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析前质量保证 又称检验前过程,始于临床医师的申请,包括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标本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 概 念多由非检验专业人员完成该阶段质量保证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 加强本阶段质量保证的相关宣传、管理以及督导尤为重要。 阶段特征一 、 检 验 项 目 宣 传二 、 检 验 项 目 组 合三、患者的准备四、标本采集五、标本运送六、标本验收七、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一、检验项目宣传(一)项目选择原则 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及经济性。(二)宣传内容1、检验项目名称(中英文)2、采用的方法。3、标本类型。4、参考区间。5、主要临床意义。6、结果汇报时间。7、其他。(三)反馈策略 在临床开始新项目检测后,实验室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了解新项目预期价值与临床诊疗实际符合程度,考核新项目应用前景。二、检验项目组合1、为提高灵敏度或特异性。2、了解某器官功能状况或从不同角度了解某一疾病相关信息。3、正确、及时诊断疾病。4、了解患者多方面信息组合。5、方便临床抗菌治疗。忌: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组合三、患者的准备合理的准备,是保证送检标本质量的内在条件及前提要求。 在患者准备诸多因素中,患者的状态尤为关键,分为固定因素与可变因素。固定因素涉及年龄、性别、民族等,在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中不占主要地位。 可变因素涉及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等内在因素,以及饮食、药物等外源性因素,这些方面对于检验质量保证极为关键。 (一)情绪1、影响机制 当病人紧张、恐惧时,会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呼吸改变,最终对部分检验结果会产生影响。2、涉及指标 引起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乳酸、血糖、皮质醇等升高。3、预防措施 在标本采集以前,应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沟通,向患者详细的介绍相关知识,以最大程度地解除患者思想负担。4、理想状态 患者处于清醒、安静状态(二)运动1、影响机制运动可引起出汗和呼吸改变,体液量和体液分布会发生改变运动可导致神经体液调节因素发挥作用,部分检验指标会发生改变。2、涉及指标ATP、CK会升高4倍以上,乳酸升高2倍,LDH也相应升高等。钾、钠、钙、白蛋白、血糖成分亦可发生变化。3、预防措施标本采集前与病人沟通,陈述临床检验的结果保证因素。 4、理想状态 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三)周期性变化1、影响机制部分检验指标会因机体生理周期或节律变化而变化。2、涉及指标主要为激素类检测指标3、理想状态依据检测指标的周期性改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时机。(四)体位1、影响机制 体位改变,可引起血管内静脉滤过压改变,导致部分检验指标因体液分布改变而改变。2、涉及指标多见于蛋白类检测指标。3、理想状态 规范标本采集姿势。(五)饮食1、影响机制 饮食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为摄入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为检验对象,从而显著提高检测值;二者为摄入食物增加检验本底,从而干扰检验过程;三者过少摄入食物,导致体内代谢过程发生改变,最终影响检验结果。2、涉及指标多种检测指标均会影响。3、理想状态空腹,或者提前禁食相关食物。(六)药物1、影响机制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是指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以及作用于检验试剂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表现为假阳性或假阴性,假正常值或假异常值等,或者出现无法解释的临床检验结果。 研究表明,当患者服用1种药物时,实验干扰占7%;服用2种药物时占16.7%;服用3种/4种药物时占66.7%;服用5种药物时受干扰的实验高达100%。 2、涉及指标 药物可干扰几乎所用检测指标。3、理想状态 预防“药物干扰检测”现象,正确理解药物干扰后检测结果。 四、标本采集 (一)最佳采集时机1、最有代表性的时间。血液标本原则上采集晨起空腹时采集;空腹血可显著减少患者昼夜节律影响,并降低饮食因素。而且血液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基本上均为正常健康人空腹血测定值确定,采集空腹血便与比对。2、阳性率最高的时间。细菌培养标本采集尽量在抗生素应用之前采集;尿培养标本宜采集晨尿;微丝蚴检测宜在午夜采集;疟疾患者标本采集宜在发热前期。3、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肌钙蛋白T或肌钙蛋白I宜在发病后46小时采集;病毒性感染患者抗体检测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比较合理。 (二)最有代表性 大便标本检验时,应采集粘液、脓血部分,切忌随意挑取大便送检;痰液标本应为晨起温水漱口后深咳痰液,勿混入唾液;末梢血采取时防止组织液混入;骨髓穿刺、脑脊液穿刺应防止外伤性血液的渗入;输液的患者应在输液完毕后至少1h采集血液标本,切忌边输液表采集血液,尤其是采集输液同侧肢体血液。 (三)最合乎要求1、抗凝剂、防腐剂正确应用。2、防溶血、防污染。3、容器洁净度或无菌程度。4、防止过失性采样。5、标本采集运送间隔时间及保存条件。 (四)容器唯一性标志 标本采集及盛放容器上应当具有唯一性的标识,具体包括送检科别及病床号、患者姓名及病历号、送检标本名称及量、检查项目及标本采集时间。采集过程中,一定防止标签张冠李戴,造成医患纠纷及影响诊疗。五、标本运送1、采集时间。尤其是委托检测标本,应当记录标本的采集时间,最好精确到“分”,至少到“15分钟”。临床实验室应当记录收到时间。2、专人运送。除门诊患者自行采集的某些标本外,其他标本应当由专人进行运送。标本采集者、运送者以及接收者,应当有采集、运送及接收记录。对于委托检测标本,应当由具有相应知识,并经接收单位授权的人员进行运送。3、保证运送安全。运送过程中应防止标本过度震荡、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防止标本被污染、防止标本及唯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水分蒸发等。委托检测者,应当有冷藏或保温设备,防止标本因温度过高变质,也要防止因温度过低冷冻而溶血。对于疑似有高度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输送。4、保证及时性。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有些检测项目(如血气分析、血氨等)应立即送检。六、标本验收 验收要点1、唯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2、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3、标本容器是否正确、有无破损。4、检查标本的外观及标本量、其中保本外观包括有无溶血、血清有无乳糜状、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等可能。5、检查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 拒收范畴1、唯一性标志错误或不清楚、脱落丢失。2、用错标本容器;容器破损难以补救者。3、溶血、止血严重者。4、抗凝血中有凝块;抗凝管中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当者。5、标本量严重不足。6、该加防腐剂未加防腐剂导致标本腐败者。7、不应该接触空气接触空气者。8、细菌培养被污染。9、输血、输液中采集的标本。10、采集标本离送检间隔过长者。 若因特殊原因必须进行检测的,则一定在检测结果上清晰描述标本状况,并提醒对检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以便临床客观评价检验结果。 七、建立和健全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体系 (一)分析前质量保证的特点1、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检验标本影响因素较多,如患者的情绪、状态、饮食、药物、采集标本的时间,甚至采静脉血时患者的体位、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长短等,而且部分项目还涉及昼夜生理变化。2、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较明显的溶血、乳糜血、标本量不足、采错标本尚可能发现,其他的情况又是难以发现。如应用抗菌药物后进行细菌培养。3、可操作性不强。无论是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和运送,均非检验人员直接参与。大多数情况是医师开具化验申请、护士采集标本及送检、检验人员对标本进行检测。上述各环节均可出现标本可操作性不强。(二)分析前质量保证中临床实验室的作用1、向临床科室提供“检验标本采集指南”一类书面文件,作为送检标本采集、运送、保存的指南,也是规范化管理的依据。2、检验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应向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宣讲,是有关人员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及应担负的责任,并能经常与临床科室沟通互动。3、建立送检标本的验收制度和验收程序,对质量不合格的标本应有拒收的标准和程序。4、要定期检查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标本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和总结经验,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进一步落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5、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深化认识。从学术上讲,目前还有许多未知因素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如何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总结,不断地积累相关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最终更加深刻地认识实验影响因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