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2页
第2页 / 共182页
第3页 / 共182页
第4页 / 共182页
第5页 / 共182页
第6页 / 共182页
第7页 / 共182页
第8页 / 共182页
第9页 / 共182页
第10页 / 共182页
亲,该文档总共1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中 医医 基基 础础 理理 论论 1 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2 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 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3 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4 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5 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观包括病理上的整体观诊治上的整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包括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6 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7 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辨证论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8 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l病的现象症的病理概括l自觉症状l他觉症状l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l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9 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汤;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沙参麦冬汤。101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谅解表、疏风祛湿等治法。再具体一点:风温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辛凉解表法治疗(银翘散);中期,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半,肺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以促进恢复(青蒿鳖甲散)。111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C:水肿病,根据其本质特点,可以辨出多种证型,就脏腑而言,其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就其性质而言,即可以是虚证,又可以是实证;就病因而言,有风热、风寒、邪毒和水湿等等,故同样是水肿病,合理的治疗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治法。121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例A: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均因中气亏乏,脾虚胃、肾等脏器的下垂下陷所致,治以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131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B:泄泻、水肿是不同的病,但在两病的发展过程中,都可发展到以脾肾阳虚为本质特点的阶段,对于泄泻和水肿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的,皆可用温补脾肾法。真武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分别是对证候和对疾病的辨析。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定诊断。141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151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天地、日月、水火、昼夜、升降、动静、雌雄等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阴阳学说161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遵循的原则:1.被分类的事物必须是相关联的,单一事物不能定阴阳,不同类的事物不能分阴阳。如:上与动不可分阴阳。2.分类时必须明确分类标准如:肺与大肠按脏腑分肺属五脏为阴,大肠属六腑为阳;按上下位置分肺在上焦为阳,大肠在下焦为阴。171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对性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81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 191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疾病产生。)对立相反;制约抑制对方,使对方的数量减少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或,火可以把水烤干。若阴阳双方的制约力不相上下,就可达到动态平衡健康状态;若阴阳双方某一方制约力过强或弱,动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体温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202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2、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如:天与地互为阴阳,若没有天,就无所谓地,同样,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如果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孤阴”“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呼为阳、吸为阴,呼气时抑制了吸,但只有深呼才能深吸。212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3、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1)阴阳互为消长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如:四季的变换;昼夜晨昏的变化;呼与吸的轮换;心脏的搏动(舒张与收缩)(2)阴阳皆消皆长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如:气与血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222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4、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既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内经“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232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转化的形式(阴阳转化的形式(2 2种)种) 渐变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渐变”的形式。的形式。 突变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突变”的形的形式。式。 242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互根互用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阴阳学对立制约阴阳双方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说结果“阴平阳秘”。(相互的动态的平衡)基本阴消阳长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内阳消阴长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容由阴转阳形(促)成事物的转化由阳转阴(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质变过程消消长长在一定的限度内在一定的限度内 转转化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阳的阴阳的阴阳的阴阳的 事物的对立事物的对立统一统一事物事物永远永远处于处于运动运动之中之中一一阴阴一一阳阳谓谓之之道道252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1)阴阳的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262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阳偏盛阴偏盛正常实证阳偏衰阴偏衰正常虚证代表阳代表阴272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阳互损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闻、问、切四诊282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脉症分阴阳望闻问切色泽晦暗语声低微无蜷卧静默尺去者阴力,少言而沉身寒喜暖迟者沉静,呼吸微弱涩细小色泽鲜明语声高亢宏躁动不安寸至者阳亮,多言而躁身热恶热数者浮动,呼吸有力大洪滑声高气粗292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原则A、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有余、“实则泻之”阴偏胜“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阳偏胜“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以清泻其热。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消解其偏胜之阴,以温散其阴寒。实实证证 303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虚“阳虚则寒”滋阴制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扶阳抑阴(不宜用辛温发散以散阴寒)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虚虚证证 313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虚: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阳虚: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23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寒凉属阴(凉次于寒)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性四气消除机体的热象。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祛除阴寒之邪。减轻和消除机体的寒象。辛甘淡属阳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咸属阴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味味 五味五味 药药物物333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升浮上升发散阳:一般而讲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上行向外,或升或浮、或两者兼见,故为阳桂枝汤、麻黄汤、补中益气汤。沉降内收、泻下、重镇阴: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呕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两者兼见,故为阴,天麻钩藤饮等。343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五行的概念的概念 :原义为:原义为“五材五材”,是指构成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是指构成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今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五种物质。今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尚书“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l*稼穑: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意思;革:变革。l木、火、土、金、水各有许多独特的属性:l木的特性有生长、伸展、柔和等;l火的特性有温热、明亮、向上等;l土的特性有承载、受纳、生化等;l金的特性有沉重、坚硬、响亮等;l水的特性有湿润、寒凉、下行等。353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木曰曲直木曰曲直引申引申为凡具有凡具有生生长、升、升发、条达、舒、条达、舒畅等性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属于木; 363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373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火曰炎上火曰炎上引申引申为凡具有温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向上等性质或作或作用的事物,均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属于火;383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土土爰爰稼稼穑393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土爰稼土爰稼穑引申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凡具有生化、承载、受、受纳等等 性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属于土;404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金曰从革金曰从革引申引申为凡具有沉降、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收敛等等 性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属于金; 414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水曰水曰润下下引申引申为凡具有滋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下行、寒凉、闭 藏等性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属于水。424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434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与自然界及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五行与自然界及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五行与自然界及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五行与自然界及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自自自自 然然然然 界界界界五五五五行行行行人人人人 体体体体五味五味五味五味 五色五色五色五色 五化五化五化五化 五气五气五气五气 五方五方五方五方 五季五季五季五季 脏脏 腑腑腑腑 官官官官窍窍 形体形体形体形体 情志情志情志情志 五声五声五声五声酸酸酸酸 青青青青 生生生生 风风 东东 春春春春苦苦苦苦 赤赤赤赤 长长 暑暑暑暑 南南南南 夏夏夏夏 甘甘甘甘 黄黄黄黄 化化化化 湿湿湿湿 中中中中 长长夏夏夏夏* * 辛辛辛辛 白白白白 收收收收 燥燥燥燥 西西西西 秋秋秋秋 咸咸咸咸 黑黑黑黑 藏藏藏藏 寒寒寒寒 北北北北 冬冬冬冬木木木木火火火火土土土土金金金金水水水水肝肝肝肝 胆胆胆胆 目目目目 筋筋筋筋 怒怒怒怒 呼呼呼呼 心心心心 小小小小肠肠 舌舌舌舌 脉脉脉脉 喜喜喜喜 笑笑笑笑 脾脾脾脾 胃胃胃胃 口口口口 肉肉肉肉 思思思思 歌歌歌歌 肺肺肺肺 大大大大肠肠 鼻鼻鼻鼻 皮皮皮皮 悲悲悲悲 哭哭哭哭 肾肾 膀胱膀胱膀胱膀胱 耳耳耳耳 骨骨骨骨 恐恐恐恐 呻呻呻呻 *长夏,是指夏至之后、处暑之前的一段时间,俗称长夏,是指夏至之后、处暑之前的一段时间,俗称“夏秋之交夏秋之交”。444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ll木火土金水l“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ll木火土l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生 生生生生生我我生454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土水“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例: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由于木克土,故“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克我克我 所不胜所不胜 我克我克 所胜所胜 克克克克克克克464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防止太过或不及,维持事物之间或人体的动态平衡。474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生克示意图: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木火土金水示相生示相克汉、董仲舒曾将五行相生、相汉、董仲舒曾将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概括为:克的次序概括为:“比相生而间比相生而间相胜也。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相(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谓生)所谓“比比”就是紧挨着;所就是紧挨着;所谓谓“间间”就是隔开一位。意即顺就是隔开一位。意即顺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一位的是相克间隔一位的是相克。484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二)五行相乘与相侮:1、相乘,是指五行相科太过,所以相乘的次序与相克是相同的。例:木土水火金不及:木土(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太过:木土(过于亢进)(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乘494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相乘与相侮:(二)五行相乘与相侮: 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 制。又称制。又称“反克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 “太太 过过”和和“不及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发生相乘。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发生相乘时,时, 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 乘。例:乘。例: 金金 木木 木木 土土 太过:太过: 异常异常 不及:不及: 金金 木木 (亢)(亢) (虚)木(虚)木 土土 反侮反侮克克(正常)(正常)克克(正常)(正常)反侮反侮505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l太过太过l 侮侮 制制l 所所 气气 己己l 不不 有有 所所l 胜胜 余余 胜胜l 金金 所不胜所不胜 木木 所胜所胜 土土l l 己己 侮侮 其其 己己 轻轻l 所所 而而 不不 所所 而而l 不不 乘乘 及及 胜胜 侮侮l 胜胜 之之 之之l 不足不足515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表l相生相互资生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升l相克相互制约化”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l相乘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气有余。则制自所胜而l侮所不胜;其不及,则自l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l轻而侮之。”事物发展l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变化的异常现象。525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三)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l母病及子l如:肾病及肝,即为“水不涵木”,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证候。l子病及母l如:心病及肝,即为子病及母,可见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l多由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心肝血虚;或先有心火偏旺,累及至肝,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535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阳可以温煦脾土,脾(土)气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肺金,肺(金)之精津和肺气肃降下行以滋肾精并助纳气,肾(水)藏精以滋养肝血。545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 肝藏血以济心,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行血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关系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关系心之阳气(火)心之阳气(火)可以温煦脾土,可以温煦脾土,助脾运化助脾运化脾运化水谷之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精气可以益肺肺之精津下行以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滋肾精, ,肺气肃降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以助肾纳气肾藏精以滋养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阳上亢肝肝心心脾脾肺肺肾肾555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滋润上行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的清肃太过;肺气的肃降,可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气条达,可以防止脾土的壅滞;脾之运化,可防止肾水的泛滥。(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565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上济于心,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亢烈心火之阳热,可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太过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脾气之运化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液,可防肾水之泛滥之泛滥肝气条达,可以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滞疏泄脾土之壅滞木土水火金575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2、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实则传,虚则受”585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指导疾病的治疗:3、确定治则治法:l以五行相生确定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l以五行相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l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l土太过,反侮木,表现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壅滞,致肝失疏泄,形成土壅木郁,治疗以运脾祛邪为主。l以五行相克确定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l其次,还有针灸疗法,精神疗法等。595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第二章第二章藏藏象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606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616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l“象”是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l含义有二:l1、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l2、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l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l象。626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脏脏 腑腑l脏腑:内脏的总称。l分类: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l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l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合称奇恒之腑。l特点:l脏:“藏精气而不泻”(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即为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l腑:“传化物而不藏”(泻而不藏、实而不满)。l奇恒之腑:既象脏,又象腑,“藏而不泻”。636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 五 脏646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656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心君主之官l位置: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l特点: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l功能:主血脉,藏神。l其他: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666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心主血脉l心主血脉系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l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血液运行于其中。血液在脉中运行的特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l引用:灵枢“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l如心气衰竭,则血行停止,心与脉的搏动也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676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l1.心气充沛。心气是推动血液的动力,心脏搏动是心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枢纽。l2.脉管通利。脉管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l3.血液充盈。l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四个方面观察:l1.面色2.舌色3.脉象4.胸部的感觉。l如:l心主血脉功能正常: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l心主血脉功能异常: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且可见破碎疼痛,脉数,胸中有烦热,不易入睡。l若心血亏虚,则面色和舌色皆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常觉心悸、心慌;l若心血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见青紫、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心前区憋闷疼痛,轻者少倾即止,重者可痛得面青唇舌俱,大汗如珠,甚至可导致死亡。686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心藏神心藏神l心主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或心主神志。l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l神如人的整体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和姿态等。l l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主要反映心的功能。ll心主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l张介宾类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从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696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心二、主要生理功能:#推动激发心主身之脉靠心气经脉通利心气心脏搏动血液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学也充盈面色红润光泽有神(司其外者,以知其内,所以每每通过脉从容和缓有力外在表现可知道心脉充盈。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浓稠度等状态适中(心的形质无损);3、脉管(道)滑利通畅。707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1)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心脏的搏动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2)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2、在液为汗,在志为喜: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血为心之所主,“汗为心液”;喜以心血为物质基础。3、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痰迷心窍,舌强而语言不利717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727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肺一、概说: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窍。人体中位置最高,故称人体中位置最高,故称 肺为肺为“华盖华盖”。“华盖”二、主要生理功能: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1、主气司呼吸: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生成和运用的作用;737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肺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1)宣发作用脾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濡润汗体外;(2)肃降作用脾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濡润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尿;747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肺2、主行水: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津液,故说“肺主行水”。在五脏六腑中肺的位置最高,并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757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肺3、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静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运动(吐故纳新)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之性促进布散,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动脉)输送到全身。767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1)治理调节呼吸运动(2)调理全身之气(3)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4)治理调节津液代谢是对肺的主要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度概括777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4、主宣发与肃降:“肺气宣发”“肺气肃降”肃降: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体现于l(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的升宣和布散的功能。l含义:l宣发卫气;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宣发浊气。l正常:体内浊气可顺利排出,则呼吸和匀;津液和精微四布,则皮毛润泽;卫气达肌表,则人体健康少病。l肺气失宣:浊气不能顺利呼出,可出现胸闷、咳喘等症状;精微和津液不能布达周身,可出现皮毛枯槁、痰饮、水肿等症状;卫气不能达肌表,可出现自汗、易感冒或无汗等症状。787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2)肺主肃降是指具有向下的通降和肃清呼吸道异物的功能。l含义:l肃降清气;肃降津液、精微;肃降异物和病邪。l正常:清气下降于肾,则呼吸和匀并有一定深度;津液、精微四布,则皮毛润泽;呼吸道清洁,则肺部少病。l肺气不降:清气不能下降于肾,可出现呼吸表浅、急促等症状;精微和水液不布,代谢后的水液不能化为尿液,可出现水肿、痰饮、小便不利等症状;肺内异物和病邪不能清除,可引起多种肺病。797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汗孔:又称“玄府”“气门”)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人体最大的保护器官,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功能(1)防御外邪(2)调节津液代谢(3)调节体温(4)辅助呼吸808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对皮毛的作用(1)宣散卫气于皮毛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2)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818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对肺的作用(1)宣散卫气,以调节呼吸;(汗孔即排津液,又可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2)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感冒咳嗽)2、在窍为鼻鼻为吸之上端,鼻孔是清气与浊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称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828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在志为忧(悲):两者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大致相同,故悲忧同属肺志。由肺精和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4、在液为涕:(有润泽鼻腔作用)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腔。5、与秋气相通应,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838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脾l位置:脾位于腹腔,在横膈之下。位置:脾位于腹腔,在横膈之下。l 医医贯贯“膈膈膜膜之之下下有有胃胃,盛盛受受饮饮食食而而腐腐熟熟之。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l 足足太太阴阴脾脾经经与与足足阳阳明明胃胃经经,相相互互络络属属于于脾脾胃胃,脾脾和和胃胃相相为为表表里里。古古人人称称为为“仓仓廪廪之之官官”、“后后天天之之本本”。由由于于水水谷谷精精微微是是化化生生气气血血的的主主要要原原料料,故故脾脾胃胃又又称称 “气气血血生生化化之之源源”。脾脾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848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运化l1.概念:运,即运动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转输到全身的功能。l2.分类: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l运化水谷:是指脾具有消化水谷和吸收、输布精微的功能。l腐熟依赖脾气的帮助胃肠吸收l胃水谷精微l饮食胃化物分解脾气散精全l小肠糟粕上输于肺身l858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归纳1 1)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为消化);l 2 2)帮助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l 3 3)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l 若若脾脾气气健健运运(即即运运化化水水谷谷的的功功能能正正常常),气气血血旺旺盛盛,则则脏脏腑腑、五五体体、官官窍窍功功能能健全;健全;l 若若脾脾失失健健运运,则则水水谷谷运运化化障障碍碍,可可出出现现腹腹胀胀、食食少少、完完谷谷不不化化或或腹腹泻泻、食食欲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868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运运化化水水湿湿又又称称运运化化水水液液,系系指指脾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的作用。具有吸收、输布水液的作用。l特特点点:脾脾能能将将津津液液吸吸收收并并转转输输到到全全身身(起起滋滋养养和和濡濡润润的的作作用用),并并将将多多余余的的水水液液输输送送到到肺肺、肾肾和和膀膀胱胱等等脏腑(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脏腑(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l878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 若脾气健运,则水液代谢平衡;若脾气健运,则水液代谢平衡;l 若若脾脾失失健健运运,则则水水液液代代谢谢障障碍碍,可可产产生生湿湿、痰痰、饮饮等等病病理理产产物物,或或发发为为水水肿肿。表表现现为痰饮、水肿、腹泻等病变。为痰饮、水肿、腹泻等病变。l 素素问问“诸诸湿湿肿肿满满,皆皆属属于于脾脾”。此此为为脾脾虚虚生生湿湿、脾脾为为生生痰痰之之源源和和脾脾虚虚水水肿肿的的发发生生机理。机理。888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脾气主升脾气主升l升即上升之意。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在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l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l若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化生充足,机体生命活动旺盛;“脾宜升则健”l若脾气不升,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化生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状。素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898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是维持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l 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的枢纽,脾气主升对维持腹腔的内脏位置有重要作用。l 若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又称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脱肛)等。909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脾主统血脾主统血l概念:脾具有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外溢的功能。金匮要略“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l脾统血功能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旺则能摄血。l若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血随气行,血行脉中不外溢;l若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则气虚不能摄血,出现各种出血症。脾不统血之出血的特征是:多为下部出血(脾气主升),慢性出血,血色浅淡质稀,或皮下出血(脾主肌肉)并伴有气虚证的表现。919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脾与五体、官窍、五液和五志的关系脾与五体、官窍、五液和五志的关系l若脾气健运,则四肢肌肉丰满、壮实有力、活动轻健,口唇红润有泽;若脾失健运,则四肢倦怠、肌肉消瘦或痿废不用、口唇淡白无华。l(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l(2)脾开窍于口l(3)脾在液为涎l(4)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劳伤心脾”929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939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肝肝l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l特点:五行属木。肝主升、主动而为刚脏,其气易亢易逆,古人喻之为“将军之官”。l肝与胆、筋、爪、目等构成肝系统。l肝与胆的关系:l其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互为表里;l其二,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949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疏泄l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散。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功能。l1.1.对对气气机机的的影影响响:(肝主疏泄的功能以调畅人体气机为中心)l若肝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调畅,各脏腑功能正常;l若肝疏泄不及,则气机郁滞,出现胸胁、乳房、少腹等部位胀痛症状;l若肝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症状,甚至出现吐血、咯血,昏厥等症状。959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2.2.对人体的影响还可波及其它几方面:对人体的影响还可波及其它几方面:l对情情志志的影响: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通过调畅气机,和调气血,而使心情舒畅。l若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亦开朗;l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情志上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称为“因病致郁”;l若情志活动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怒伤肝。怒可分为暴怒和郁怒两种。l暴怒多为“因怒致病”,表现为肝气上逆,甚至肝风内动;郁怒多为“因郁致病”,表现为敢怒不敢言,情志不得发泄,可致气郁、气滞,多见“肝气犯胃”。969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对血和津液的影响:对血和津液的影响:l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温煦。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通利畅达,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而畅通无阻。l若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津液运行通畅。l若肝失疏泄l影响到血液:气滞血瘀,可出现局部刺痛、舌上有瘀点或斑、月经不调甚至形成癥瘕包块、月经不调等症状;l影响到津液:可导致水液内停,出现痰饮、水肿等症状。979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对脾胃运化的影响:对脾胃运化的影响:l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则脾升胃降。肝的疏泄功能还可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l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胆汁能正常排泄。即为“土得木而达”l脾气不升:可出现眩晕、泄泻等症状;l若肝疏泄功能失职胃气不降:则可出现呕吐、呃l“木不疏土”逆、嗳气、腹胀、便秘等症状;l胆汁排泄受阻:则可出现胁下l胀痛、口苦、黄疸等症状。l989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肝主藏血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l肝贮藏血液:血液生成后有一定量的血贮存于肝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肝为“血血之之府府库库”。肝贮藏的血液成为肝阴的组成部分,协调肝之阴阳平衡。l肝调节血量:肝可以按照生理需要对血液进行调节。当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外周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就将所藏之血输向外周;l当人安静休息或情绪稳定时,外周血液需要量减少,肝就将多余的血贮藏于肝。“故人卧则血归于肝”999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肝藏血功能肝藏血功能l肝藏血功能正常,则肝的阴阳平衡协调,血液能濡养身体各部。l肝藏血功能失职:l一则可导致身体各部濡养不足,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状;l二则可导致肝阳过旺,血不敛藏,出现呕血、咳血、衄血等出血症状,妇女可出现月经量多、崩漏等症状。10010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2 2肝与五体、官窍、五液和五志的关系肝与五体、官窍、五液和五志的关系l(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l筋,是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联结肌肉的一种组织。l爪又称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乃筋之外延,故称“爪为筋之余”。爪与筋的营养来源相同,均赖于肝血的滋养。l(2)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肝血通过肝经脉上注,滋养于目。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血的滋养。l(3)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l(4)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志,若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人容易发怒。10110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轮:血轮主血属心气轮主气属肺水轮主骨属肾肉轮肌肉属脾风轮主筋属肝10210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10310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肾l位位置置:肾肾位位于于腰腰部部脊脊柱柱两两侧侧,左左右右各一,故有各一,故有“腰腰为肾之府为肾之府”之说。之说。l特特点点:肾肾是是人人体体脏脏腑腑阴阴阳阳的的根根本本,生生命命和和精精力力的的源源泉泉,古古人人称称之之为为“先先天之本天之本”、“作强之官作强之官”。10410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主藏精肾主藏精 l概念: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l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l精可按来源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l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出生之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出生之后,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l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结合,共同组成肾中精气,简称肾精或肾气(元气)。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10510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 /肾精肾精与肾气肾气l先先天天之之精精赖后后天天之之精精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后天天之之精精又赖先先天天之之精精的活力资助,方能不断地摄入和化生。l肾肾精精与肾肾气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存在状态。肾精是有形的,肾气是无形的,肾精散则化为肾气,肾气聚则化为肾精。二者在处在不断相互转化动态平衡中。10610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肾精、肾气主司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从“齿、骨、发”的变化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反映出来: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乳齿,骨骼生长而身体增高。肾精和肾气在后天精气的培育和补充下逐步盛实,表现为齿发长,始生“天癸”,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肾精与肾气充盛至极,表现出真牙生而长极,筋骨隆盛,头发黑亮,肌肉满壮,精力充沛等。肾精、肾气日衰,表现为“面始焦,发鬓颁白”“发堕齿槁”“天癸竭”“齿发去”“子”“地道不通”等形体衰老之象生理特点幼年期幼年期 青年期青年期 壮年期壮年期男2432女2128老年期老年期 男40以上女35以上男816女71410710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l促促进进生生长长发发育育和和生生殖殖:人人从从出出生生经经过过发发育育、成成长长、成成熟熟、衰衰老老以至死亡的自然规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以至死亡的自然规律,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l素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l*由此说明肾精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齿、骨、发和生殖能力(即“天癸”)是判断肾中精气盛衰的客观标志。l天天癸癸:是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l当肾中精气不足时,小儿则生长发育迟缓;青年人则性成熟推迟;中年人则性机能减退或早衰;老年人则衰老特别快。所以,补肾填精,是治疗生长发育障碍、性机能低下和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10810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活动功能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活动功能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活动功能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活动功能肾气的这种功能,是通过肾中精气所含的两种功能相反的成分肾阴和肾阳来实现的。肾阴又称真阴、元阴、肾水、命门之水,促进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等功能。肾阳又称真阳、元阳、肾火、命门之火,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促进气的产生、运动和气化。肾阴和肾阳是人一身阴阳的根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和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阴阳平衡。同时还影响和关系其他各脏器的阴阳平衡。如:肾阴或肾阳亏损,则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肾阴不足,则阴不制阳,产生虚热之象,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痛、遗精早泄、心烦不安、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症状;肾阳亏虚,则阳不制阴,产生虚寒之象,出现畏寒肢冷、腰膝冷痛、性机能减退,面色苍白、精神痿靡、反应迟钝等症状。10910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肾主水肾主水l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l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l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l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l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l通过三焦水道l清肺l浊液(废水)肾和膀胱l浊尿液(排出体外)ll肾和膀胱的推动l肾主水液功能正常,则水液代谢平衡,小便正常,无水肿。l肾主水功能失调,开合失常,可出现尿多、尿频、小便清长,或l尿少、水肿等症状。11011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2、主水;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皮肤汗液宣发全身各脏腑组织津液上焦下焦肺肾浊中之清清中之浊肾的气化复升于肺肺气肃降下归于肾膀胱气化浊中之浊尿液气化中焦肾上连肺少阴属肾脾胃口水液纳 运上输小肠大肠粪便分清泌浊再吸收水分主液主津人体水液代谢示意图三焦主决渎,为水液运行的通道11111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肾主纳气肾主纳气l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人体的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正常的呼吸是肺肾两脏相互协调的结果,“肺肺为为气气之之主,肾为气之根主,肾为气之根”。l若肾精充足,摄纳正常,则肺的呼吸均匀,有一定的深度。l若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症状。11211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骨髓脊髓皆由肾精所化脑髓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盛血旺,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说“其华在发”。11311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2、在窍为耳及二阴“肾气通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小便的生成和排泄肾气的蒸化和固摄粪便的排泄肾气的推动和固摄11411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3、在志为恐:“恐则气下”。4、在液为唾: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肾精所化。润泽口腔其功能:滋润食物滋养肾精11511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附:命门l1、形态l右肾为命门说l2、部位两肾总号为命门说l两肾之间为命门说l3、功能:强调肾阴、肾阳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l重要性. 有形:以肾为命门无形:11611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第三节六腑11711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概念: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包含多种功能的一个特殊的腑)的总称。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也”,即受盛和传化水谷。因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接处为阑门,下极为魄门。它们是重要的出入口,犹如关隘。是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必须通过的七道门户。11811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胆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是中空的囊状器官。与肝互为属络。1、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者,中精之腑。”(2)主决断: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2、为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11911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胃胃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分上(上脘,包括贲门)、中(中脘,上下脘之间)、下(下脘,包括幽门)三部。1、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太仓”“水谷之海”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其中故12012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1、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水谷气血之海”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故胃有(2)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2、生理特点(1)、主通降(降浊)“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主通降,制胃气宜保持通降的运动趋势。其作用主要体现于:12112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A、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B、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C、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D、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2)喜润而恶燥。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依赖胃气的推动亦需津液的濡润胃的受纳腐熟 12212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胃气的涵义有四:1、是指推动胃和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2、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3、是指水谷之气“谷气”;4、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12312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小小肠肠小肠位于腹中,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2、主泌别清浊:在消化的过程中,分为清浊两部分(清,水谷精微和津液;浊,物残渣和部分水液);3、小肠主液: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这些水液洋水谷精微融合为液态物质,由脾气转输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称。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停留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12412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大大肠肠大肠居腹中,亦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主要生理功能:1、主传化糟粕:吸收多余水液,形成粪便,在胃气的协助下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大肠的传化功能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有关。2、大肠主津: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12512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膀膀胱胱 膀胱,有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中空囊状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尿液2、排泄尿液;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津液藏焉。”12612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三焦:是上、中、下焦的合称。他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1、生理功能:(1)通行诸气: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道;(2)运行水液;是水液上下运行的通道;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心肺),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中焦如沤(脾胃),脾胃肝胆等脏腑消化食物的生理过程;下焦如渎(肾、膀胱,大肠),排泄糟粕和尿液,即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功能;部位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经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三三 焦焦12712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第四节第四节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脑、脉、骨、髓、胆、女子胞的总称。似脏非腑,似腑非脏,故称。其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除胆外余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一、脑:又名髓海,为人神之所居,清窍之所在。(一)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2、主精神意识“任物”;3、主感觉运动:视、听、言、动等;(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与肾关系最为密切。12812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呈l倒置的梨形。l1、生理功能:A、主持月经lB、孕育胎儿,l2、与脏腑的关系lA、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肝心脾肾)l血液的生化、统摄、调节;lB、与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12912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气血津液气血津液13013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气的运动气的运动-气机气机l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l正常:气机调畅,生命活动协调平衡,人体健康。l异常:气机失调。l表现形式有: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为“气机不畅”,兼有淤滞不通为“气滞”;气的上升运动太过,为“气逆”;下降运动不及,为“不降”;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为“气陷”。l表现于脏腑:肺失宣降,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13113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l1.推动作用激发与推动生长发育、生理功能,血液的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如推动不足,小儿发育迟缓、青年人出现早衰,老年人过早的出现行动迟缓(弯腰、驼背、视力减退)。l2.温煦作用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如体温以及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需要阳气的温煦。“阳气越多,生热亦多;阳气不足,产热乃少”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l3.防御作用维护肌肤,抗御邪气。双向性“一以抵御外邪,一以驱邪外出”。13213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l1)固摄血液;2)固摄汗液、尿液、胃液、唾液、肠液等;3)固摄精液l如:气失固摄,不摄血致各种出血;不摄津,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等l气虚冲任不固,可见小产、滑胎。l5.气化作用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l6.营养作用脾胃化生水谷精气的作用。l水谷精气+津液血液-循行于脉管“营气”13313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气的分类气的分类l一、元气“原气”l1.来源:根源于肾,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l2.组成:元阴和元阳之气。l3.分布:发于肾,行于全身各脏腑组织。l4.功能: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生殖之根”;l2)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l3)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13413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二、宗气l1.来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l2.生成途径:脾升清l饮食物脾胃水谷精气肺宗气l受纳、腐熟结合自然界的清气l3.分布:宗气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l*4.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l2)贯心脉而行气血“助心行血”,“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l3)关系人的视听言动等机能。“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l13513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二、营气与卫气l循行部位组成分布功能l营气脉中水谷精气全身1.化生血液l五脏六腑2.营养全身l卫气脉外水谷精微1.营卫相随1.温养2.调节l2昼行于阳3.防御l夜行于阴l3.散行全身13613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血血l概念: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于全身的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l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称为“血府”。l生成:营气+津液血液l入于脉中l与各脏腑的关系:l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无源,致“血虚”。l2.心心主血脉血液运送营养物质到全身;脾升清、肺呼吸将水谷精微注于心脉化赤为血。l3.肝藏血,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l4.肾藏精,精血可互化。肾精又可助脾胃以生血。13713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血液的循行和生理功能血液的循行和生理功能血液的循行和生理功能血液的循行和生理功能l血液正常循行的三个必备条件:l1.血液要充盈;l2.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l3.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l相关脏腑:l1.心主血脉;2.肺朝百脉;l3.脾主统血;4.肝主藏血。l血液正常循行所需的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l生理功能:1.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l2.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者,神气也”13813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津津津津液液液液l概念:l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律液,同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比较:l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l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l津、液间可相互转化,故常津液并称。13913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l一、津液的生成通过脾胃、小肠、大肠吸收饮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l1.脾胃运化2.小肠主液3.大肠主津l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津液),一起上输于脾,通过“脾气散精”作用布散全身。l二、津液的输布l1.脾气散精2.肺主行水3.肾主津液4.肝主疏泄5.三焦决渎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l三、津液的排泄汗、呼气、尿、粪l四、津液的功能l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5.运载全身之气。14014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血津液的关系l气对血:气生血(气化)、气行血(气的推动)、l气和血气摄血(统摄)。l血对气:血能生气、血能载气。l气对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l气与津液l津液对气: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吐下之余,定无完气”l血对津液: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l有濡润作用的津液。l血和津液l津液对血: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不断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又称“血汗同源”“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14114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病病因因l第一节六淫l第二节疠气l第三节七情内伤l第四节饮食失宜l第五节劳逸失度l第六节病理产物l第七节其它病因14214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概概说说病因:指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辨证求因。(宏观)14314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病因分类:(一)阴阳两分法:内经:“夫邪之生也”(二)将病因按其穿变概括为三个途径(三)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4、其他病因四种。病因学说源于先秦秦汉时期,后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整理而完善,如东汉的张仲景,宋代的陈言等。14414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六淫l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淫”就是“太过”的意思。l当六气变化异常如过冷过热,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而引发疾病,这时的六气就成为六淫病邪。l特:特:有时虽六气变化基本正常,但一些体弱的人也会因此生病,对这些人来说,正常的六气也是六淫。l人体感受自然界六淫所患疾病统称“外感病”,但有些内伤病证并非由外感六淫引起,也出现类似六淫病的症状,中医称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五类证候。暑病纯属外感,没有“内暑”之说。内生五邪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初起即伤内脏,没有表证阶段,可据此与外感六淫区别。14514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l(1)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l(2)既可单独单独侵袭,又可两种以上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l(3)多首先侵犯肌表肌表,或从口鼻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发生;故六淫病初起多见表证表证。l(4)六淫引起的病证性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14614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一)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一)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l1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l风邪具有流动、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l “其性开泄”,是说风邪易使腠理疏松开张,津气外泄。l “易袭阳位”,是说风邪常侵犯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l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14714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2 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善行数变l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l “数变”的“数”(shu ),当“快”讲,是指风邪致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l例如风疹块(荨麻疹),局部皮肤突然发痒,成片红肿,发无定处,此起彼伏,几小时后消退,常常复发。l3 3风性主风性主“动动”l风邪致病,常出现肌肤颤动、肢体抽动、身体晃动或有转动的感觉(即眩晕)。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14814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4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l “长(zhng)”,有首领、先导的意思。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它邪同病。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l【附】内风(肝风内动)l 内风,是由于肝的阴阳失调产生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初起无表证为特征。中医认为“风胜则动”,所以此类证候又称“肝风内动” 。l 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证患者也易感受外风。14914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二)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l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l寒与热相对,其性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温煦功能减弱,体温下降,常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故有“寒胜则冷”的说法。l2 2寒性凝滞主痛寒性凝滞主痛l“寒胜则痛”原因是:寒邪伤阳,阳气受损推动功能减弱,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或局部气血凝结停滞,造成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致病多见剧烈疼痛,得温痛减之症。15015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l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导致腠理、经络、筋脉收缩,出现踡卧,无汗,筋脉痉挛拘急,肢体屈伸不利,脉紧等症。l【附】内寒(寒从中生)l内寒,是由于体内阳虚不能制阴而产生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与上述外寒相似,也有冷、痛、收引的特点。但初起无表证,阳虚征象明显,可与外寒区分。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感寒邪积久不散,损伤阳气,又可导致内寒证。15115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三)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三)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l1湿为阴邪,伤阳阻气湿为阴邪,伤阳阻气l属水(为阴)阴胜则阳病损伤人体阳气l湿易困脾土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泄泻,小便l脾喜燥而恶湿短少,水肿l有形之邪易阻气机气滞则胀胀满憋闷l2湿性重浊湿性重浊l “重”,指病人有沉重的感觉。湿邪致病,可见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布帛、四肢酸懒沉重等症,故中医有“湿胜则重”之说。l “浊”指混浊、秽浊。湿邪侵犯人体,可使液态排泄物和分泌物增加且秽浊不清,出现面垢,眵(ch)多,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妇女带下过多,湿疮湿疹脓水秽浊等症状。15215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3 3湿性黏滞湿性黏滞l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性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l(1)症状的黏滞性。如湿滞大肠,腑气不利,大便黏滞不爽;湿滞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涩滞不畅,以及舌苔黏腻等。l(2)病程的缠绵性。湿邪致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好象粘在身上不易除去似的。15315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4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l湿性属水,故有趋下的特性。l湿邪致病,症状多见于下部或以下部为重。例如水湿引起的浮肿一般是下肢比较明显。此外,如淋浊、带下、泄痢、下肢溃疡等病证,也多是由湿邪下注所致。l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l【附】内湿(湿浊内生)l内湿,是由于脾肺肾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导致水湿停聚而产生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也有重浊、黏滞、伤阳阻气等特点。病人没有受湿病史,随时发生,初起即现内脏症状,可与外湿区分。内湿患者遇一般潮湿环境,即易感受外湿;而外感湿邪入里伤脾,也可引发内湿。15415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四)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四)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l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l “干”即干燥;“涩”是涩滞不畅。l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jn)裂,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l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l2燥易伤肺l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损肺津,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等症。15515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附附】内燥(津伤化燥)内燥(津伤化燥)l内燥,是因体内津液不足而产生的一类证候,多由热盛伤津、或大汗、大吐、大下,或失血过多,或久病、重病津血耗损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也是以干燥涩滞为主要特点。l外燥主要发于秋季,初起有表证,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皮肤、口鼻;而内燥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初起无表证,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大肠等处。外燥与内燥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15615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五)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l火邪与热邪的本质都是阳盛,故往往火热并称。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严重的热邪就是火邪,两者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致病特点是一样的。l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l火(热)与寒相对,其性属阳;l“炎”即炎热,火热伤人,常见阳气偏亢之实热症状,如高热、恶热等。l“上”即向上,一指火热之症容易反映于头面官窍,发生头痛,目赤,鼻衄,耳鸣,牙痛,咽肿,唇口糜烂等症;二指火热之邪容易上扰心神,出现心烦,失眠等症。15715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2火(热)易伤津耗气l火(热)为阳邪,津液为阴液,阳胜则阴病,阳长则阴消。例如,高热病人因热迫津泄而大量出汗,出现口渴喜饮,口舌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津伤之症。由于气随津泄,也会出现少气乏力等气虚症状。l3火(热)易生风动血l “生风”,即发生肝风证。火热亢盛耗伤肝经津血,不能正常濡养筋脉,筋失所养则紧张收缩,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症状,故中医常说“热极生风”。l“动血”,就是出血。火热亢盛增强了阳气的推动作用,迫使血液过快运行,冲破血脉,导致口鼻流血,皮下出血或大小便带血等各种出血症状,中医称之为“血热妄行”。15815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4火(热)易致疮痈l “疮痈”,是皮肤、黏膜发生红肿热痛和溃烂的疾病,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疖、疔、丹毒等等。这些病证均伴有舌红,脉数等热证体征,故中医认为,各种疮痈都是火热之邪停聚局部,腐化血肉而形成的。15915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附】内火(火热内生)l 内火又称“内热”,是因体内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而产生的一类证候,阳盛者为“实火”,具有上述外火的各种致病特点;阴虚者为“虚火”,主要症状是五心烦热,失眠盗汗,两颧潮红,舌红五心烦热,失眠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少津等。l 外火多由感受外界温热之邪或风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初起可见表证;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五志化火引起,初起不显表证。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能引动内火。16016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六)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六)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l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l暑邪是气候最热时节的火热之邪,其炎热的特性比其他季节的火邪更盛。暑邪侵犯人体会出现一派热性症状,如高热,面红,目赤,心烦,脉洪大等。16116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l “升”是向上;“散”是向外。l升,则易犯头面上焦而现头痛,心烦等症;l散,则可致腠理开泄而有多汗之症。l津气两虚口渴,尿少,气短,乏力汗出过多伤津耗气l气随津脱突然昏倒,不省人事l暑邪伤津耗气与火邪相似而甚于火邪。16216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3暑多挟湿l暑季是人与水湿接触最多的时节,一方面气候炎热多雨,空气潮湿;再者人洗浴、饮水频繁。l常见暑热与湿邪合而致病,临床表现除高热,心烦,口渴外,兼见四肢沉重困倦,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症。16316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疠气l(一)疠气的概念l疠气,是六淫之外的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l疠气又称为“疫气”、“疫毒”、“疫疠之气”、“异气”、“戾(l)气”、“乖戾之气”等。l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疠”、“温疫”、“瘟疫”或“瘟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传染病。疠气的种类繁多,故所致病证种种不一。16416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疠气形成和疫疠流行的因素(二)疠气形成和疫疠流行的因素l(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反常,如久旱、洪涝、酷热、湿雾、瘴气等,均容易产生疫疠之气。l(2)环境和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恶劣会滋生疠气。被疫邪污染的空气、水源或食物,接触者可发生疫疠病。l(3)社会因素战乱和灾荒易造成瘟疫流行。l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又重视卫生防疫,疫疠发病率会显著下降,且不易发生流行。l(4)预防隔离预防隔离疫疠病的措施不得力,可使疫疠病发生和流行。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现疫疠病人,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疫病蔓延。未染病者要注意饮食起居,锻炼身体,服用预防药物,以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6516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疠气与六淫相比,有其独特的疠气与六淫相比,有其独特的致病特点致病特点:l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l 传染性强是疠气致病最主要的特点, ,可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流行。l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食物、生物等途径。l2一气一病,症状相似l六淫任一邪伤人,因兼邪不同、侵入部位不同及病人年龄、体质不同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一邪可致多病一邪可致多病”。l一种疠气只引起一种病,感受同一种疫病的患者,不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症状基本相同。16616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3发病急骤,病情严重l疠气致病发作突然,在接触传染物后立即发病。一发病就出现严重症状,病情迅速恶化,古代医书有“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的记载。因此,疫疠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六淫病。16716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三、七情三、七情l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得病。但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长期持续,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疾病,这时的七情就成为病邪了。l七情的致病特点主要有下列三方面:l(一)直接伤及内脏l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而后涉及其他脏腑。l(二)影响内脏气机l情志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内脏气机,使其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忧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16816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出现面红耳赤,头晕头痛等症,甚至呕血或突然昏倒。l2喜则气缓是指过喜或暴喜,使心气涣散、意识失常,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至精神错乱,狂言妄动。l3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可使脾气聚结,中焦升降失常,出现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肌肉消瘦等症。l4悲忧气消是指过度悲伤忧愁,容易消耗肺气,出现精神不振,气短乏力等症。l5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出现二便失禁等症;若恐惧不解,肾精不固,可发生遗精滑精等症。l6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心胆之气紊乱,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心悸不已。16916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三)加重病情l情志抑郁或遇精神刺激,会使原有的病情突然加重,或发生急剧变化。如心脏病患者可因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然死亡。所以,保持病人的情绪稳定,非常有利于治疗和康复。l七情病是心理异常,日久会引发生理异常;通过调节心理,也能调节生理。即所谓的精神疗法。亦可采用五行的理论来治疗。如以悲胜怒(金克木)、以恐胜喜(水克火)、以怒胜思(木克土)、以喜胜忧(火克金)、以思胜恐(土克水)。17017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四、饮食失宜四、饮食失宜l(一)饮食不节l1过饥则营养不足,可导致气虚血虚,身体衰弱等。l2过饱则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可导致食物阻滞,出现腕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的症状。多见于小儿。l食滞日久可郁而化热;l伤于生冷寒凉,则又可以聚湿生痰;l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引起疳积;l若久食肥甘厚味,则容易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证。17117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二)饮食不洁l食用不洁的饮食,容易引起腹泻、痢疾和肠道寄生虫病。误食腐败变质或有毒食物,则可引起食物中毒,轻者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l(三)饮食偏嗜l1寒热偏嗜嗜能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l如多食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出现腹痛,泄泻等症。l多食油煎温热(燥热)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发生口渴,口臭,噪杂易饥,便秘、痔疮等症。l2五味偏嗜l偏食某些食品,会引起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疾病。因此,饮食必须五味调和,不可凭自己的喜恶而偏嗜择食。172172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l如多食肥甘厚味,易生痰、化热,发生眩晕,胸痹,昏厥,痈疡等病证。l若嗜好饮酒或恣食辛辣,不仅可以损伤脾胃之阴液,而且饮酒过量,能致中毒昏迷。l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所致的疾病,如脚湿气病(维生素缺乏),瘿瘤(碘质缺乏),夜盲(维生素缺乏),佝偻病(钙、磷代谢障碍)等,都与饮食五味不全有关。17317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五、劳逸失当l(一)过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l1劳力过度中医有“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之说。l2劳神(心)过度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l3房劳过度l(二)过逸指过度安逸休闲,长期不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过逸可使脾胃之气呆滞,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痰湿内停,或肢体发胖、动则心悸、气短、自汗等症,或继发其他疾病。所以,中医又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174174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第六节病理产物175175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一、痰饮(一)痰饮的基本概念: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由水液异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二)痰饮的形成:1、原因:(1)外感六淫(2)内伤七情(3)饮食不节2、机理: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与肺肝脾肾及三焦关系密切。l176176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三)致病特点:1、阻止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防碍血行。2、影响水液代谢:有形而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蒙闭清窍,扰乱心神。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177177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瘀血(一)瘀血概念:瘀血是指留积于体内,即不能正常循行,也不能几时消散,失却了生理作用的血液(病理产物)。1、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它是逸出脉管,却又积于体内而未排出之血。)2、因血液运行不畅,凝聚于经脉和脏腑组织内的不行之血液。“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而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178178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二)瘀血的形成:脉管破损而出血1、出血致瘀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妇女月经不畅流产等情志郁结,气机不畅痰饮等积滞体内,组遏脉络气虚血运无力阳虚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津液亏虚,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2、气滞致瘀3、因虚致瘀179179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外感寒邪,入于血脉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外感火热邪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浊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而5、血热致瘀运行不畅;热浊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之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而不散。(三)致病特点:1、易于阻止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影响心肝脾);3、影响血液生成;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四)病症特点:1、刺痛2、肿块3、出血4、青紫5、舌脉改变4、血寒致瘀180180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三、结石:(一)概念:凡体内某些部位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或结块样的病理产物停滞为病,称为结石。(二)形成原因: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三)致病特点:1、多发于肝、肾、胆、胃等脏腑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181181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