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必 修 三第一单元整合提升第一单元整合提升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概述单元概述单元概述单元概述本专题在高考中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考查形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兼而有之。从命题规律上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交流的意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属于高频考点。在备考中应该重点关注并把握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等。同时,以国际关系为背景,关注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交流年活动;以我国的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思考文化“申遗”等工作,并以各国的著名文化遗产为例,阐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及应坚持的原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同时,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特性也应得到充分关注;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为题材,理解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以具体文化现象或文化活动为依托,领会文化创新的途径;以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例为背景,认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体系构建体系构建体系构建体系构建一、文化交流与传播(1)文化交流与传播是什么要点整合要点整合要点整合要点整合表表现现(1)民民族族节节日日:是是民民族族文文化化的的集集中中展展示示,也也是是民民族族情情感感的的集集中中表表达达(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过过程程学学习习各各民民族族优优秀秀文文化化,发发展展本本民民族族文文化化的的过过程程;不不同同文文化化相相互互借借鉴鉴,取取长长补补短短的的过过程程;文文化化交交流流基基础础上上,推推出出新新文文化化的的过过程程;文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2)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为什么原原因因(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意意义义(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动力(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如何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怎么做态度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途径与手途径与手段段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和大众传媒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和大众传媒任务任务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反对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二、全面把握文化发展的措施或要求(1)文化传播: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重视民族节日,保护好文化遗产;要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方式加大文化传播力度,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等手段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等方面的强大功能;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文化继承: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挥其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要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发挥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等在推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3)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错误倾向。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的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2)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四、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五、理解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命题模式设问模式(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答题模板答题模板答题模板答题模板答题要素提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二、有关文化创新的命题模式设问模式(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振兴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如何实现文化的跨越式发展?答题要素提示: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措施、建议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题型特点政治学科非选择题按照设问的指向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措施、建议类非选择题属于“怎么办”一类的题目。措施、建议类非选择题一般是题目给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知识说明解决相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就解决某一问题提出建议。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指导解题指导解题指导解题指导解题方法(1)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这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类非选择题首先应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2)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经济生活中的主体通常为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或劳动者、消费者等;政治生活中的主体通常为党、人大、政府、政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民个人等;文化生活中的主体通常有国家、社会、个人等。(3)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中找对策。(4)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课本知识、时政知识、材料提示的信息。(5)这种试题具有较大程度的开放性。因此,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尝试从多个角度解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解析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堂教育、社会活动和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答案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