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年期老年期(60岁以后)岁以后).第一节第一节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老年期的心理变化感知觉感知觉感觉是通过神经系统的生理化学过程形成的。增龄(30岁后)将引起神经系统功能普遍下降的趋势。65岁后,多数人在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40岁后,脑细胞减少速度加快,高龄后脑细胞丢失27%,同时脑血管硬化,血流减慢,对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影响很大。.老年期的智力老年期的智力智力是学习的能力,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智力可分为智力的“液态”技巧性(流体智力)和智力的“晶态”实用性(晶体智力)两类因子随年龄增长, “液态”技巧性智力开始呈下降趋势,而“晶态”实用性智力仍继续增长.老年期的情绪老年期的情绪老年期情绪强度和紧张度相对减弱,老年人不易生气,也难化气。老年期情绪的快感度个体差别很大。我国老年人的基本情绪状态是良好健康的。.老年期的人格老年期的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身结构。心理学家把老年人的人格类型主要分为4种:整合良好型:高度的生活满意度、成熟、能正视新的生活防御型:刻意追求目标,对衰老完全否认,活到老,干到老,乐在其中被动依赖型:强烈依赖他人和盼望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体恤,或对周围一切似乎都毫无兴趣整合不良型:有明显的心理障碍,需在家庭照料和社会组织帮助下才能生活.第二节第二节 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老年期社会活动的变化一、老年期社会活动的变化1、退休与强制退休男 60周岁 女55周岁退休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的心理震撼 经济收入少了 社会地位下降了 生活失去重心.2.人际交往的变化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数量相对减少,感情色彩更浓,交往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变化。3. 家庭关系的变化不再是家庭核心,甚至成为家庭负累的角色。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所受的待遇,都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整体状态。 .二、社会角色的转变与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与适应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危机感,并且对自己的价值产生年人产生危机感,并且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怀疑。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由“家长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这样角色的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 .第三节第三节 老年期相关问题及其干预老年期相关问题及其干预一、老年痴呆一、老年痴呆(一)问题描述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指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健忘、时空混乱、语言不清、情绪改变、意识模糊,甚至由于行为失常,生活不能自理而死亡等。因此老年痴呆患者需要更加细心周到的照顾。.(二)干预措施1、预防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活动锻炼讲求饮食健康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自尊心.2、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照顾居住环境的准备吃药与饮食注意事项安全护理日常生活照顾. 二、老年期神经官能症(主要指疑病症)二、老年期神经官能症(主要指疑病症)(一)疑病症的症状(一)疑病症的症状疑病症的老年患者喜欢夸大甚至无端怀疑疑病症的老年患者喜欢夸大甚至无端怀疑自身的健康状况,时时抱怨身体不适,稍自身的健康状况,时时抱怨身体不适,稍有异样便四处求医问药,过度治疗、过度有异样便四处求医问药,过度治疗、过度保健。需要指出的是,疑病症患者并不是保健。需要指出的是,疑病症患者并不是在装病,他们的确感受到了自己所说的痛在装病,他们的确感受到了自己所说的痛苦,真切地害怕疾病的侵袭,他们内心的苦,真切地害怕疾病的侵袭,他们内心的恐惧和身体的不适都是真实的。恐惧和身体的不适都是真实的。 .1.疑病的心理障碍 疑病感觉 疑病观念2.疼痛3.躯体症状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许多不同区域,如内有一种特殊味道。恶心、吞咽困难、反酸、胀气、腹痛、心悸、左侧胸痛、呼吸困难,担心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别是嘴巴、鼻子以及耳朵形状异样,还有诉体臭或出汗等。.(二)影响因素(二)影响因素1. 心理社会因素老年人面对生活的巨大改变,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有一部分病人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作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作些检查,则造成病人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躯体疾病以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 2.个体素质因素易感素质也是老年疑病症重要的发病基础。此类病人大多人格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的关注,要求十分十美,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三)干预措施(三)干预措施对于疑病症等神经官能症的治疗,药物疗法的效果是有限的,一般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和背后的深层原因,解除精神因素的影响,建立对生活及躯体病痛的正确认知。1.认识领悟疗法: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森田疗法:森田正马自觉和领悟之路.3.情趣疗法:护士应仪表端庄,接触病人时要热情大方,讲些风趣幽默笑话给病人听。在休息之余,可培养病人对棋、书、画、诗等兴趣和爱好,也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体育锻炼。让病人列出他过去感兴趣的项目,如听音乐、散步、逛商场等,并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其活动。这样不仅调节了病人的紧张情绪,而且丰富了病人的业余生活,转移对自身的注意力,对恢复健康有重要意义。.三、死亡问题三、死亡问题(一)对死亡的认识1、医学角度的死亡呼吸永久停止脑死亡:深度昏迷;脑干活动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2、社会学中的死亡死亡意味着一个人社会身份的丧失,意味着一个人社会关系的中断,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社会交往的中断。.(二)死亡的心理阶段(二)死亡的心理阶段伊丽莎白凯勃勒罗斯 死亡与垂死第一阶段:否认和隔离第二阶段:愤怒第三阶段:讨价还价第四阶段:沮丧第五阶段:接受.(三)临终关怀(三)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 CARE。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香港译文为“善终服务”,台湾译文“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1.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1)以照料为中心在临终阶段,治愈已不再是目标和中心,临终关怀的中心任务是给临终者最及时最适宜的照料,尽量减轻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使老年人得到最后的舒适和安宁。(2)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力尽量满足临终者的合理要求,使临终者和亲属参与护理方案的制定,尊重临终者对自己后事的处理意见。让亲属对其病程有所了解和心理准备,协助料理后事,使死者善终,亲属欣慰。(3)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临终也是生活,也有生活的权利。应该丰富临终者的有限的生命,通过美好环境,心灵慰藉等保证其享受生命终端的质量。(4)共同面对死亡尊重生命也包括尊重死亡。给临终者提供陪伴与支持,在临终时不感到恐惧与孤单,指导临终者和家属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死亡、接受死亡。.2.临终关怀的工作重点(1)情绪的疏导与支持。要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的表达出应有的悲伤情绪,给予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家人之间相互支持。(2)维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帮助临终者和家人及服务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开放式的沟通,坦诚分享期望与感受,有时对于临终者的后事安排等问题,临终者本人以及家属之间可能会产生分歧甚至矛盾,服务人员应当协调相互之间的分歧与摩擦。(3)临终者愿望的达成。帮助临终老人计划其临终生活,进行后事的交代工作,作出葬礼计划,也可以帮助老人完成未了的心愿,处理未竟事宜。.(4)满足临终者灵性的需求。信仰宗教的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身体、心理、社会和灵魂四个层面的需求。面对人生的宿命与局限,灵性的需求成为临终老人最核心最深层的需求。在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灵性关怀往往由宗教人士担任。但是服务人员也可以承担满足临终者灵性需求的任务,其内容有:其一,生命回顾;其二,道别;其三,全程陪同走过悲伤的所有阶段;其四,共同面对死亡的事实;其五,协助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其六,谈论希望与害怕的事物以及其它。(5)家属的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专家沃登(哀伤辅导专家沃登(W. Worden,1991)认为,哀)认为,哀悼死者包括以下四个必要的步骤:悼死者包括以下四个必要的步骤:(1)承认事实。起初人们常常否认亲人的死亡,因此第一步要让他们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认识到将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2)感受悲痛。许多人对悲痛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在这种表面不太痛苦的假象下往往隐藏着更大的伤害。因此要对丧偶老人的悲伤情绪及时处理。个案辅导或者在小组中公开谈论逝去的爱人是外化悲痛的有效方式。(3)适应新环境。丧偶者需要认识到,他们能够生活在没有配偶存在的世界上。(4)重建新的关系。悲痛基本抚平,把精力与爱心转移到在世的人身上,积极投入新的生活。.(四)安乐死(四)安乐死 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 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处于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实施使其在无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为。狭义专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又称无痛苦死亡。一般多指后者。.各国对安乐死是否合法存在争论。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安乐死的分类安乐死的分类一般分为两大类: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垂危病人的安乐死。这里,安乐死只不过使死亡时间稍稍提前一些。非垂危病人的安乐死。若不进行安乐死,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一定自觉痛苦,但他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对社会家庭是一个负担。例如畸形或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处于垂危阶段的病人,以及植物人等。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 .四、老年歧视四、老年歧视(一)问题描述老年歧视是指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表现为思想上认为老年人是无用的,是家庭、社会的包袱,把老年人看作没有希望的群体,不断走向死亡的群体;行为上对老人冷漠、虐待老人等。.(二)影响因素(二)影响因素社会的急剧变迁老年人被抛在后面反向社会化的出现动摇了昔日老年人倍受尊崇的地位片面的社会观念:老年人已过辉煌时期.(三)干预措施(三)干预措施第一,改变社会观念,倡导新的社会风气。第二,要给予老年人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继续参与社会的权力,更多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加强社会政策和立法,通过法律手段和必要的强制措施确保老年人不受歧视。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关心老人,服务老人的风气,给老年人创造身心愉悦的社会环境,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第四,从老年人自身角度讲,老年人自己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