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5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上课课件2课程介绍|目录桃花源记文学常识一桃花源记文本详解二桃花源记真题训练四桃花源记资料延伸五桃花源记问题探究三3一、一、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文学常识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过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4其主要作品有组诗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文章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52.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常常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63.写作背景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7二、二、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课文详解课文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8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课外注释:(课下注释自己看书上的)为:作为。行:行船。之:的。逢:遇到。夹:在两旁。杂:别的。芳:花。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主要内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主人公,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译文: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1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课外注释:得:出现,发现。便:于是。舍:舍弃。初:起初。狭:狭窄。平旷:平坦宽广。交通:交错相通。并:都1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主要内容:好一幅优美的自然风光!好一幅古朴、纯真、逍遥自在、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啊!译文1:(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译文2:老人和孩子们都安闲快乐。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课外注释:设:摆。作:做。问讯:打听消息。自云:自己说。率:带领。邑人:相邻。具言:详细地说出。余人:其余的人出:拿出辞:告辞。去:离开。道:说。1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主要内容:写渔人到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其间向读者表明了桃源人的来历,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和追求平静。1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课外注释:既:已经。得:找到。即:立即。往:前往。向:先前。志:标记。遂:最终。高尚:志向高洁遂:于是,就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主要内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2021重要字词归纳22232425262728三、三、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问题探究问题探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2.本文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分别是什么内容?29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事件: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本文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分别是什么内容?三层。第一层(段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层(段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第三层(段4、5):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30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为何?谁叹惋?为何叹惋?)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3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为何?谁叹惋?为何叹惋?)具言:秦末到魏晋时期的朝代更迭和兴衰治乱,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桃源人因此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自己发现了风景优美的桃花源,自己是如何发现并到达了桃花源,桃花源里的人是哪里的人,为什么会去那隐居,桃花源人是如何的热情好客,并询问是否去桃花源等。如果一一写出来就太啰唆了。325.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6.渔人尽管“处处志之“,但依旧“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335.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渣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6.渔人尽管“处处志之“,但依旧“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节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激起读者的恭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347.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357.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368.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用意?378.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用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用意:反映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寄托自已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社会相对比,表达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反映了广大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望。38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39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环境优美、富裕,社会环境安定、和平、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快乐。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409.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社会的目的。反映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寄托自已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社会相对比,表达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反映了广大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望。41课文总结本文主旨: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作特色:虚实相生,层层设疑。本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却用纪实笔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组织材料。详略得当。如桃花源里的生活图景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得详,出来时写得略。421.(2018重庆八中全真模拟)阅读桃花源记,完成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此中人语云卒中往往语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四、桃花源记真题训练4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此中人语云卒中往往语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解析:A.对感到惊异。B.类;同“嘱”,嘱咐。C.告诉;谈论。D.先前的;假设连词。44(2)翻译下面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3)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45(2)翻译下面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3)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462.(2018重庆八中全真模拟)阅读桃花源记,完成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仿佛若有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要还家()后遂无问津者()472.(2018山东威海)阅读桃花源记,完成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后遂无问津者(渡口)48(2)翻译下列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49(2)翻译下列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50(3)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辞绚烂、修辞丰富,写出了桃花林的草美花繁,为下文渔人发现桃花源做铺垫。B.文章重点写了桃花源内美好的生活环境,意在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向往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C.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叹惋”不仅在庆幸自己有和乐安定的生活,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还表达了桃源人想要邀请外面的人来避世自足却又不能的遗憾。D.文中刘子骥是一位当世名士,以他再寻桃花源做结,再次强化了桃花源的真实性。51(3)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辞绚烂、修辞丰富,写出了桃花林的草美花繁,为下文渔人发现桃花源做铺垫。C.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叹惋”不仅在庆幸自己有和乐安定的生活,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还表达了桃源人想要邀请外面的人来避世自足却又不能的遗憾。D.文中刘子骥是一位当世名士,以他再寻桃花源做结,再次强化了桃花源的真实性。52(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链接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有人认为“桃源”世界与链接材料中的“大同”社会非常相似,有人则认为二者不同处更多。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和材料分析。53答案一:我同意二者是相似的。桃源里的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和乐美好的状态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世界相似;桃源中的“其中往来种作”句,与“男有分,女有归”的情况比较相似(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满分)。总的说来,桃源的和谐安定、人人安乐自足,与大同世界的追求是一致的。答案二:我同意二者相异处更多。桃源社会远离人世,是隐居避世的所在,有着道家小国寡民的特征;而大同世界则展现了世间的风貌,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541.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五、桃花源记资料延伸552.桃源行(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