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案例福建省福州一中生物组张气教学构思: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材内容较多且对于学生来说较陌生,但若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学生还是较容易接受的,但这就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最大特点便是引入了生长素的发现史,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材以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也将是本节课教学需要达到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本节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其他教材内容则在第二课时完成。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过程。因此,我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采用探究式教学,用“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 的思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研究生长素的发现,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结果,最终验证假设的综合实验能力。围绕教学目标,这节课应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暗线则是实验思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结论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学的是旧教材的生物,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几乎是空白的,所以本节教学的难点就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虽然在之前的教学中有涉及实验设计,但学生仍没有很好的掌握,特别是综合实验能力很欠缺,所以在本节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将难点分散,在不同教学环节中侧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不同能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说明动画展示窗台的植物向光生长引言:这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讨论:这种现象与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植物自身作出了什么反应?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引导小结:植物普遍具有向光生长(向光性)的现象。向光性是指植物受到单侧光刺激,向着刺激方向生长的现象,这使植物的枝叶处于最适于接受光照的位置,以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使植物更好生长。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向光性的例子。引出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等等,从而引出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向性运动是指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向性运动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讨论:植物的运动是否都是向性运动?如含羞草、跳舞草的运动。判断向性运动的依据是什么?小结:含羞草的运动是不定向的,是一种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刺激是单一方向的,运动是定向的。板书 : 一、向性运动1、 概念2、 意义向性运动体现了生物的哪种基本特征?其基础是什么?由于学生对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特别是植物的激素调节) 较陌生, 所以开始没有直奔主题, 而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命现象入手,让学生喜闻乐见, 从而一步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目的是要引出本节的主题。向光性等向性运动的现象学生很熟悉, 但对于向性运动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新的概念的给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把握其实质,并能与其他概念区别开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应激性,其基础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单细胞生物靠一个细胞就能完成生命活动,而植物等多细胞生物要靠自身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这就需要生物体具有调节功能。第四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生命活动的调节。板书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 ,从向性运动入手来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课前先让学生进行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本组的实验向光性实验。引导讨论: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从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该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科学实验的设计原则?设计上有什么优点和不足?选材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小结:本实验的变量是单侧光照,由实验现象可知,植物受到单侧光的刺激会向光生长,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的刺激。在实验设计中,遵循了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平衡消除等原则。实验选用绿豆幼苗,具有生长快、易于观察等优点,实验材料要具备易获得、易进行实验操作等特点。同学们懂得了在观察中思考,我们还要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探究事物的本质。结合这组同学的向光性实验,若要研究向光性的内因,同学们会有哪些问题?板书 :二、向光性的研究副板书 :提出问题1、 外因2、 内因引导同学们讨论并提出问题。副板书 :问题: 1、向光性的感光部位在哪里?2、向光生长的部位是哪里?3、为什么该部位会生长?是否存在促使其生长的物质?4、这种物质怎样使其向光生长的?引导讨论:分析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大胆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如研究第一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比较合适?引导确定:用真叶未出胚芽鞘的玉米幼苗来做实验,容易控制被光照射的部位,以利于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则用动画模拟。假设 1:观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设计两组实验,一组只有胚芽鞘尖端接受光照,另一组则使胚芽鞘从学生熟悉的现象,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新陈代谢) ,逐渐引入新知识,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并能够知识的联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课前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及准备材料, 学校开放自主实验室, 提供设备和场地。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先积累实践经验,对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有感性的认识,老师也可从中观察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现有实验条件下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确定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探讨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巩固实验设计的相关原则,为后面的自主实验设计做铺垫。“提出好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现象, 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引导学生大胆作出假设,培养学生围绕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原则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尖端不能接受光照。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结论 1: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假设 2:幼苗的生长部位在尖端。在幼苗的胚芽鞘上画上刻度,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尖端及尖端以下部位的刻度变化。结论 2: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假设 3:假设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有关。设计两组实验,一组胚芽鞘完好,另一组胚芽鞘尖端去除,观察幼苗生长情况。结论 3:没有胚芽鞘尖端的幼苗不会生长。推论 1: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促使尖端以下部位生长。假设4: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将胚芽鞘尖端切下放置在琼脂上,过几个小时,将接触培养鞘尖端的琼脂移至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将没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移至另一组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另再将接触培养鞘尖端的琼脂移至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一侧,观察三组幼苗的生长。结论4: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促进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的物质(生长素),生长素多的一侧长得快。(简要介绍生长素及其化学本质)推论 2:结合结论1 和结论 4,单侧光刺激胚芽鞘尖端,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于向光一侧,这些生长素向下运输,使尖端以下部位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从而背光一侧长得快,向光一侧长得慢,所以植物就呈现出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假设 5: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发生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设计两组实验, 一组在培养鞘尖端的中轴位置放置不透生长素的物质,另一组则不放置该物质,两组实验都给予单侧光照,观察两组实验的幼苗的生长情况。结论:胚芽鞘尖端的中轴被阻挡的胚芽鞘即使接受单侧光照也不向光弯曲,说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确实会发生横向运输,从而影响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素的多少。引导学生从一系列的实验中总结向光性的内因:单侧光的刺激, 使得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从而影响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使背光一侧的生长快于向光一侧,所以胚芽鞘会向光弯曲。同学们研究向光性内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史中,生长素的发现史。让一起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板书 :三、生长素的发现史关键是运用。在此教学环节中,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 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用动画演示实验过程,节约教学时间。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作出推论并进作一步验证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开放性的实验设计,运用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由于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给予学生鼓励、支持和帮助。在交流、 讨论、 发言等过程中, 培养学生交流思想、团结协作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扣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的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加强生物体同一性和生命活动调节的观点。通过科学发现史, 让学生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和一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1、 达尔文的实验2、 温特实验3、 郭葛实验我们花了一节课时间探究的结果,实际多位科学家们花了六十年左右研究出来,从中我们也可以领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科学成果的发现往往需要凝聚着许多位科学家的辛勤和汗水。除了生长素, 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像这样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为植物激素。激素调节就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到此, 我们初步解开了前面的问号。板书 :激素调节生长素的更为具体的生理作用及植物的其他激素,我们下节课再进一步学习。课后思考: 除了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外,其他部位能不能产生呢?用什么实验证明呢?规律。引入其他植物激素,强调激素的调节作用, 为下一节课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植物的其他激素的教学作好铺垫。拓展学生思维,同时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后反思:这是一堂公开课,在开课之前,在其他班有先上了这堂课。在第一次上课时,我不是开门见山的引入向性运动,而是提供一些多姿多彩的生命现象,让学生对生命活动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入“生命活动的调节” ,并且概述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方式,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则先设疑。这种引入方式虽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本节内容是植物的激素调节,若涉及动物的生命活动内容而又没有细讲,可能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使引言显得有些拖沓。鉴于此,第二次上课时就直接从向性运动入手。一来向性运动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向性运动的教学也为本节课后续的向光性内因的教学做好准备。这样整堂课的结构就显得比较紧凑,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比较理想,学生能够很好区别向性运动与非向性运动(感性运动等)。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向性运动实验设计和观察,意在先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有个感性认识,学生也比较认真的进行了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很投入去做实验,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操作比较陌生。针对这个情况,在课上我请部分学生介绍实验情况,给认真做实验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得到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激起其他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教学效果看,试验设计教学这环节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普遍能分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但有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课堂上只请了一组同学介绍实验,参与面较窄。因为课前学生有做了多种向性运动的实验,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向性运动现象的引入可改成由各组学生来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比用动画展示更好,因为这会让学生感觉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也能使学生参与面更广,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讨论环节学生响应并不积极,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较少。这个环节会出现“冷场”,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则是我提的问题太大了(如:若要研究向光性的内因,同学们会有哪些问题?),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考虑,这是因为我对学生情况还不够了解,也太操之过急了,想着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觉得不应该给学生提供参考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实际上,针对这些学生的已有知识(对生长素很陌生)和实际应用能力(只是知道实验设计的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理) ,这样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两个问题供参考,然后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此外,学生提的问题与我预设的问题不一样,他们只能笼统的想到向光生长与哪部分有关,而不能细化到研究感光部位与生长部位。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所以老师事先要有心理准备。课前我总是想,既然是探究课,我就结合学生的回答,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后反思发现这也不妥当,因为几个学生的思路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沿着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思路进行授课(没有按课本顺序),课堂会显得有些凌乱,势必使某些学生感到茫然,所以还是应该适当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机的进行整合,这对上探究课的老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正是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之一。总结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首先,我觉得上课不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等)是个系统工程,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把难点分散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反复的训练加强,而不能妄想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培养实验能力,可以结合课时内容,一节课侧重一个专题(如提问、假设、实验设计原则等等)。一节课的容量不能太大,否则看似很充实,实际上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其次,要正确理解探究式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保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很重要,但是不能以不“开放”的思维对待“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不是“放羊”式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机的整合。在第一次上本节内容时,我有生拉硬拽、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扯之嫌;第二次上此课时则有矫枉过正之嫌。如何规避这些毛病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第三,探究式教学要“形散而神不散”。课前我也设计了本节课的明线和暗线,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路随机性很大,教师课前很难准确把握,所以整个教学顺序不能按预设的轨迹走,那么要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调整教学步骤,课堂就可能会因此有些凌乱。如果这节课教师能事先把教学的主线告知学生(最好是用板书明示) ,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再往教学主线上带,帮学生理顺思路,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就能更臻圆满。最后,在探究式教学中不要被多媒体课件所束缚。我们一般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 软件制作的,这种类型的课件尽管可以设置超链接,但是使用时一般都要按固定的页面顺序进行。这样的课件是按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制作的,是“死”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它就会不自觉的束缚自己的上课思路。我在上第一次课时就遇到这种情况,以致出现“生拉硬拽”的局面。汲取了这个教训,我在思考改进之道时,突发奇想,在第一页中添加了许多小图标,每个小图标链接到不同的页面,如此一来,我在上课时就可以根据需要链接到相关的页面,这样上课时就不会受到课件页面顺序的限制。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不能忽视板书的使用。由于多媒体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时间一般较短,学生对其印象普遍不深,而板书就能够克服这个缺点,所以板书在教学中仍然起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点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要特别重视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