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选课件第七章第七章肝炎病毒肝炎病毒2精选课件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肝炎病毒感染所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炎。引起的肝炎。目前常见的肝炎病毒有五种目前常见的肝炎病毒有五种: HAV(甲)、(甲)、HBV(乙)、(乙)、HCV(丙)、(丙)、 HDV(丁)和(丁)和HEV(戊)。(戊)。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TT病毒(病毒(TTV)?己型肝炎病毒(型肝炎病毒(HFV)3精选课件概述概述4精选课件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病毒直径病毒直径27 nm,无包膜无包膜,为正,为正20面体球形颗粒面体球形颗粒 HAV为单股正链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病毒,归类于小,归类于小RNA病病 毒科肝炎病毒属毒科肝炎病毒属HAV体外抵抗力体外抵抗力较强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低温下可长期存活100 加热加热 5 分钟可使病毒灭活分钟可使病毒灭活5精选课件6精选课件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强天传染性强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周,基本无传染性致病性致病性7精选课件8精选课件粪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传播途径传播途径9精选课件10精选课件易感人群及免疫力易感人群及免疫力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感染后免疫力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持久我国我国40岁以上成人岁以上成人90%98%抗抗HAV-IgG阳性阳性6个月以内婴儿个月以内婴儿母母 亲亲抗抗 体体11精选课件临床特点临床特点1. 潜伏期:潜伏期:26周周2. 流行季节流行季节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3.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临床病例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临床病例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12精选课件1.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不生食;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不生食; 粪便、污水管理;食品管理;灭蝇;宣教。粪便、污水管理;食品管理;灭蝇;宣教。2. 特异性预防:特异性预防: 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蛋白疫苗;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蛋白疫苗;3.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防治原则防治原则13精选课件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管形颗粒1. HBV1. HBV形态结构形态结构14精选课件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DaneDane颗粒形态结构颗粒形态结构HBsAg外衣壳外衣壳内衣壳内衣壳HBcAg、HBeAgDNA15精选课件16精选课件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抗原组成(1)HBsAg出现时间:出现时间:HBV感染后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携带者:可持续阳性17精选课件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抗原组成(2 2)抗)抗-HBs-HBs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消失后抗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感染进入恢复期18精选课件(3)HBcAg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而只能检测到抗-HBc(4)抗)抗-HBc抗抗HBc-IgM:是: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抗HBc-IgG:凡:凡“有过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感染者均可阳性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的免疫原性最强持续时间:持续时间:618个月个月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抗原组成19精选课件(5)HBeAgHBeAg是是HBcAg的降解产物的降解产物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抗原组成HBeAg可存在于血清中可存在于血清中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6)抗)抗-HBe出现时间:随着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的消失而出现抗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20精选课件1. 1. 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2. 2.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的血液及分泌物性传播:不少见。性传播:不少见。密切接触:有可能密切接触:有可能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致病性致病性21精选课件垂直传播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 毒不严格毒不严格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形式感染的主要形式致病性致病性22精选课件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HBsAg抗抗-HBsHBeAg抗抗-HBe抗抗-HBc 意义意义 + - + - +大三阳大三阳 + - - + +小三阳小三阳 - + - - -有免疫有免疫力力23精选课件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和儿童接种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成人接种成人接种 意外受染者接种意外受染者接种 预防医源性传播预防医源性传播24精选课件患者,男,患者,男,48岁。岁。1989年因年因“肺炎肺炎”入院治疗,好转出院。一个月后,入院治疗,好转出院。一个月后,又因又因“感冒继发肺炎入院感冒继发肺炎入院”。查体:。查体:体温体温 3839,已持续一周,无明,已持续一周,无明显诱因,乏力并伴有腹泻,后转入显诱因,乏力并伴有腹泻,后转入传染科治疗。转科不久,全身淋巴传染科治疗。转科不久,全身淋巴结肿大,背部出现皮肤卡波济肉瘤,结肿大,背部出现皮肤卡波济肉瘤,视力下降,后左眼失明,体重减轻。视力下降,后左眼失明,体重减轻。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CD4+细胞细胞(0.4*109/L),),CD4/CD8为为0.5(正常范围为(正常范围为1.21.8)。)。6个月个月后患者死亡。采集病史:患者生前后患者死亡。采集病史:患者生前于于1984年被派往非洲工作,有不良年被派往非洲工作,有不良性行为史,无输血史或静脉吸毒史。性行为史,无输血史或静脉吸毒史。他得的是他得的是什么病?什么病?25精选课件概述概述是一种生存于人的血液是一种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能够破坏人体免疫中并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进而使人体失去系统,进而使人体失去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引发不可治愈的引发不可治愈的感染感染和和肿瘤肿瘤,最终导致被感染,最终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病毒。者死亡的病毒。 26精选课件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形态结构27精选课件致病性致病性n1.1.传染源:传染源:AIDSAIDS病患者、病患者、HIVHIV感染者感染者q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和脑脊液中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和脑脊液中n2.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q1 1)性传播)性传播( (同性同性/ /异性异性) )q2 2)血源性)血源性 输血输血、意外受伤、意外受伤、静脉吸毒静脉吸毒 q3 3)母婴传播)母婴传播qHIVHIV抗体(抗体(+ +)母亲)母亲 胎儿感染率胎儿感染率3030606028精选课件致病机制致病机制29精选课件潜伏期长:潜伏期长:6 6个月个月2020年年, ,平均平均1010年年典型病程:典型病程:急性期急性期潜伏期潜伏期AIDSAIDS相关综合征期相关综合征期典型典型AIDSAIDS期期临床表现临床表现30精选课件感染初期病毒大量复制,约感染初期病毒大量复制,约2-2-3 3个月出现发热、咽炎、皮疹个月出现发热、咽炎、皮疹等,持续等,持续1-21-2周周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形式整合于宿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潜伏下来,此期可主细胞染色体上潜伏下来,此期可长达长达6 6个月个月-10-10年,无任何临床症状年,无任何临床症状潜伏病毒被激活,大量繁殖引起潜伏病毒被激活,大量繁殖引起免疫损伤,出现临床症状,即免疫损伤,出现临床症状,即AIDSAIDS相关综合征期相关综合征期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急性期急性期潜伏期潜伏期AIDS相相关综合关综合征期征期31精选课件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典型典型AIDS期期32精选课件临床表现临床表现33精选课件1 1、 已感染已感染HIVHIV的女性应避免怀孕、妊娠及哺的女性应避免怀孕、妊娠及哺乳,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乳,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2 2、 输血或器官组织的移植应作好术前的检验输血或器官组织的移植应作好术前的检验(无论供应者或受用者)(无论供应者或受用者)3 3、 使用彻底消毒的注射器使用彻底消毒的注射器4 4、 皮肤或粘膜的破损伤口应避免接触感染者皮肤或粘膜的破损伤口应避免接触感染者体液体液5 5、 采取安全的性生活方式采取安全的性生活方式防治防治34精选课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