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教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本节共包括三个目:“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地形区”。三个目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具体的认知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因此现在学习本课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就容易多了。但学生的读图、 析图能力还较弱,尤其是对图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2、学会分析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力、交通的影响。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3、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提取。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等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 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教学重点:1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2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主要的山脉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1.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及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启发诱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 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3 情境导入了解学习目标过渡衔接:自主探究播放诗歌朗诵 虞美人 同时配以电视剧片段。提醒学生注意该词的最后一句。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该词的最后一句?接着提问: 你知道的能体现我国河流流向的诗歌还有哪些?我国的河流为什么大都向东流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将会找到答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准确说出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重点) 2 、学会分析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力、交通的影响。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地形地势特征,那么什么是地势?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多媒体出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学生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回答: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河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了解一下学习的目标。学生了解概念,从而有助于学习。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确定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4 自主学习小结为几部分?引导学生观察22 页“北纬36o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探讨我国的地势特征。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阅读课本23 页,回答下列问题。合作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1、 第一阶梯的海拔范围及地形类型?第二组:2、 第二阶梯的海拔范围及地形类型?第三组:3、 第三阶梯的海拔范围及地形类型?多媒体出示:我国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课件展示: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阅读“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地形、海拔高度。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组: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地形:高原、山地、盆地第二组:海拔10002000 米,主要地形:盆地、高原通过观察和总结,使学生对我国地势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与合作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5 承转过渡问题探究对河流流向产生怎样的影响? 3 、 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与弊)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动学生,巡回指导, 积极参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课件展示答案: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行,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对河流的影响: “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阶梯间河流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分析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什么是地形?地形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五种基本地形山地第三组:海拔500米以下,主要地形:平原、丘陵培养合作能力。学生展开比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6 过渡衔接自主学习丘陵高原平原盆地读图思考:指导学生观察24 页“中国地形图”思考:1、五种地形我国都有吗?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一些地形区。2、五种地形我国都有大面积分布,而且各类地形交错分布,说明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思考:1、说出我国哪些地形类型的面积比例较大,哪些较小?2、同学们计算一下我国的山区面积所占的比全班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专题 (A 组: 题;B组: 题;C组: 题 ) ,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学生回答:五种地形我国都有大面积分布地图上可以找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基本地形。培 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获取地理知识的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7 合作探究活动探究小结教学例?这又说明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 合作讨论:指导学生阅读25 页“活动”进行分组讨论全班分两大组第一组:读图说出山区面积广大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有哪些?第二组:读图说出山区面积广大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有哪些?课件展示结论: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利影响: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有利影响: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利于农业多种经营。有利于发展林业;有利于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发展采矿业。多媒体展示:课堂检测题目(填空、选择)板书设计: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1、 地势特征2、 地势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二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 各种地形的比例2、 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回答:山地、高原比例大,平原、丘陵比例小。山区占全国的69% ,总结:山区面积广大。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不利条件。小组代表交流展示。力。培 养学生读图概况能力。借 助集体智慧,实现组内合作共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8 课堂检测:反思成功之处:1、教学的整体思路清晰,知识点讲解系统。2、利用多媒体班班通,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图呈现出来,直观性强。3、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运用竞争机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不足之处:1、 由于教学内容过多,时间安排不尽合理。2、 在讲解地形时,针对具体的地形区讲解偏多,导致重点知识不够突出。改进措施: 以后讲课过程中,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讲解时对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备课时认真研读 “课程标准” 更准确的把握重点知识。学生自主完成检测题目。对照板书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有 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9 1. 我国地势总特征是高低,大致呈分布。2.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 安徽省亳州市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的地形以和为主。3. 我国第二级阶梯上主要的地形为和。4. 我国的地形特点:。【拓展探究】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河流会怎么样呢?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