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 个人全面发展” 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 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 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 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 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6、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 1903 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 有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 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 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 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 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任务、 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 是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 教育思想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 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 班级授课制 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 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 班主任 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 班集体 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 课外教育 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 校外教育 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 社会教育 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 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 家长自觉的、 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 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 管理 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2 学校管理 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 高质量、 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 管理职能 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 决策 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 管理体制 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 现代教育观 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 学校整体改革 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 教育科学研究 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 教育测量 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 教育评价 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 教育现代化 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学简答题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科学教育学阶段2、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 (3)专门化 (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3、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产性 ;普及性 ;系统性 ;双轨制4、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5、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6、 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7、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8、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 ;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10、 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11、 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 (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12、 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 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 ;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13、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4、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 “ 个人全面发展 ” 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 个人全面发展” 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 个人全面发展” 和现实中的 “ 个人全面发展” 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16、 全面发展教育与“ 个人全面发展” 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 个人全面发展” 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 个人全面发展” 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 个人全面发展” ,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 “个人全面发展” 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 *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 *点解决学会的问题, * 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 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 (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24、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传授者 ; 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25、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劳动成果的长效性26、 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 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 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9、我国 1951 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 (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 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用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15 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